陳宗皓,張海波,李巖,孟旭
瓣膜性心臟病是我國較為常見的心臟病,主要由風濕熱導致瓣膜損害引起,目前首要的治療方式是心臟瓣膜置換術,急性腎損傷(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極易出現的嚴重并發癥,是影響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可用于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生物標志物,對AKI防治具有重要意義[1-2]。
高遷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是一種保守的染色體蛋白,正常情況下,HMGB1幾乎不表達,而當機體存在炎性反應時會釋放大量的HMGB1,進一步加重炎性反應[3-4]。乳脂球表皮生長因子8(milk fat globule-epidermal growth factor 8,MFG-E8)又稱乳黏素,是一種分子量為66 kD的糖蛋白,在減輕炎性反應、維持組織動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5-6]。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是一種可抑制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堿性蛋白抑制劑,CysC的代謝只能通過腎小球過濾,不受其他因素干擾,有研究表明其可作為AKI早期診斷生物標志物[7-8]。目前關于HMGB1、MFG-E8、CysC三者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相關性的研究較少,現研究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關系,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2年2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外科行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184例,其中術后發生AKI患者90例作為研究組,未發生AKI患者94例作為對照組,AKI診斷標準參照“改善全球腎臟病預后組織(KDIGO)臨床實踐指南:急性腎損傷”[9]中的相關內容。研究組男50例,女40例,年齡46~67(57.23±8.59)歲;根據AKI分期標準將研究組患者分為輕度AKI亞組45例(1期),中度AKI亞組25例(2期),重度AKI亞組20例(3期)。對照組男49例,女45例,年齡45~67(57.41±8.79)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糖尿病史、飲酒史、手術時間、體質量指數(BMI)、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SUA)、24 h尿蛋白高于對照組,白蛋白(Alb)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1。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AZLS2020(011)號],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納入標準:①手術前凝血功能、腎功能正常;②符合心臟手術指征;③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①有慢性腎臟疾病史;②合并惡性腫瘤;③術前生命體征不穩定。
1.3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檢測 術前采集所有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在室溫下離心獲取血清,置于-80℃冰箱中待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HMGB1試劑盒、MFG-E8試劑盒均購自美國R&D公司,CysC試劑盒購自瑞士羅氏公司,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2.1 2組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前血清HMGB1、CysC水平升高,MFG-E8水平降低(P<0.01),見表2。

表2 2組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比較
2.2 不同分期亞組間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比較 輕度AKI亞組、中度AKI亞組、重度AKI亞組術前血清HMGB1、CysC水平依次升高,而MFG-E8水平依次降低(P均<0.01),見表3。

表3 研究組不同嚴重程度AKI患者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比較
2.3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與SCr、BUN、SUA、Alb、24 h尿蛋白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術前血清HMGB1、CysC與SCr、BUN、SUA、24 h尿蛋白呈正相關,與Alb呈負相關(P<0.01);術前血清MFG-E8與SCr、BUN、SUA、24 h尿蛋白呈負相關,與Alb呈正相關(P<0.01),見表4。

表4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與SCr、BUN、SUA、Alb、24 h尿蛋白的相關性分析
2.4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危險因素 將患者行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是否發生AKI作為因變量,以SCr、BUN、SUA、24 h尿蛋白、Alb、HMGB1、MFG-E8、CysC水平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SCr、BUN、SUA、24 h尿蛋白、HMGB1、CysC高水平,Alb、MFG-E8低水平是影響患者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5。

表5 影響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5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的預測價值 ROC曲線結果顯示,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及三者聯合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AUC分別為0.866、0.804、0.776、0.928;與HMGB1單獨預測比較,三者聯合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AUC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MFG-E8、CysC單獨預測比較,三者聯合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AUC更高(Z/P=3.144/0.002、3.691/<0.001),見表6、圖1。

表6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的預測價值

圖1 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的ROC曲線
HMGB1是一種促炎因子,廣泛存在于真核細胞內,細胞損傷后HMGB1大量分泌,可進一步加重炎性反應,有研究表明,HMGB1在AKI發生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0-11]。邱玉霞等[12]研究表明,HMGB1在膿毒癥合并AKI患者血清中異常高表達,其表達水平可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情況。MFG-E8是一種親脂性糖蛋白,幾乎存在于機體各個器官中,具有保護器官、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13-15]。楊靜等[16]研究表明,膿毒癥合并AKI患者血清MFG-E8水平明顯低于膿毒癥未發生AKI的患者,且其水平隨AKI的加重而降低,可作為評估膿毒癥合并AKI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CysC由120個氨基酸組成,是一種非糖化蛋白,可自由穿過腎小球濾過膜,是評價腎小球過濾器的有效指標[17-19]。莫榮浩等[20]研究表明,AK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顯高于心力衰竭未發生AKI的患者,且其水平隨AKI的加重而升高,CysC對AKI合并心力衰竭具有診斷效果。本研究發現,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患者術前血清HMGB1、CysC水平高于未發生AKI患者,MFG-E8水平低于未發生AKI患者,且與AKI嚴重程度相關,三者趨勢與邱玉霞等[12]、楊靜等[16]、莫榮浩等[20]研究的趨勢相似,提示術前血清HMGB1、CysC水平升高及MFG-E8降低可能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的發生有關,其可反映患者AKI病情嚴重程度。可能是由于HMGB1釋放入血后可促進腎缺血—再灌注損傷,而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嚴重的炎性反應可促使MFG-E8水平降低,破壞了機體的免疫平衡,從而加重患者AKI;推測HMGB1、MFG-E8可能具有通過抑制炎性反應防止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作用。經Pearson法分析結果表明,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與腎功能指標有關,進一步驗證血清HMGB1、MFG-E8、CysC可能與AKI的發生有關。
本研究還顯示,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均可作為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的指標,且三者聯合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AUC更高,提示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的發生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而三者聯合檢測對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預測價值更高,術前可監測患者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當患者術前血清HMGB1≥10.08 ng/L、MFG-E8≤468.83 ng/L、CysC≥1.50 mg/L時更易在心臟瓣膜置換術后發生AKI。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術前血清HMGB1、CysC高水平及MFG-E8低水平是影響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危險因素,提示HMGB1、MFG-E8、CysC可作為預測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的有效指標。
綜上所述,術前血清HMGB1、MFG-E8、CysC水平與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密切相關,三者有可能作為心臟瓣膜置換術后AKI發生預測指標。未來將擴大樣本量,從多中心研究的角度進一步來驗證本研究結果。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聲明無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
陳宗皓:設計研究方案,課題設計,實施研究過程,論文撰寫;張海波:提出研究思路,分析試驗數據,論文審核;李巖:實施研究過程,資料搜集整理,論文修改;孟旭:進行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