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田田,舒泰一,李 艷
(云南師范大學 泛亞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2)
從宏觀上看,綠色金融的目的在于引導資金流向低污染產業,促使企業和消費者形成低碳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同時,綠色金融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帶動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社會健康發展。從微觀上看,金融機構、企業和消費者都是綠色金融發展的受益者。對于金融機構,有利于金融機構開拓發展方向,創新綠色產品,促進投融資;對于企業,能夠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為企業開辟業務方向;對于消費者,有利于傳達低碳環保消費觀念,促進消費者轉變消費方式,培養環保意識。綠色金融發展為經濟增長帶來一定影響。
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國內外關注的熱點問題,主要在宏觀和微觀層面被廣泛關注。學者們和政策制定者在宏觀上關注綠色金融政策本身及對宏觀經濟的影響[1]。文書洋等[2]、陳國進等[3]、尹子擘等[4]、傅亞平等[5]分別從理論和實證層面研究綠色金融政策對降低融資成本和促進經濟高質量增長的必要性。Farhad Taghizadeh Hesary[6]和Allen Richard[7]提出政府應使用財政政策手段解決綠色金融發展存在的投融資問題;在微觀上,研究者們關注綠色金融對企業和銀行的影響。邵傳林等[8]用雙重差分法發現綠色信貸對于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有滯后的正效應,在短期內會增加商業銀行破產概率,長期有利于商業銀行發展。傅京燕等[9]、孟科學等[10]分別從發展路徑與政策啟示角度為綠色金融與商業銀行發展提供建議。胡天楊等[11]、張木林等[12]分別從企業高質量發展和企業全要素生產率角度研究了綠色金融與企業發展的關系。Chien F等[13]和Abu B Siddik等[14]從綠色金融角度出發,認為綠色金融創新是解決中小企業發展障礙、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方法,也是金融機構短期和長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已有不少相關方面研究,且是國內外關注的熱點話題,但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綠色信貸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機構能夠完善信貸結構,創新信貸產品,增強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發展前景好,低碳環保但缺少資金投入的企業注入信貸資金;促進企業開拓新領域,研發新產品,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同時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從而帶動經濟增長[15]。另一方面,綠色信貸能夠促進生態環境保護。金融機構將資金貸給或低利率貸給環保型企業,將促進整個社會資金向環保行業流動,促使高污染企業轉型;為低污染企業發展帶來動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共同進步。
綠色投資對經濟增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是投資的成本大,周期長,效果顯現需要時間積累。在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主要通過使用低耗能技術、開發新能源等手段發展綠色經濟[16]。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開發新能源能夠有效彌補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保護生態環境。但新能源的前期開發成本高、見效速度慢[17],因此需要增加綠色投資,為后期經濟增長奠定良好基礎。
綠色保險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之一。綠色保險是企業對生態環境污染可能性的風險管理,一旦有環境污染的事件發生,由保險公司對受損者進行賠償,減少企業因環境污染賠償造成的負債。同時,企業環境污染程度與保險費用成正比,一方面,能促使企業減少環境污染;另一方面,也能為保險公司創新保險產品,促進保險公司發展。整體來看,綠色保險能夠分攤風險,保障多方的權益,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碳金融市場主要包括碳金融參與主體、碳金融產品和市場層次結構。參與主體主要包括交易雙方、第三方中介、第四方平臺和監管部門,通過四方相互作用形成碳交易價格[18];碳金融由碳市場與金融市場相結合形成,主要包含了碳期權、碳掉期、碳遠期和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19]。總之,碳金融產品由參與主體通過交易平臺交易,從而滿足多方需求,優化資源配置,利于社會資金流向低碳行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基于對經濟增長與綠色金融內涵的全面理解,構建我國經濟增長與綠色金融發展的指標體系。選取人均GDP衡量經濟增長;選取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碳金融衡量綠色金融發展;選取技術創新、城鎮化水平、對外開放、工業化程度和財政支出占比作為控制變量(表1)。

表1 經濟增長與綠色金融指標體系
檢驗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設定以下模型:
Zgdp=?1+β1credit+β2stock+β3investment+β4insurance+β5cfinance+λ1+εit
被解釋變量Zgdp表示各省市自治區的經濟增長水平,credit、stock、investment、insurance、cfinance是被解釋變量,分別表示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投資、綠色保險和碳金融;?i表示個體影響,為時間影響,表示隨機擾動項。
(1)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2)Hausman檢驗。對樣本數據進行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出P值顯著為0,強烈拒絕原假設,如表3所示,因此使用固定效應模型較隨機效應模型更好。

表3 Hausman檢驗結果
(3)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表4中模型1是解釋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回歸結果,模型2是加入各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從回歸的結果能夠得知,綠色信貸和碳金融對經濟增長表現為負向關系,綠色保險對經濟增長表現為正向關系,且在加入控制變量后,各解釋變量的正、負關系仍不變。在加入控制變量前后,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碳金融都是在1%的水平上顯著影響經濟增長,且在加入控制變量后,各解釋變量系數發生較大變化,更符合現實經濟意義。其中,綠色信貸的系數為負且占比較重,主要原因在于衡量指標選取的是高耗能工業產業利息占比為負向指標。隨著綠色信貸資金投放集中在綠色低碳產業,減少對高耗能工業產業的投放,會加大綠色信貸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綠色保險的系數為正,綠色保險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風險規避的途徑,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保障,從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經濟增長注入活力。碳金融的系數為負,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占GDP比重為負向指標,碳金融將二氧化碳排放量與金融產品相結合,實現碳減排方面的投融資和碳排放交易,從而促進低碳經濟增長。

表4 回歸分析結果
利用固定效應模型將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發現:固定效應模型在分析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上比隨機效應模型更有優勢;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在不同時間和不同省份有差異化影響。原因是不同省份發展時間和發展成熟度不盡相同;綠色金融的各指標對經濟增長的差異較大。其中,綠色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為明顯,綠色保險和碳金融的作用更弱,且綠色信貸和碳金融對經濟增長為負向效應,綠色保險對經濟增長為正向效應。針對模型分析的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1)大力發展綠色信貸、綠色保險和碳金融。上述分析中,綠色信貸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強,要注重綠色信貸的作用,引導貸款流向低污染產業,為低碳產業注入資金。同時,要發揮綠色保險和碳金融作用,用保險手段為風險較高的農業規避風險,帶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為低碳產業投融資提供便利。
(2)在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下,各地方政府已經做出戰略部署,各地也有了針對性措施。在中央政策的指揮下,各地要因地制宜,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要以經濟增長為主要導向;經濟增長相對發達地區,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3)金融機構是發揮綠色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部門,金融機構要破除發展阻礙,積極創新綠色產品,為企業發展做好保障。消費者是主要引導者,只有綠色消費觀的普遍形成,消費者愿意消費綠色產品,企業才會有市場有動力去生產綠色產品。即使企業資金不足,銀行也愿意為有發展前景的公司貸款,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本研究在綠色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相關研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被解釋變量經濟增長測度的內容較大,范圍較廣,綠色金融發展只是經濟增長很小的一部分;②計量部分僅為固定效應研究綠色金融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后續研究中,可以加入穩健性檢驗、異質性分析和空間計量等內容做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