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薇,吳 恒,宋鄂平,2
(1.湖北民族大學 林學園藝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2.鄂西生態文化旅游研究中心,湖北 恩施 445000)
盡管避暑活動發展由來已久,但避暑旅游作為概念正式提出是在近幾年,且逐漸成為了旅游發展新動力[1]。從氣候來看:一方面,全球處于冰川間歇期,氣候較溫暖,加上人類活動,致使全球范圍內的氣候上升,高溫極端天氣增多;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發展越來越快,地面硬化面積及規模不斷擴寬,高樓林立,綠化面積不足,使得城市熱島效應進一步加劇。在高溫氣候背景下,人們的避暑旅游需求也在進一步提升。在IPCC的第五次全球氣候評估中指出,氣溫的升高會影響游客旅游偏好的選擇[2]。同時,進一步的調查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將直接或間接改變人們對旅游目的地的選擇,比如,逐漸上升的氣溫將間接影響地中海地區的旅游業發展,使得當地居民、游客紛紛轉向適宜避暑旅游的其他旅游地(如中歐和北歐地區)[3]。發展避暑旅游固然離不開清涼舒適的氣候條件,擁有該項資源優勢的地區,當地政府也將順勢而為,大力發展避暑旅游產業,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增長[4]??v觀國內避暑旅游研究,從1988年莫干山避暑旅游研究開始[5],經歷了漫長的理論探索階段,形成了豐富、多元的理論體系,包括其概念模型[6]、產業發展[7]、品牌戰略[8]、避暑經濟[1]等幾個宏觀方面。當前,避暑旅游研究逐漸從理論研究轉向實踐研究,其研究內容也在逐漸具體化,主要集中于適宜性指標體系構建[4,9,10]、氣候舒適度評價[11~13]等幾個維度。基于當前研究趨勢,本文認為避暑旅游地的適宜性發展如果僅考慮氣候條件,而忽視了生態環境容量、本地居民的接受程度以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配備等其他指標條件,將會制約避暑旅游產業發展進程,甚至還會引起當地生態環境惡化、游客滿意度降低、當地居民矛盾增多等一系列問題。為此,需要對避暑旅游地做好綜合評價,以此實現當地的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
本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利川市隸屬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鄂西南邊陲,這里峰巒疊嶂、氣候宜人。地勢方面,山地、盆地、丘陵相間,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平均海拔1079.5 m;氣候方面,年均氣溫12.9 ℃,為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環境方面,該市素來高度重視生態管護,森林覆蓋率高達62.14%,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達3600個/m3,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62 d以上,素有“涼城利川”之稱。近年來,利川市憑借優良的生態環境與獨特的旅游資源成功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市、中國避暑休閑百佳縣,并于2018年被授予“中國涼爽之城”稱號[14]。
本研究中的數據主要來源于《利川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5-2020年)》《全球天氣網(2012-2020年)》《恩施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公報》以及利川市政府網、利川市文旅局等處,以實現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
本研究根據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的實際狀況以及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選取了5個指標14個因子[9]。
3.1.1 海拔
氣溫垂直遞減規律強調,在一定條件下,海拔與氣溫溫度呈負相關關系,其中海拔每升高100 m,氣溫下降0.6 ℃。利川市的平均海拔為1079.5 m,而武漢大部分地區海拔都在50 m以下,平均海拔23.3 m,因此夏季氣溫相差6 ℃以上。利川市的海拔占比情況大致為:低山、平原(海拔800 m以下)占7%,二高山(海拔800~1200 m)占41%,高山(海拔1200 m以上)占52%。
3.1.2 氣溫
氣溫是影響人們選擇旅游地的重要因素之一,避暑旅游地開發首先就得考慮夏季氣溫狀況。根據科學研究顯示,20~25 ℃是人體主要的冷熱感知分界線,17~28 ℃是人體感到較為舒適的溫度區間,當氣溫低于17 ℃時,人體就會偏感寒冷,而氣溫高于28 ℃,人體就會偏感炎熱,這常常讓人感到不舒適[15]。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人們通常選擇氣溫舒適的地方旅行。從地形地貌來說,利川市位于云貴高原(東北方向)的延伸處,其地勢平均較高,境內多山地丘陵,氣溫相較同緯度高海拔地區更為涼爽。表1選取了武漢市、重慶市的夏季氣溫與利川氣溫進行對比(數據來源于全球天氣網)。
從2012~2020年夏季平均氣溫來看,利川市氣溫基本在24 ℃以內;從極端高溫出現的情況來看,利川市是3個城市中出現次數最少、氣溫最低的城市,最高溫度也不超過33 ℃,而武漢和重慶的極端高溫基本在35 ℃以上。關于夏季環境溫度的最舒適氣溫,國內外的許多研究均表明是在19~24 ℃范圍內。通常情況下,當人體所處環境溫度超過24 ℃就會感覺到炎熱,超過 37 ℃會感覺到酷熱,而人體一般能夠忍受的溫度上限是52 ℃。根據近8年的氣溫顯示,利川的夏季氣溫是非常舒適的[17]。另外,根據王凱等人對利川市旅游氣候適宜性的研究顯示,該地多年年均綜合舒適日達153 d,在諸多旅游城市中排名靠前,其氣候條件較好(表2)[12]。
3.1.3 相對濕度
相對濕度是指大氣中的水汽壓與相同溫度環境條件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相對濕度過大或過小都不利于人體健康。相對濕度過低將會引起皮膚干燥;相對濕度過高將會壓抑人的心情,人體容易煩躁悶熱,甚至引發系列疾病(如陳傷舊疾、風濕等)。據研究顯示,人體感到舒適的相對濕度在40%~70%,下限不低于30%,上限不超過80%[17]。根據全球天氣網數據顯示,利川市2018年夏季平均相對濕度為78.3%,屬于合理濕度區間內。
3.1.4 風速
根據從全球天氣網查得利川市2012~2020年6~8月份的平均風力基本在1~2級之間,因此是較為舒適的風速。
綜上,由于舒適的氣候條件是3種因子的共同作用,用人體舒適度來表示,采用舒適指數法計算[11,18],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K為綜合舒適度指標;T為氣溫/℃;RH為相對濕度;V為風速(m/s)。根據以上公式可以計算出利川市氣候綜合舒適度,并將計算的數值與人體舒適度指數等級表(表3)[18]進行對照分析。根據利川市多年夏季平均氣溫顯示,其溫度大致在20~27 ℃之間(平均氣溫在24 ℃以下),其平均風速大致上為1~2級。利川市氣候綜合舒適度計算中,平均相對濕度大致為78%,年平均風速為1.5 m/s,最終計算分值為62.87~73.95,由此可判斷利川市的綜合舒適度為0~1級,屬于最舒適和較舒適之間。同時,該市氣溫多在24 ℃以下,總的來看其氣候條件多數時日為最舒適,因此從氣候條件來看,利川市發展避暑旅游地是非常適宜的。

表3 人體舒適度指數(K)
3.2.1 旅游資源組合度
旅游資源可從自然和人文2個維度進行劃分,兩者的組合情況就是旅游資源組合度[19],組合度越高就代表旅游資源越豐富多彩。從宏觀角度來講,自然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觀、天象與氣候景觀、水域風光和生物景觀資源4類;人文旅游資源主要包括遺跡遺址、旅游商品、建筑與設施及人文活動4類。據《利川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統計顯示,利川市的旅游資源達167項,包括主類(8個)、亞類(24個)及基本類型(51個),單體景觀資源超過200項。其中,名氣較大、口碑優秀的旅游資源大致包括25處地文景觀,14處水域風光、19處生物景觀、8處氣象與氣候景觀、11處遺址遺跡、51處建筑與設施、17處人文活動類景觀和22種旅游商品[20]。此外,該地極具特色的旅游特產如柏楊豆干、團堡山藥、利川紅茶、莼菜、西蘭卡普等以及人文活動如《龍船調》、擺手舞和肉連響等都極負盛名、廣受游客喜愛。
3.2.2 旅游資源品質
本文研究區域的旅游資源品質主要參考國家標準《旅游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和游客滿意度調[21]。據《利川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顯示,該市境內擁有國家A級景區10家,其中包括AAAAA級景區1家,AAAA級景區4家,AAA級景區2家,AA級景區3家,三星級以上旅游飯店有10家。根據相關旅游報道,利川市入圍2021中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說明旅游資源品質較高。
3.3.1 游客來源
影響旅游者旅游目的地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包括經濟收入、出行耗時、道路通達度、旅游資源狀況等。根據相關旅游數據顯示,利川市具有較穩定的游客來源,該地的游客大多來自重慶、武漢、成都、湖南、宜昌等周邊省(市),其中武漢旅游者大約為40%~60%。隨著近年來利川市旅游知名度的提高,旅游市場也在進一步擴展。
3.3.2 旅游需求
近年來,氣溫不斷上升,極端高溫天氣數目也在增多,據《2018中國避暑旅游大數據報告》顯示,氣溫炎熱地區的居民出游避暑的意愿高達82.1%。從2016~2018年對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城市”的居民避暑出游意愿調查中顯示,出游意愿分別為81.0%、81.8%、82.1%,增長速度穩步增長。其中,備受歡迎的避暑旅游產品有山地、海濱、森林、草原、濕地湖泊等類型[22]。利川市有眾多的山地和森林景觀,還有南方最大的草場,夏季氣候涼爽,符合大眾避暑旅游需求。
3.4.1 空氣質量
空氣質量的好壞不僅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還間接影響著人們的心情,特別是對老年人和兒童的影響最大。據統計,老年群體、學生群體以及鄰近城市的居民(如武漢、重慶、長沙等高溫城市)是避暑旅游的主要目標群體,有76%的老年人表示在夏季有避暑出游的計劃,因此高品質的空氣質量對發展旅游業尤為重要。由全球天氣網查得利川市夏季空氣質量指數在0~45以內,空氣質量優,十分適宜人們居住和療養。
3.4.2 水質條件
水是萬物生命之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良好的水質條件關系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故而旅游發展必須時刻保證用水安全。在旅游活動中,水資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觀賞用水(景區內部)、生活用水(賓館以及餐館等)。《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將水質劃分為Ⅰ~Ⅴ類,利川市水質主要是以水功能一級區2個方面(全因子和雙因子)進行評價,水質情況如表4。

表4 利川市水功能一級區水質評價
由以上數據顯示,利川市水質在全因子評價下基本為Ⅱ類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和水生動植物保護用水的標準,水質較好。
3.5.1 地方經濟發展水平
地方經濟與旅游產業是2個相互關聯、彼此制約的系統,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該地是否能在生態環境容量許可范圍內進一步大規模發展旅游業,而旅游的發展也能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尤其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鄉村旅游對一些農村地區“旅游扶貧”效果極為明顯,對農戶生計資本產生較大影響[23]。在恩施州地區生產總值(GDP)方面,利川市排名第2,僅次于恩施市,而且近年來發展速度穩步提升。利川市2015~2020年利川市地區生產總值數據如表5。

表5 2015~2020年利川市地區生產總值
另外,利川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2015年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31.2∶28.2∶40.6,到2020年調整為20.72∶15.36∶63.92。逐漸把發展重心放在第三產業,找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方向。
3.5.2 交通條件
交通條件的發展是推動旅游發展的重要動力,便捷的交通條件不僅能增強區域可進入性,同時也可視為一種獨特的旅游產品(如觀光小火車、竹筏、游輪等)進而提升整體旅游體驗性與特色性。旅游地的交通主要包括外部交通和內部交通兩部分,本次研究主要對旅游地外部交通進行討論。利川市境內的對外交通主要體現為公路(318國道、350國道、242國道、滬渝高速、利萬高速等)和鐵路(宜萬鐵路、渝利鐵路等),承東啟西的優勢極為明顯,未來也將助力該地旅游規模(如自駕游)的進一步擴大。
3.5.3 接待能力
接待能力主要體現在食宿、物資、能源、交通、景區環境容量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據利川市文旅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利川市建成了18個民宿旅游示范村,有大約50多個民宿產業村、1200多家民宿經營戶,為緩解夏季避暑旅游的食宿壓力提供可靠保證。以利川市避暑勝地——蘇馬蕩景區為例,該地在2013~2014年夏季,由于氣候涼爽,人口大量涌入,使得用水用電緊張,甚至時常發生停水、停電、停氣、停網的情況,被稱為“蘇四?!?。但最近幾年,利川市政府嚴控蘇馬蕩的景區開發規模(在30 km2以內)和人口規模(30萬人以內)。此外,還大力加強蘇馬蕩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發展民宿產業,緩解該地旅游服務壓力;另一方面,在2018年蘇馬蕩水廠三期工程開工,建成后日供水量達3萬m3,最多滿足30萬人的用水需求,以此提升景區基礎設施供給能力。在此基礎上,該市還計劃實施30個重點項目,主要涉及停車場、水電氣、公共交通系統、公共活動場所和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建設。這一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該地旅游接待綜合能力。
3.5.4 地方政策
2020年12月份,利川市成功入選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單。利川市始終將旅游業的發展放在首位,除了調整產業結構比例,還陸續推出“旅游+”系列產業發展政策,如“旅游+互聯網”“旅游+電商”等。此外,政府還在旅游企業方面給予鼓勵,扶持和獎勵旅游組團、星級酒店、高A級景區、星級民宿、旅行社等。同時,在旅游期間強化旅游安全檢查,對旅游糾紛積極處理,努力為游客提供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
本文主要采取層次分析法和專家打分法來構建研究體系。
(1)依據指標因子的篩選結果,用yaahp軟件搭建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研究的層次結構模型。該模型由決策目標層(Z)、指標層(C)和因子層(P)組成[24]。
(2)根據專家打分信息,構建判斷矩陣并使用矩陣計算各項指標因子的權重。主要是將擬定的指標因子,以匿名方式征詢10名相關專家的意見,進行修改后,由專家進行打分。
(3)根據打分情況構建判斷矩陣,由yaahp軟件自動計算出各個因素的權重。其中權重越大,表明相應指標因子越重要。
結合專家對各項指標和影響因子的打分情況與各項指標因素的權重,構建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的評價體系(表6)。

表6 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評價體系
由以上數據綜合計算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的分值,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2)
CF=∑wi·pf
(3)
式(2)、式(3)中,S為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總分值;WI為指標C的權重;Wi為指標P的權重;CF為指標C的分值;Pf為因子評價分數。最終求得S=9.47。
本文采取10分制將旅游地發展適宜性分為非常適宜、適宜、較適宜、不適宜、非常不適宜5個方面,具體如表7。

表7 旅游地開發適宜性等級劃分
利川市指標因子的綜合結果為9.47分,在9~10分之間,說明該地發展避暑旅游非常適宜。
本文主要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利川市避暑旅游地的開發進行適宜性研究,過程中運用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綜合考慮各種主要指標因子后最終選取出氣候(海拔、氣溫、相對濕度、風速)、旅游資源(資源組合度、旅游資源品質度)、客源市場(游客來源、旅游需求)、旅游環境(空氣質量、水質條件)以及社會經濟(交通條件、接待能力、地方發展政策、地方經濟發展水平)5個指標14個影響因子,由專家打分和層次分析法共同計算出利川市避暑旅游地開發適宜性分值,判斷出利川市開發避暑旅游地非常適宜。最后,本文提出該市要因地制宜,在發展優質氣候資源的同時,加強旅游資源開發、客源市場拓寬、旅游環境穩定,從而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