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蒙,劉石錦,李 明,朱振宇
廣州國測規劃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我國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耕地資源日益緊缺,糧食生產和安全面臨一定挑戰。墾造水田作為補充耕地和提質改造的重要途徑,不僅可以有效增加耕地數量,切實提升耕地質量,還能保障耕地占補平衡,增加農民收入,穩定生態資源環境。國家對墾造水田項目相當重視。墾造水田工作由省級財政出資34億元,依規開展墾造水田工作。
由此可見,墾造水田項目任務量非常大,那么如何有序開展項目工作,如何選取具有潛力的地塊作為實施項目區是我們研究的重點。本文以廣東省云浮市為例,研究墾造水田項目選址應具備哪些必要條件。
1.1.1 有效補充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墾造水田選址來源有耕地中的旱地和水澆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以及部分非耕農用地,通過實施道路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灌溉與排水工程等實現改善人們居住環境、提高耕地質量、保護耕地等目標,不僅為補充耕地,實現占補平衡創造條件,也可提高耕地質量,為打造高質、高產的優質良田提供途徑[1]。
1.1.2 有效提高土地的產出效益,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做到藏糧于田旱地雜糧低產、低效,人工成本投入較高,且年度間產量不穩,效益受市場波動變幅較大,對勞動力投入的大量需求是重要的限制因素。水稻具有高產、穩產、抗災能力強、種植效益高等特點,發展水稻生產既是增加糧食產量、實現糧食周年高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現實需要,又是推動規模生產、提高農民種植效益的必然選擇。
1.1.3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墾造水田很好地解決了農民的糧食問題,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促使勞力回流務農,保證農業持續穩定發展。
通過項目實施,人均優質耕地將增加,為產業結構調整準備好了前期平臺,在這些優質耕地上調整種植結構,建立高效農業,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使區域經濟得到提高,生產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農民收入增加[2]。
1.2.1 研究范圍以廣東省云浮市云城區域內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潛力地塊的自然、人文和生態因素,建立選址模型,分析潛力地塊的適宜程度。
1.2.2 研究方法廣東省已經對墾造水田的選址作出明文規定,對用地類型、地形坡度、項目大小、區位條件等方面做出規定,并要求符合相應的規劃,那么如何從眾多符合法律法規的地塊中找到能夠實施的、潛力大的、投資合理的地塊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除要符合土地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外,影響選址的主要因素還包括:(1)田面坡度、(2)有效土層厚度、(3)有機質含量、(4)剖面結構、(5)pH值、(6)連片度、(7)灌溉保證率、(8)排水條件、(9)與居民點距離、(10)與河道距離、(11)耕地性質、(12)整治意愿。從以上12個因素出發來研究選址的適宜性。通過12項因的影響大小素分別賦予其相應的權重,對每項進行打分[3]。
(1)因素分析法

式(1)中:Rj表 示 第j個 評 價 單元最后所得到的評價分數;ai表示該單元在第i個評價因素中所得到的分值;bi表示第i個評價因素所占的權重。根據最后得到的評價分數確定其適宜程度。
(2)極限條件法

式(2)中:Yi—第i個評價單元的最終分值;Yij—第i個評價單元中第j參評因子的分值。
評價結果確定標準為:Yi有一項分值為20分則不適宜。
墾造水田作為土地整治的一個分支,前期選址工作尤為重要,與后期施工難易程度、驗收和分配給村民的耕作至關重要,合理的選址能有效控制成本,優化耕地布局,改善生態環境等作用[4]。
墾造水田選址的原則:(1)符合政策文件要求。符合當地土地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按照文件要求的選址規則和范圍進行選址。(2)因地制宜,合理選址。從自然條件和生態建設要求出發,科學合理、因地制宜合理選址。(3)經濟合理。合理控制投資,優先選擇投資少、回報高的區域地塊。(4)生態平衡。項目的建設要不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并能夠修復生態環境為原則。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廣東省財政廳、廣東省農業廳關于印發《廣東省墾造水田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粵國土資耕保發〔2018〕4號)規定墾造水田選址的條件,對選址的用地類型、地形坡度、水源狀況、生態情況等作出規定,是選址的法定指標,不能突破。
墾造水田根據項目類型分2類,由旱地和水澆地改造為水田為提質改造項目,旱地改水田就是俗稱的“旱改水”項目;由其他地類(未利用地、建設用地和非耕農用地)改造為水田為新增項目[5]。
選址區的區位條件對農作物的生長至關重要,其直接決定了用地的質量等別范圍,影響作物產量。是否能作為水田種植區的首要因素。包括氣候、土壤、交通、水文、植被和地形坡度等自然條件等。根據2018年變更調查數據庫統計,云浮市云城區擁有水田面積7 101 hm2、旱地2 315 hm2、水澆地33 hm2,水田占比較大,占據農業較大份額,其氣候條件非常適宜種植水田作物。
項目選址需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村民的支持是項目實施的先決條件,涉及補償應給予一定的補償,讓村民參與進來,保障村民的利益,才能保證項目順利實施[6]。
項目的本質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實現生態平衡,處于自然保護區、生態區域內的地塊不能作為選址的范圍,保護原有的自然生態。
通過潛力地塊的位置條件、人文和生態條件建立模型。通過分析影響模型選址的因素,選取田面坡度、有效土層厚度、有機質含量、剖面結構、pH值、連片度、灌溉保證率、排水條件、與居民點距離、與河道距離、是否處于生態保護區、整治意愿12項限制因素,賦予因素一定的權重,權重根據各因素的影響大小綜合確定。部分影響因素可通過工程措施予以彌補,其影響程度就小,反之,則大[7]。
權重的確定方法有多重,大致分3類:客觀賦權法、主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
依據本項目的特點,各因素的權重可在特定條件下是可變的,采用主觀賦權法中的專家調查法(Delphi法)最為適宜。參評因素權重的確定,應依據評價的目標、指標對評估結果的影響程度確定;采用0~1區間評分方法進行,邀請當地對熟悉情況的專家對所選擇的因素進行比較,列出各因素對土地質量影響的重要順序,然后分別賦值,最后求平均值,即得各因素權重,各目標權重值之和、同一目標下的各目標權重值之和都為1。
具體步驟:通過邀請當地云浮市相關單位熟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土地利用狀況的10~15名專家,參考規劃評估相關材料,在不相互協商的情況下獨立進行兩輪打分,從第二輪起,參考上一輪打分結果進行打分,然后按下面公式計算權重值[8]。

式(3)中:Wi——第i個影響因子的權重;Eij——第j對第i指標的打分;n——專家總數
權重的確定結果見表1~表2。

表1 各限制因子的權重確定

表2 各限制因子量化標準
選址模型采取因素分析結合極限因素相結合的方法,對各限制因子對應條件進行打分,單項因子得分為20分時則直接判定為不適宜,未出現分值20的情況,則按照相應權重給予打分,根據分值大小來評判適宜程度[9]。
以云浮市云城區為例,選取指標根據區位條件進行打分,下圖選取3個地塊,地塊1位于云浮市云城區河口居委會,用地類型為旱地和水澆地;地塊2和地塊3位于南盛鎮,用地類型為其他草地(圖1)。

圖1 云城區選址地塊地類現狀圖
各地塊限制因子的指標特征見表3~表4。根據各影響因子的打分情況先用極限因素法判定地塊1的灌溉保證率、地塊2的整治意愿得分均為20分,則直接判定為不適宜。地塊3根據其得分情況分析適宜程度(表5)。

表3 各地塊限制因子指標

表4 各地塊因子得分 分

表5 地塊3綜合得分 分
根據限制因子綜合得分結果,確定其適宜程度并分為3個標準,分別為:S1(高度適宜,80~100分)、S2(中度適宜,60~80分)、S3(勉強適宜,40~60分)。

式(4)中:Rj表示第j個地塊最后所得到的評價分數;ai表示該地塊在第i個評價因素中所得到的分值;bi表示第i個限制因子所占的權重。
由此可知,地塊3為S1(高度適宜80~100分),地塊1和地塊2不適宜。
對適宜地塊進行打分,根據分值判定其適宜程度,作為項目優先級的選擇[10]。
通過極限因素法可先去除不適宜的地塊,再對適宜地塊進行綜合評分,為項目的選址提供理論依據,根據所得分值劃分地塊先后順序,可加速有序開展墾造水田項目建設[11]。
影響因子的權重確定采用專家調查法(Delphi法),其難點在于組織專家比較困難,但是一個縣(區)只需進行一次打分,后續都可以參照利用,前期工作較為困難,但為后期節省很多麻煩。
地塊打分需收集地塊有關資料,現場踏勘,數據分析,必要時得實地丈量,以確定地形坡度、距離、水源等現狀情況,通過這些數據信息給地塊公正客觀地打分,其重點在于地塊信息的獲取[12]。
(1)通過模型分析,綜合確定潛力地塊的適宜性,首先篩選滿足墾造條件的地塊,再根據適宜程度擇優選取,避免選取后不能立項或立項后不能實施的情況,以便迅速完成墾造水田任務[13]。
(2)未來的墾造水田可融入美麗鄉村建設,墾造水田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整合閑置建設用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利用價值。通過工程措施與鄉村建設的銜接,實現更宜居的鄉村環境。
(3)墾造水田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相呼應,結合現代化農業的作業方式,使墾造的水田最終能夠成為優質、高產的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