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2022年7月21日,意大利羅馬,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在眾議院發言。德拉吉當天向總統塞爾焦·馬塔雷拉遞交辭呈。
最近一段時間的歐洲政壇,可謂“地震連連”。
短短十幾天,保加利亞最高領導人宣布辭職、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辭職,愛沙尼亞國家總理宣布辭職。7月21日,被稱為“超級馬里奧”的意大利總理德拉吉也黯然離職,意大利政府進入新一輪的動蕩期。作為歐元區的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是歐盟的重要支柱國家,意大利一度成為歐洲一體化的黏合劑。如今,意大利深陷政治危機,為歐洲一體化帶來新的風險。
另一方面,德國國家領導人朔爾茨以及法國總統馬克龍也陷入政治丑聞,難以脫身。在烏克蘭危機背景下,歐洲經濟陷入通脹,歐洲政治也陷入了新一輪危機之中。
在這個“動蕩之夏”過后,歐洲將何去何從?
歐洲政壇的這一波辭職潮從保加利亞總理佩特科夫宣布辭職開始。
6月22日,保加利亞國民議會通過了針對現政府的不信任動議。這也是該國近代史上首次成功的不信任動議。根據保加利亞憲法,政府在此后必須提交辭呈。6月27日,保加利亞總理佩特科夫宣布辭職。
隨后的組閣談判中,無論佩特科夫領導的第一大黨“我們繼續變革”聯盟,還是中右翼的第二大黨保加利亞歐洲發展公民黨,都未能成功組閣。按照法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組閣機會交給了社會黨。
結果時隔一個月之后的7月27日,保加利亞第三大黨社會黨因未能湊足議會多數,宣告組閣失敗。這意味著,這個東歐國家可能在秋天迎來一年半內第四次議會選舉。佩特科夫領導的政府被“推翻”無疑讓保加利亞的“親西方主流”面臨嚴峻考驗。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另外一位親西方的愛沙尼亞總理卡婭·卡拉斯被迫辭職。
卡拉斯出身政治家庭,從小家庭條件優渥的她一直信奉推崇美西方國家的民主和自由。卡拉斯上臺擔任愛沙尼亞國家最高領導人后,更是充當西方價值觀的代言人。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戰爭后,卡拉斯第一時間聽從美國政府的號召,公開出面支持烏克蘭,同時對俄羅斯展開了一系列的包括軍事、經濟、政治在內的制裁。
殊不知,愛沙尼亞的大部分石油、天然氣都是從俄羅斯進口的,主動切斷和俄羅斯的石油鏈接之后,愛沙尼亞迅速陷入能源危機之中,民眾生活苦不堪言。另外一方面,俄烏戰爭開打以后,這位女總理第一時間下令愛沙尼亞全國禁止使用俄語作為日常溝通使用語言。這樣一來,愛沙尼亞國內的矛盾瞬間被引爆。國內矛盾不斷激化,國際形勢日趨嚴峻,這位女總理也不得不像愛沙尼亞前總理一樣,走上引咎辭職這條老路。
在卡拉斯辭職的前一天,也就是7月7日,英國首相約翰遜發表了辭去保守黨黨魁聲明。
英國首相約翰遜自上臺以后,丑聞不斷,唐寧街“裝修門”更是持續了整整一年。保守黨議員的性丑聞接二連三爆出,導致保守黨在國會的補選中接連慘敗。“派對門”案件更是讓約翰遜失信于眾,而壓垮約翰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保守黨前副黨鞭克里斯·平徹性騷擾兩名男性的丑聞。
與此同時,約翰遜在英國內部實施一系列激進政策,讓本就不安寧的國內形勢不斷激化。俄羅斯與烏克蘭自2月底開戰以來,英國也跟隨歐洲國家,對俄羅斯施行了嚴厲的經濟軍事制裁。同樣,此番操作也遭到了來自俄羅斯的反制。大量的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無法通過歐洲中轉至英國,英國政府只能花更多的錢到中東地區購買價格更高的石油。
英國這些年經濟形勢持續走低,疊加新冠疫情導致失業率持續走高,不少民眾都荷包緊緊。此番油價高漲帶來的物價上漲,使得英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已經超越美國,讓英國基層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一面是國內矛盾不斷激化,一面國際形勢日益嚴峻,讓原本支持率就不高且私德有欠的英國首相約翰遜再也無力長袖善舞,最終在蘇格蘭公投、北愛爾蘭“脫英”,以及內閣成員集體辭職“逼宮”的夾擊下,只能灰溜溜地下臺,讓世界為之一震。
英國政壇硝煙未平,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意大利轉眼又陷入一場政治危機。
7月21日,在提出辭職遭拒一周之后,德拉吉再度宣布辭去意大利總理職務。隨著德拉吉辭職,意大利政壇再次“洗牌”,可能重回混亂不穩定的態勢,并進一步引發經濟衰退。

2022年7月7日,英國倫敦,英國首相約翰遜正式宣布辭去英國保守黨黨魁職務。約翰遜在倫敦首相府前發表講話表示,他將留任首相,直到保守黨新的黨首產生出任新首相。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意大利已先后經歷了近70屆政府,政局頻繁更替是意大利政治的常態。與此同時,民粹主義政黨迅速發展,使得意大利政治生態的碎片化進一步加劇,聯合執政的政黨之間意見分歧較大,政黨退出執政聯盟時有發生。
自2021年初,臨危受命的德拉吉就多次強調,只有得到執政聯盟各方的支持,他才會繼續留任。他表示不會在沒有五星運動支持的情況下領導政府。但實際上,德拉吉及其政府中的多位部長均為“技術官僚”,不屬于任何黨派,尤其深受政治譜系跨度極大的內閣的掣肘。作為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德拉吉在2011年至2019年擔任歐洲央行行長期間,作出“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歐元的承諾,成為金融市場的寵兒。但是,在國內,德拉吉卻難以發揮穩定劑和黏合劑的作用,僅有民主黨為代表的中間派的支持,失去了五星運動黨、聯盟黨和意大利力量黨的支持。
德拉吉辭職的導火線是以前總理孔特為代表的五星運動黨認為,政府幫助家庭和企業應對能源價格高企的援助力度不夠。7月7日,五星運動黨拒絕對一項260億歐元的生活成本計劃進行投票,德拉吉第一次向總統馬塔雷拉提出辭職。
許多政治專家曾預計德拉吉能夠說服各方重新加入聯盟。但到了7月20日下午,政府各方出現明顯裂痕。比如,五星運動黨強烈反對意大利軍事援助烏克蘭。聯盟黨、意大利力量黨、五星運動黨議員均未參加當日晚間舉行的參議院信任投票。盡管參議院以95票支持、38票反對,通過了對德拉吉政府的信任投票。無力調和意大利各個黨派之間紛爭的德拉吉還是再次宣布辭職。
意大利經濟前景因德拉吉的辭職而變得更加不明朗。目前,意大利債務規模超過2.7萬億歐元,約占GDP的150%,在歐元區僅次于希臘。意大利經濟增長一直落后于大多數歐元區國家,烏克蘭危機進一步惡化意大利經濟,預計2022年GDP增長率降至1%以下。
意大利的日子不好過,德國總理朔爾茨的日子也很難過。

2022年7月20日,德國梅克倫堡- 西波美拉尼亞邦盧布明,德國卡德天然氣運輸公司“北溪-1”號管道天然氣接收點。
朔爾茨上臺的時候,德國仍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襲擾,經濟復蘇的難度很大。朔爾茨領導的“紅綠燈”政府沒有頂住各方壓力,重新當起了美國的“跟班”,開始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并制裁俄羅斯。朔爾茨的做法直接導致德國國內的天然氣、石油、糧食,價格都在飆升,弄得老百姓怨聲載道,紛紛開始懷念起德國的主心骨默克爾。
油氣價格上漲,讓德國不得不暫時恢復使用煤電,很多人甚至開始偷偷砍樹燒柴。此前,德國為了保護環境已經停用煤電很長時間,也不再使用核電了。
隨著北溪1號的天然氣供應水平下跌至20%,德國以及歐盟各國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節能。但是,德國主推的節能協議,已經讓德國各地感到了“社會動蕩”的危險。7月28日,德國七位市長聯名“逼宮”朔爾茨政府。一方面,他們譴責俄羅斯;另一方面,又明確告知朔爾茨政府,哪怕俄羅斯的行動再極端,德國也不能放棄俄羅斯天然氣,因為這會讓德國居民的生活成本嚴重上漲,進而讓德國陷入一場持久的社會性貧困危機。
同時,七名市長還強調,朔爾茨政府推出的“節能協議”讓人無法理解,也讓人無法接受,因為沒有人會一直洗冷水澡,也不會有人洗澡只洗“四個重點部位”。實際上,一旦放棄了俄羅斯天然氣,別說德國居民的正常生活被打亂了,德國的企業生產也無法保障。可以預見,一旦企業生產無法保障,那么德國必然會缺少各種各樣的商品,爆發各種各樣的供應鏈危機。就像德國紙業協會警告的一樣,一旦德國衛生紙企業認為低水平的生產無法保證利潤,那么企業必然會停產減少損失,而一旦停產,德國將會馬上出現“廁所危機”,沒有了衛生紙的德國居民,用什么去上廁所?
今年5月份才開啟第二個任期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日子也非常不好過。
才剛剛上任一個多月,法國總理博爾內就向總統馬克龍提出辭職,但未獲馬克龍批準。
6月,在法國國民議會第二輪選舉投票中,馬克龍所領導的執政黨中間派聯盟雖然贏得了國會中最多席位,但是卻沒有得到國會的絕對控制權。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在本次議會選舉中獲得歷史性勝利,成為議會的第三大黨。而法國議會中的極左翼政黨不屈法國黨的領袖梅朗雄也成功帶領政治盟友,率領左翼聯盟成為國會中的第二大黨派。馬克龍遭遇極左翼和極右翼勢力的聯合打擊,未來在政策施行方面會受到很大牽制與掣肘。
法國媒體認為,馬克龍雖然成功連任法國總統,但如果他推動的決議案一直遭到國會的反對的話,馬克龍就會成為人形蓋章機,任何決策都無法推行。這對馬克龍而言,將會面臨無法治理國家的考驗,這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國以來十分罕見的局面,總統以及他所領導的政黨無法在國會中有優勢。
在拉攏反動黨無果的情況下,馬克龍走上了少數派政府的道路。7月11日,由多個左翼黨派組成的議會最大反對派聯盟于11日首次提出對現任政府的不信任動議,呼吁推翻現任政府。不過最終的投票結果顯示,在577個席位的國民議會中,只有146票贊成該動議,遠低于289票的絕對多數門檻,因此該動議被法國國民議會否決,馬克龍政府暫時躲過了一劫。

馬克龍。
如果推動的決議案一直遭到國會的反對的話,馬克龍就會成為人形蓋章機,任何決策都無法推行。這也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建國以來十分罕見的局面,總統以及他所領導的政黨無法在國會中有優勢。
然而,還未來得及彌合大選亂象帶來的社會撕裂,馬克龍又卷入到了一場丑聞之中。
根據英國《衛報》日前披露的文件顯示,科技巨頭優步公司曾秘密游說政治人物,以實現其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擴張,而這些政治人物中,就有法國總統馬克龍。
報道稱,2017年法國憲法委員會禁止了優步推出的專車服務,這讓優步在法國的發展舉步維艱,時任法國經濟、工業與數字事務部長的馬克龍向公眾承諾將“親自調查”這一事件,據稱,馬克龍最終與優步達成了“秘密協議”,以幫助其發展業務。
《世界報》稱,當優步面臨法律問題時,馬克龍與其公司高管舉行了超過17次會議,所以馬克龍對優步來說,不僅僅是個支持者,幾乎更像是合作伙伴,同時法新社也表示,優步公司證實馬克龍曾與其保持著某種聯系。
涉嫌與優步簽署“秘密協議”,一下子讓馬克龍迅速陷入了輿論風暴之中。但明眼人都知道,馬克龍遭受攻擊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其與優步公司的關系,而是其剛剛擺脫了內閣危機。這意味著反對派不甘心罷免馬克龍的內閣總理失敗,所以馬上又開辟新的戰線,直接對馬克龍發起了攻擊,把7年前的舊事炒作成一大熱聞……
可以想見,在反對派這樣沒完沒了的纏斗之下,馬克龍就算不至于下臺,那也成了跛腳鴨,不得不在施政過程中與反對黨議員們“討價還價”,達成“具有挑戰性的妥協”。以這樣的方式來治理一個處于危機之中的國家,著實令人非常擔憂。
對于法國的現狀,很多法國人都感到不滿,但民眾似乎除了表達憤怒之外,也看不到問題得到解決的希望,整個法國社會都陷入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之中。
從表面上看,各國危機的表現形式不盡相同,有的是因為丑聞,有的是因為組閣問題,以及執政黨內部的矛盾,但是歸根結底,歐洲正在面臨著的,是一場共同的危機,而這場共同危機引發了各國政壇的集體地震。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鄭若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指出,歐洲目前深陷危機,從時間上來說,這個危機已經延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日趨嚴重。“這個危機正在線性地發展,它并不是說在日趨減緩,相反它是在日益走向更嚴重的方向,這一點非常明顯。”
而從這個空間的角度來看,這場危機也是多方面的,從經濟、疫情、政治,一直到金融、軍事、文化、社會,幾乎各個領域都在出現危機,而且相互之間在形成負面的沖擊影響。前景非常不容樂觀。
首先是歐洲經濟發展增長前景非常暗淡。最近歐委會已經把經濟增長率下調到2.7%左右,這個增長率對于歐洲來說是有問題的。它會造成失業率持續上升,由此導致更嚴重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還給歐洲帶來了金融危機、歐元危機。最近歐元匯率不斷地往下跌,已經跌到令歐元區各國民眾開始陷入驚恐的狀態之中,他們擔心的就是歐洲經濟會一蹶不振。
如果說過去歐洲還有一些國家,例如德國,經濟一直相對比較堅挺的話,那么現在在原材料、石油等燃料價格大幅度上漲,通脹日趨嚴重的背景下,連德國經濟增長率也在急劇地下降。一些專家們甚至認為,德國可能將進入一個相對比較長的衰弱期。“德國是歐洲經濟的那個火車頭,當德國因為能源問題,因為市場問題開始經濟遭到重挫的話,那么整個歐洲都會有問題。”
歐洲社會現在實際上已經動蕩不安。以鄭若麟生活了二十多年、非常熟悉的法國為例,法國現在的犯罪率不斷攀升,中產階級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富人繼續日益富有,而貧困階層則日益擴大。這些現象在法國變得日趨嚴重。著名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最近就提出來,西方國家大約10%的富裕的人口,今天已經控制了75%的社會財富,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危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歐洲最后還是應回到自由主義的道路中來。應高舉自由主義、開放貿易的旗幟,促進全球化繼續向前發展,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平等交流,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
而在像法國這樣的國家,除了社會危機,還摻雜著一個種族危機,不同種族之間也在爆發危機。比方說,生活在法國的伊斯蘭民眾和猶太基督教民眾之間的矛盾,也在逐漸地尖銳化明朗化。
“還有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就是猶太人問題。現在西方社會潛在的一股反猶的動向越來越明顯,法國極右翼勢力正在急劇上升,從2017年到2022年兩度進入了法國總統大選的第二輪,已經成為法國主要的反對派政治勢力。這就令人非常擔憂,歷史會不會重蹈100年前的那一幕?”
復旦大學中歐關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簡軍波也指出,民粹主義導致歐洲社會分裂的加劇。從英國來看,“脫歐”與“反脫歐”派都較為極端;意大利的極右翼、法國的極左和極右翼、德國民粹政黨等等冉冉上升。民粹主義導致這些國家內部不同族群在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上的差異越來越大。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沒有權威的政黨或政治人物來掌控眼下這個局面。比如在德國,過去默克爾通過強有力的手段和權威可以團結整個社會,而如今歐盟內缺少這樣的靈魂人物,沒有能力強大的政治人物帶領國家彌合內部分歧,解決面臨的重大問題。“其中,很多國家內部也缺少一個強有力的政黨來應對危機。傳統政黨在應對目前的僵局時,缺乏新穎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左翼政黨,其慣常選民正在慢慢向外流失,向右翼政黨靠攏。”
從歐盟整體來看,整個歐盟沒有一個統一的立場去面對如今的各種問題。首先是歐盟層面的團結理念與歐洲的價值觀念存在沖突。“一個國家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唯有歐洲各國聯合起來才能解決包括能源危機在內的種種地區性危機。但是團結的前提是要滿足所有成員國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可能會忽略歐洲價值觀念的地位。比如,有個別東歐國家不尊重歐洲法律的判決或不尊重新聞自由等等,若要堅持歐洲價值,這些東歐國家就應為此受到指責甚至懲罰,但這會導致這些國家進一步反抗歐盟的指令,導致團結受損。但為了團結而無視成員國對歐洲價值的背離,又會損害歐洲價值的地位。”
簡軍波進一步指出,目前歐洲一體化遭受嚴峻挑戰,需要通過改革加以應對。各種共同政策和區域一體化政策都需要加以深刻調整,比如安全政策、財政政策、歐元區和申根區的改革等等。但這些問題要推進又非常困難,歐盟內部的一體化推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僵局。
歐洲本來是獨立于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的一支重要的國際力量,但在俄烏沖突之下,現在歐洲必須依靠美國保證安全,歐洲的獨立性受到了傷害。在如今的地緣競爭當中,歐洲的獨立性越來越弱。不管是安全問題,還是意識形態問題,歐洲都跟美國綁到了一起。這就涉及歐洲如何調整與大國之間的關系。這種調整是福還是禍,需假以時日進行觀察。
與美國走得越來越近,獨立性越來越弱,究竟是好還是壞?在俄烏問題上一直加劇沖突,推波助瀾,與俄羅斯的嫌隙越來越大,在俄烏戰爭結束之后,對于歐洲是福還是禍?與中國的關系越來越僵,合作在減少,對抗在增加。“整體而言,內部一體化危機與外部堅持所謂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都很難推進,這兩個問題是目前歐洲所面臨的對內和對外兩大挑戰。”

2021年9月15日, 一款名為Orca 的“ 直接空氣捕集器”(DAC) 在冰島的Hellisheii 地熱發電站投放市場。
簡軍波認為,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歐洲實際陷入了地緣政治的漩渦之中。如果歐洲一直對該沖突推波助瀾,將會使自己變成地緣競爭的犧牲品。到最后,歐洲只會成為美國與俄羅斯對抗的舞臺。
歐洲想要走出困境,第一個就是要尋求真正的獨立,擺脫美國的束縛。不過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歐洲各國內部對于獨立的意見不一。就其最佳選擇而言,它應該還是要堅持尋求歐洲戰略自主,但不過分強調地緣政治斗爭和追求地緣政治利益。只有降低地緣政治欲望,才能獲得與俄羅斯緩解關系,不過分依賴美國的機會。
因此,眼下的燃眉之急,是要理性去思考并調整與俄羅斯的關系,找到緩和與俄羅斯關系的渠道,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個俄羅斯與歐洲人都廣泛接受的安全框架,這是歐洲實現今后和平發展的前提。
簡軍波坦言,歐洲最后還是應回到自由主義的道路中來。如今很少聽到歐洲人提起“多邊主義”“全球化”等詞匯,但我們還是希望歐洲不要過分強調保護主義,不要搞自己的小圈子,而應高舉自由主義、開放貿易的旗幟,促進全球化繼續向前發展,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平等交流,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致力于全球問題的解決,這樣才能為歐洲的獨立自主、地區和平和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6月21日,總理博爾內向總統馬克龍提出辭職,但未獲馬克龍批準。
6月27日,總理佩特科夫宣布辭職。
7月7日,首相約翰遜辭去保守黨黨魁。
7月8日,總理卡婭·卡拉斯宣布辭去總理一職。
7月14日,總理德拉吉因執政聯盟中的關鍵政黨五星運動參議員未參加一項對政府的信任投票而向總統馬塔雷拉提出辭職,但在當晚,馬塔雷拉拒絕了德拉吉的辭職請求。7月21日上午,德拉吉前往總統府遞交辭呈,意大利總統馬塔雷拉決定解散議會,意大利政壇進入一個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