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外國語學校南校區 陳建香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校本課程作為三級課程,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近年來校本課程取得了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課程互補性缺失、課程目標適當性缺失、學習成果價值性缺失等問題。尤其在升學壓力巨大的初中階段,教師常因日常事務太多而無暇顧及校本課程的開發,校本課程的目標、內容、評價容易出現應付式、碎片化、盲目性等情況。
多數初中校本課程是以類似“社團式”的形式開展,集中在某個時段每周開設一個課時的教學。如何在課時量少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成為生物校本課程的難題。本文通過我們開展的“室外生命探秘”校本課程,細談了如何利用一體化學習單更好地實現生物校本課程的意義。一體化學習單通常包括五部分,即活動時間和活動地點、與活動主題有關的非生物因素、活動過程、活動評價、學生感想和建議。一體化學習單是一份全面具體的、指引性強的、具有綜合性的學習活動方案。
結合該課程教師資源足與小班化的優勢,我們的活動盡可能做到精細化、生活化和主體化,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師生“完滿生活做準備”。接下來,以“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為例介紹一體化學習單。表1是該校本課程中的一項活動——“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的學習單,該學習單包括2個課時的內容。

表1 “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學習單
一體化學習單的主要內容有五部分:一是活動時間和地點,這是活動的常規和必要記錄;二是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如“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其中光照、溫度、土壤濕度、降水等非生物因素對植物的分布和生長情況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三是活動調查記錄,使學生帶著任務,更有目的性地展開活動;四是每個課時的學生感受、建議,重視學生的情緒體驗、注重學生的個體感受、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五是第2課時組內、隊間分享交流后學生本人填寫的活動評價。
講學稿、學案、導學案等都屬于教案部分,是教師站在教師的角度來制定的。而“一體化學習單”是教師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以學生的立場進行設計的,所以在文字表述上注意了措辭表達,力求激發學生“我要學”的興趣和熱情,例如“通過本節活動,你的感受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議?”
教師結合學生的情況與人教版七八年級《生物》教材內容等,充分利用學校、社區各方資源設計出一張張具有項目式特點的一體化學習單,并通過一體化學習單實施校本課程。我們的校本課程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一體化學習單主要有三大特點。
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學習目標在新課標中有詳細的闡述,而新課標里沒有對校本課程的學習目標做闡述。校本課程屬于三級課程,它的學習目標應是順延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學習目標,因此,校本課程的學習目標應參考新課標要求以學科素養為圓心,并可以更靈活、更接地氣。校本課程的每個課時都需要有具體的學習目標,細化的學習目標的確定可以從學科的教材目標與校本課程的學習內容中找到合適學生的折中點。
一體化學習單的學習目標是以三維目標呈現的,其中的情感目標、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充分體現了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三維目標的綜合表現。由于學生素養的形成仍需要一定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作為支撐和載體,所以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表述仍可以從三維目標的角度進行表述,即核心素養和三維目標作用于同一學生的“整體效應”。例如:“通過認識樓層花圃植物,激發探尋校園花圃之美”,這是生命觀念在學習目標中的體現。又如“遵循調查法進行科學探索”是科學探究在學習目標中的體現。如何撰寫學習目標,建議參考杜娟的《核心素養下的課堂學習目標敘寫策略》一文。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基于真實、復雜的問題,并由學習者通過合作對該問題進行探究,完成任務或者制造出產品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不但在實踐中領會、鞏固和運用了所學知識,更培養了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和發展,以期實現融入生活、走進研究、知行一體、德才雙修的教育目的。
校本課程的開放性、靈活性使其具有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優勢。奧蘇伯爾說:“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是有效教學的教育理念。“室外生命探秘”校本課程聯系學生的現實生活,利用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通過項目小組合作與探究完成一項較復雜的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學習內容有時是小項目,有時是大項目。例如:“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屬于小項目,“一米陽臺”屬于大項目,其系列課程簡圖如下圖。在校本課程的總體脈絡上,各大小項目之間在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評價上有著密切的聯系,“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的調查方法可以應用于“一米陽臺”的調查中。明確項目式學習在操作層面的關鍵要素及實施方法是推進項目式學習落地課堂的核心環節。

“一米講臺”課程內容簡圖
課程評價是對課程實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和教育價值等進行研究和評價。校本課程的意義應凸顯學生個體素養全面發展,它不是簡單的量化評價,不應只看結果,應當是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結論性評價相結合,理性評價與感性評價相結合。同時,評價方法多元化,如學生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價、親子評價。
例如:“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學習單中,包括自評和他評。自評包括安全、環保注意事項以及具體的三維目標,這些以等級的形式呈現。他評包括隊內(小組間)、隊間的相互評價,同樣以等級的形式呈現。又如“一米陽臺”一體化學習單中的評價量表,評價主體多元化。除了此評價量表,該項目學習還推出了個性化評價,包括最佳調查獎、最佳設計獎、最佳表達獎、最佳動手獎等。

表2 “一米陽臺”一體化學習單中的評價量表
我們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哪怕在自評等級“優秀、良好、合格”中出現暫時的問題,教師也會在他評、分享交流環節中盡量找到學生自身的參照標準。他評指引學生隊內相互監督和相互學習,鼓勵學生分享交流和自我完善。每課時的學習單中都鼓勵學生寫下自己的活動感受、活動建議,并組織學生分享交流。教師常引導學生表現自我、表達自我。如盛鴻彪所言,校本課程教學評價應突出主體取向、情境取向、開放取向、成果取向的特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建立評價反饋體系。
“校園樓層花圃植物調查”校本課程是一項相對成熟的教學項目,其課程三維目標中能夠體現出生物學科的生命教育、環保教育,以及“理論—實踐”等完整的知識內容,符合生物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然而在新課標理念下,強調“跨學科”的融合以及實踐,因此本課程下一步的開發方向決定從“知識整合”層面入手,進一步拓展校本課程的信息容量,以滿足學生更多的差異需求。例如:在“樓層花圃植物調查”的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數學空間幾何知識與物理“孔隙作用”的層面入手,嘗試對廢棄水瓶、PVC管材等材料進行二次利用,打造多層立體苗圃,并根據物理知識來設計水循環系統,提高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如此不僅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在校本課程中體現出更多校園文化特色,將創新、務實、開拓等思想精神更加深刻地烙印在學生腦海當中。同時,如此的活動設計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提供給學生更加開闊的學習視域,并使學生切實感受到生物學習的魅力。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一體化學習單是教師從校本課程總體的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評價中有機伸展開來的。教師在設計總體的、各項目的、每課時的一體化學習單時能夠獲得專業成長,學生在一系列校本學習實踐活動中回歸自我、完善自我,通過一體化學習單提升師生的教學質量。繼“雙減”政策發布之后,今年9月廣東省推行課后服務“5+2”模式,深圳市課后服務增加了更多豐富的校本課程。初中生物校本課程一體化學習單的設計和應用,能給開設校本課程的教師提供一些借鑒或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