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劉彥華

多元形態 做大夜經濟,各地更加注重推動夜間消費產業集群式發展。圖源/hellorf
夜購、夜食、夜游、夜娛氣氛拉滿,煙火氣、市井氣、文化氣聚集。夜色中,最熱鬧的城,猶如黑暗中最閃亮的星,耀眼處皆是繁榮、時尚與文明。
“夜經濟”,不僅隱藏著安居樂業的財富密碼,也已成為各地促消費穩增長的重要動力引擎。
7月30日,夜幕降臨,月朗星稀,北京市大望路麗思卡爾頓酒店旁邊,由華貿中心舉辦的首屆夏日市集即將落幕,場面卻依然火熱。
“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堂食暫停。為了彌補之前的‘虧空’,我們這段時間只要有機會就會和家人、朋友相約,打卡各種美食。”正在OKEY DOKEY攤位前排隊的白娟家住海淀,一個多星期前在小紅書上被這場集市活動“種草”。在這里,LAVAZZA、SEESAW、OKEYDOKEY、COMMUNE、岱客烘焙……品牌商家陣容豪華,咖啡、比薩、冰淇淋、海鮮等各種美食應有盡有,并且還可以露營玩飛盤、觀看露天電影。跨城區夜游,白娟直言,“不虛此行。”
逛夜市是白娟的一大愛好,她在接受《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采訪時透露,僅她所知,7月30日這一天,在北京各區就有多達十多個夜間集市活動。
逛街的人收獲滿滿,擺攤的人也是干勁十足。“我擺攤的地點不固定,多數是報名一些大商圈舉辦的市集活動。”7月30日是手工飾品攤主王珂辭職擺攤的第32天,據她回憶,短短一個月時間,她已走遍了三里屯、西單大悅城、隆福寺等北京多個商圈。“為了加快經濟復蘇,北京市從7月起推出了包括發放1億元餐飲消費券等多項措施,大大刺激了人們外出消費的熱情。這段時間,平均每次擺攤流水都有七八百,周末的晚上生意最好,流水能有一千多。”拋去攤位費、耗材、油費、停車費,王珂估計自己一個月賺了近萬元。
同樣是7月30日,晚上8點,70歲高齡的京劇票友楊明賢也選擇了走出家門,前往北京白塔寺,趕赴一場等待了9個多月的約會—“在白塔寺遇見梅蘭芳”京昆藝術分享夜。觀演結束,楊明賢感嘆稱,“在這樣一方天地,近距離沉浸式觀演,實在難得。”
在工作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中,夜間消費已經成為整個消費構成中最突出的部分。受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北京市餐飲、零售、旅游等行業遭受巨大沖擊。據悉,繼6月初印發《北京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7月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助企紓困促進消費加快恢復的具體舉措》后,北京市近日還專門發布了《北京市促進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若干措施》,即“夜經濟3.0版政策”,明確提出要打造10個左右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夜京城”特色消費地標、30個左右具有夜間消費顯著活力的“夜京城”融合消費打卡地、5~10條全市夜游精品路線,豐富夜間潮玩潮購新體驗場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多層次夜間消費需求,并且于7月15日正式啟動了“2022北京消費季·夜京城”活動。全市20余個重點商圈、近萬家品牌商戶深度參與其中,直至11月,將陸續推出夜賞、夜味、夜娛、夜動、夜購五大板塊百余項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消散、促消費政策落地疊加影響,夜幕下,北京各大商圈正在重新恢復往日的喧鬧。美團數據顯示,進入7月份,北京夜間消費火爆,夜間餐飲訂單量占全天訂單量比重達到48%。充電寶的數據也可以佐證,近一周北京地區用戶夜間下單量環比增長67.4%,相較于日間的52.9%增長更為迅速。
北京只是全國發力夜經濟的一個縮影。今年6月份,浙江省提出建設4個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湖北省武漢市提出將舉辦夜間光影秀、美食節、啤酒節、音樂節、特色演藝等夜間文旅活動;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提出計劃3年內認定約10家夜間經濟示范區。據艾媒咨詢預計,2022年我國夜間經濟規模將突破40萬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夜經濟在我國也不是一個新詞,早在2016年我國便迎來了一大波夜經濟政策紅利。時隔6年時間,《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通過實地走訪、調查發現,如今我國的夜經濟發展也呈現出了一些新趨勢、新亮點。
首先,做大夜經濟,各地更加注重推動夜間消費產業集群式發展。夜間消費不只是“吃、喝、購”,還包括觀光旅游、休閑娛樂、體育健身等多元形態,很多地方都在聚焦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要,探索不同消費場景和模式,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選擇。以人氣旺盛的夜間集市為例,上海在知名周末文藝生活目的地—思南公館打造了“思南yé派對市集”,集合了露營、陸地沖浪、彩妝、手工作坊、音樂演出等多種業態,滿足不同愛好人群的社交需求;杭州西湖區則以市集帶動、商圈聯動等方式,整合了晚風快閃、藝術漫游、音樂現場、美食交流等休閑亮點,給居民、游客帶來全方位的休閑盛宴。
其次,與文化聯姻,夜經濟才更具生命力。做大夜經濟,各地還在增加文化內涵上下了大功夫,將夜經濟與傳統文化、節日、習俗相結合,與街區特色文化、潮流文化相融合,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城市的夜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激發出新的發展活力、新的消費需求。揚州的沐浴文化、說書文化,長沙的娛樂文化,廣州的夜宵文化都是當地夜經濟的亮點。
第三,發展夜經濟與特色街區打造、城市更新等緊密互動,相互促進。如《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設規劃》中發布的相關機會清單,即有兩項城市更新項目與夜間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其中,中和老碼頭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將以“碼頭、老場鎮”歷史文化為基礎,打造極具“川西居民”風格的城市面貌。而打造中和老碼頭文創夜肆則是項目主要建設內容之一。
另外,夜間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引領,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夜間經濟領域的應用,全國出現了一批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創新示范案例。例如,獲批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的無錫拈花灣,利用了AR、5G高新視頻技術,進行數字化升級,實現“身臨其境”的體驗,成為人們“打卡”必選之地。
夜經濟是城市繁榮的風向標,是新時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亮點。受制于氣候等因素,我國夜經濟發展整體呈現“南強北弱”的特點。這一點在“2022年度縣市夜經濟繁榮百佳樣本”榜單中亦有所體現。在該榜單的前10名中,北方城市只有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一地入選。而在該榜單的前100名中,北方城市也只占了30席,剛剛三成。
但是,無論南北,夜經濟發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一些地方發展夜間經濟,尚未形成一定的品牌特色效應,存在著粗放式、同質化發展傾向。與之相對應的卻是,消費群體年輕化、消費需求多元化的趨勢,則對夜間經濟的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
“今天是商品極大豐富的時代,消費者面臨的選擇非常多,消費訴求也在不斷升級。過去談起‘夜經濟’紛紛想起低檔、價廉,而現在人們追求的是品質和享受。”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看來,“服務+體驗”是未來“夜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夜間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進行頂層設計和規劃。”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校長沈潔霞分析認為,發展夜間經濟對歷史文化名城或歷史文化街區而言是重大機遇,如何以燈光、演藝等為手段,結合文化、科技、創新、藝術等手段,依托古鎮、古村、古城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深厚的夜游產品,避免夜游產品同質化,是當地政府和旅游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對夜經濟關注已久。在她看來,發力夜經濟,關鍵在于找準地方特色。為此,不僅需要在業態配比融合方面下功夫,更要考慮周邊人群特征以及文化元素的植入。另外,置身數字經濟時代,線上線下的融合和統一也成為制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