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鋒,劉 韜
(1.貴州師范學院 旅游文化學院,貴州 貴陽 550018;2.安順學院 旅游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
總結并借鑒學者在旅游效應方面的研究,結合實地考察、問卷調查及行業專家咨詢,建立旅游效應為目標層,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環境效應、文化效應為準則層[1],居民人均年收入等21個標的為指標層的旅游效應評價體系。對準則層及其對應的指標層進行評判的標度取值采用 1~9標度法進行指標的重要性評判,按照AHP計算方法求出各指標的權重值,并通過一次性檢驗[2]。指標評價采納5級制,分別為1、2、3、4、5,評價尺度:4.20~5.00,極高水平;3.50~4.19,較高水平;3.00~3.49,一般水平;2.00~2.99,較低水平;1.99以下,極低水平[3]。研究數據通過深度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收集,運用SPSS24.0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問卷數據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數進行信度檢驗,Alpha系數愈高,代表量表的內部一致性愈佳。通常認為Alpha系數在0.8 以上,則信度甚加;Alpha系數在0.7以上,該變量可信[4]。采用KMO值和Bartlett's Test進行效度檢驗,KMO值在0.7以上,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s Test顯著性水平sig值低于 0.05 的標準,則問卷有效[5]。
寨沙侗寨位于貴州省銅仁市江口縣省級風景名勝區太平河畔,世界自然遺產梵凈山腳下,距梵凈山大門3 km,面積0.08 km2,森林覆蓋率82%,全寨75戶304人,其中侗族占比85%[6]。在鄉村旅游開發前,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村民多以務農、抬滑竿和賣苦力為主要收入來源。2008年,在縣政府統一規劃下、縣直部門結對幫扶下、村里能人帶領下,整合各類資金修建基礎設施、公共景觀,給參與旅游開發的農戶建設補貼和經營扶持[7]。寨沙侗寨得益于鄉村旅游的開發,其社區居民的生計方式由務農轉變為旅游經營和務工[8],居民人均純收入從不足1000元增長到3萬余元,鄉村經濟突飛猛進,獲得了 “貴州省100個文化旅游景區鄉村旅游示范點”榮譽。
在寨沙侗寨旅游發展模式中,政府主要承擔建設基礎設施、設計旅游規劃、籌集政策資金等。鄉村旅游開發之初,江口縣委縣政府通過整合美麗鄉村建設、旅游開發、“一事一議”專項資金等方式累計投資4000多萬元進行寨沙侗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9]。同時,對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農戶進行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解決鄉村旅游業發展資金不足、啟動難的問題[10]。在政府的幫扶下,寨沙侗寨實行村民自主經營、管理自治原則,通過組委會和鄉村旅館合作社,負責調解村民糾紛、衛生打理、公共設施、集體資產管理[11]。對于不善于經營的農戶,可以通過房屋入股到鄉村旅館合作社,交由合作社經營,農戶獲得股份分成。寨沙侗寨有農家樂74戶,其中村民自己經營有11戶,外來租賃經營有63戶,帶動就業270余人[12],年游客接待量54余萬人次,年旅游收入900余萬元,村民旅游業參與度非常高。
在寨沙侗寨發放鄉村旅游效應評價調查問卷47份,最終收回有效問卷43份,問卷有效率91.49%。問卷的信度檢驗結果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814,效度檢驗結果KMO值為0.835,Bartlett's Test的顯著性水平sig值為0.000,說明村民問卷內部的一致性較為理想,問卷的設計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調查對象人口學特征:女性24位,占比55.8%,男性19位,占比44.2%;年齡36~50歲人數居多,占比32.7%,其次為23~35歲占比27.9%,51~65歲占比25.6%,65歲以上占比6.9%,22歲以下占比6.9%,大多居民實現當地就業;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最多,占比76.8%,高中占比11.6%,大專及以上占比11.6%,文化水平偏低;職業上以從事旅游相關行業最多,占比79.1%,外出務工占比6.9%,從事農業占比4.7%,其他占比9.3%;家庭年收入60001元以上最多,占比59.5%,40001~60000元占比24.3%,20001~40000元占比10.8%,10001~20000元占比5.4%,10000元以下沒有,整體收入非??捎^。
準則層經濟效應5個指標權重值為ω=[0.228, 0.187, 0.263,0.196,0.126],各指標的均值乘以其權重值之和得到經濟效應的分值(后文同理,不再闡述)。如表1所示,寨沙侗寨在居民人均年收入、居民旅游參與率、旅游收入占收入比重指標上的均值都為5,取得了極高的評價水平。景區旅游接待量,均值為4,屬較高水平。物價水平,均值為2.27,屬較低水平,旅游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物價上漲,符合經濟學一般規律。準則層上,寨沙侗寨經濟效應均值為4.46,取得了極高水平,其主要原因是寨沙侗寨居民旅游參與率非常高,相應旅游漏損很小,旅游收入占總收入比重高;加上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寨沙侗寨獲得了更多高消費游客。

表1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經濟效應評價
社會效應7個指標權重值ω=[0.159,0.183,0.156, 0.106,0.117,0.11,0.169]。如表2所示。寨沙侗寨的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指標均值為4.34,屬極高水平,旅游開發使得寨沙侗寨交通基礎設施得到了巨大改善。在提升居民素質、鄉村社會治安狀況等指標上的均值分別為4.12、4,均屬較高水平。在居民參與旅游規劃、居民代表組織等指標上,各均值分別為2.72、2,均屬較低水平。在污染、噪聲控制和居民貧富情況2個指標上,均值分別為2.76、2.34,均屬較低水平,表明旅游發展一定程度上帶來了污染、噪聲加重和貧富分化。準則層上,寨沙侗寨社會效應均值3.13,屬一般水平。發展鄉村旅游的寨沙侗寨在社會各方面提升明顯,如居民素質、交通基礎設施[13]、社會治安、生活質量等,但在居民參與旅游規劃、居民代表組織評價均較低,這也是鄉村旅游普遍存在的問題。

表2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社會效應評價
環境效應5個指標權重值ω=[0.137,0.142,0.292, 0.217,0.212]。美麗的生態環境是村寨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大優勢,如表3所示。寨沙侗寨的森林覆蓋率和增加生物多樣性2個指標均值都為4,均取得較高水平。同時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居民環境保護意識和村寨衛生狀況等4個指標的均值分別為4.12、4.08、4.16,均取得較高水平。準則層上,寨沙侗寨環境效應均值4.09,屬較高水平。鄉村旅游的發展,更好的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也有專門的組織機構負責全寨的衛生打理,同時也提升了當地居民與游客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表3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環境效應評價
文化效應4個指標權重值ω=[0.105,0.054,0.538, 0.303]。如表4所示。寨沙侗寨文化遺產重視與保護及促進與外界文化交流的均值分別為3.88、4.12,均取得了較高水平。在民族文化開發狀況上,均值3.27,評價水平一般。當地居民幾乎家家從事農家樂,經濟效益很好,在民族文化開發上投入動力不足,寨子里雖有鼓樓、木質房屋、歌舞、篝火等侗族元素,但更多的是有外殼而內涵不夠。在旅游對傳統文化沖擊上,均值為3.08,屬一般水平,表明旅游發展對寨沙侗寨帶來了一定的文化沖擊。準則層上,寨沙侗寨文化效應均值3.32,屬一般水平。作為侗寨,其在侗族文化方面表現的并不多,除了侗族鼓樓和篝火外,在民族服飾、民俗飲食及非物質文化等方面侗族文化氣息感受不深,民族文化開發欠缺,出現一定程度的民族文化傳承斷層問題[14]。

表4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文化效應評價
旅游效應4個準則層權重值ω=[0.309,0.286,0.134,0.271]。如表5所示。寨沙侗寨目標層旅游扶貧總效應均值3.78,屬較高水平,表明寨沙侗寨旅游扶貧總體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經濟效應上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同時在環境效益上也取得了較高的評價水平。在社會效應、文化效應上均值分別為3.26、3.32,評價水平一般。經濟效應在鄉村旅游效應中起主導性作用,也由于對商業利益的追求,往往忽視當地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對當地文化造成較大沖擊,從而影響村寨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表5 寨沙侗寨鄉村旅游總效應評價
鄉村旅游的發展給寨沙侗寨帶來了重大變化,取得了較高的旅游效應評價。導致其旅游效應較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社區居民在鄉村旅游業中的深度參與有關,當地主要旅游產品提供也以個體經營戶為主,而個體經營戶中社區居民占有很大的比重,這使得當地居民普遍享受到鄉村旅游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社會效應和文化效應評價水平一般,同時結合實地考察,主要表現在居民代表組織少、居民訴求機制缺失、侗族文化與旅游融入不深、旅游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及當地鄉村旅游產品簡單低端化等方面。
現就本文所得出的結論,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鄉村旅游發展取得更好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1)完善鄉村旅游制度,健全公開透明機制。當地居民與村集體作為旅游資源的擁有者,理應有權參與、知情并實施監督,景區管理主體應適時公開經營情況及旅游規劃,當地政府、村委會及村民代表應積極介入,維護居民正當權益。
(2)提升鄉村旅游產品品質與服務意識,民宿不是簡單的木房子添上床與被等家具就行了,需要包裝設計,經營居民需提高市場服務意識。
(3)需加強民族文化開發,實現文旅融合發展。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是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的重要旅游元素[15],應加強民族文化開發,彰顯民族文化內涵,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