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李靜
3D打印牙齒、3D 打印心臟模型……3D 打印技術自進入醫(yī)療領域以來,已為人類帶來諸多驚喜。最近,南京某公司研發(fā)的3D 打印藥物T20 已獲得臨床試驗批準。不久的將來,定制的3D打印藥物將走進我們的生活。
一位老人在家中突然暈倒,隨即被送入醫(yī)院。患者意識模糊,CT 掃描顯示其顱內(nèi)出血。醫(yī)生查明其病因后,發(fā)現(xiàn)竟是“分藥困難”惹的禍。原來,該患者近日在服用華法林鈉片(一種口服抗凝藥)時,因找不到家里的切藥器,于是自己用手掰藥,卻把握不好比例,干脆吃掉一整片藥。
那么,吃掉一整片藥為何會引起上述嚴重后果呢?這涉及藥物的“治療窗”問題。藥物的最小有效濃度與最低中毒濃度是用藥的合理區(qū)間,被稱為藥物的“治療窗”(或稱為“治療范圍”)。治療窗較窄的藥物,其起效濃度與中毒濃度非常接近,因此要求用藥劑量非常準確。比如華法林鈉片,有時候患者只需要服用1/2 片或1/4 片,甚至是1/8 片,用藥劑量適當方可預防血栓,劑量過大則會引起出血。而運用3D 打印技術,就可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用藥需求精確配制特定劑量的藥物,這樣患者就不用擔心分藥困難,更不會越過藥物劑量的“紅線”。

分藥困難

不同顏色、口味和劑量的3D 打印片劑
很多未按醫(yī)囑用藥而導致病情復發(fā)或加重的病例,都源自患者的依從性(指患者依從治療方案的程度)較低。我國的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患者依從性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忘記服藥、自認為疾病好轉(zhuǎn)而停藥、害怕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服用困難等。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中只有約50%的患者能按照醫(yī)囑用藥,且兒童可能比成人的依從性更低。依從性較低不僅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而且可能會造成藥物的不良反應增加,從而使患者的病程延長或病情加重。比如,不服用處方藥物的抗生素,可引起感染復發(fā),并導致耐藥菌的出現(xiàn)。
不過,通過3D 打印制備特殊形狀的藥物,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相關試驗表明,患者更愿意嘗試不同形狀的藥物,比如甜甜圈形狀(圓環(huán))的藥物。此外,糖果形狀的藥物可以有效提高兒童對于口服制劑的接受程度。值得一提的是,通過3D 打印技術控制藥物的形狀,還有助于調(diào)節(jié)藥物的釋放特性——通過設計藥片的三維結(jié)構(gòu),能夠讓藥物成分在特定的時間精準釋放。另外,通過在一個藥片里設計多個獨立腔室,可以將不同的釋藥方式靈活組合,讓藥物在人體內(nèi)快速起效并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從而提高藥物療效或降低副作用,并降低患者的服藥頻率。

通過3D 打印可制備動物形狀的藥物

近日,一位患有2 型糖尿病的老人因突然昏迷而被送進醫(yī)院。他患有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每天都要吃一大把各種各樣的藥。由于不同的藥服用時間可能不一樣,他很容易因為未按時按量服藥而病情加重。
藥物作用的強度與血藥濃度成正比。藥物進入人體后,經(jīng)過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這一系列過程,體內(nèi)的血藥濃度就會降低,這時候若不及時給藥,藥物的治療作用將隨之減弱。另一方面,如果患者縮短用藥間隔時間,頻繁給藥,就相當于增加了用藥劑量,很容易加重藥物的不良反應。此外,各種藥物的特性和療效各不相同,副作用也各異。只有掌握不同藥物的最佳服藥時間,才能使藥物發(fā)揮最佳療效,同時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生活中,一些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服用的藥物種類太多,而且往往服藥程序復雜、各藥服用時間不一,從而造成漏服、頻服等情況。隨著3D 打印技術的應用,這些患者可以不再為復雜的藥物治療方案頭痛。與傳統(tǒng)的制藥技術相比,3D 打印技術更便于制造多效復方制劑(一片藥里面含多種藥物成分的制劑)。一種復方制劑可以同時起到多種療效,實現(xiàn)“一粒頂好幾粒”的效果。比如,3D 打印技術可以將治療糖尿病的多種藥物組合成一個藥片,從而可以減少糖尿病患者的服藥次數(shù)。對于記憶力欠佳的老年患者而言,服用多效復方制劑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