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泰
(甘肅省子午嶺林業管理局合水分局平定川林場,甘肅 合水 745407)
平定川林場位于子午嶺中段合水縣太白鎮境內,總經營面積3.73 萬hm2,林區內主要有油松林、側柏林、遼東櫟林、山楊林、白樺林、小葉楊林、落葉闊葉混交林和灌木林。場部苗圃基地建于2000 年,總面積21.33 hm2,主要培育油松、云杉、華山松、側柏等容器苗以及油松、云杉、白皮松、側柏、刺槐等大規格綠化苗木。
平定川林場在氣候區劃上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區,境內年平均氣溫為9 ℃,最高氣溫36.7 ℃,最低氣溫-27.7 ℃,年平均降水580 mm,主要集中在每年7—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年平均蒸發量1 300 mm,霜凍期110~150 d。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干旱、霜凍和冰雹等。林區地表徑流造成輕度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模數130 t/km2。
林區內土壤以黃綿土、灰褐土、灰鄯土、灰褐鄯土4 個土種為主。林地土壤多為灰褐土類,由枯枝落葉層、腐殖質層、黏化層、鈣積層和母質組成,pH 值為7.8~8.4,富含鉀、高氮,極缺磷,據測定氮的含量為70~140 mg/kg,磷的含量為1.55~7.00 mg/kg。植被區劃上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是黃土高原上森林植被保護較好、覆蓋率較高的地區。
平定川林場現有在職職工80 人,退休職工78人;林業高級工程師2 人,工程師9 人,助理工程師11 人,專業技術人員占在職職工總數的27.5%,專業技術力量占比較大。林場專業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林業生產和種苗培育工作,熟悉林場育苗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夠為苗圃地提質改造提供技術指導。
根據苗圃現狀,大面積田塊較為平整,計劃對苗圃地2.47 hm2田塊進行整平,采用人工拉土鋪填。田埂邊坡統一進行規劃削坡,設計田埂削坡比為1∶0.75,夯填部分采用人工夯填,夯填田埂壓實系數不小于0.9。田坎高度一般不大于2 m。地埂做到田坎堅固,田面平整,埂坎外坡小于70°,軟埂外坡小于45°,地邊埂高和頂寬均不小于0.3 m[1]。田間圍埂設計、圍埂蓄水量式(1)計算:

式(1)中,v 為圍埂蓄水量(m3),L 為圍埂長度(m),H為埂內蓄水深(m);B 為回水長度(m)。
經計算,圍埂高度取0.2 m,頂寬0.5 m,內坡比均為1∶1。
在苗圃地選定土壤肥力監測點,通過應用取樣分析和監測數據對比來確定土壤的養分供需狀況,然后根據不同作物對N、P、K 和其他微量元素的需求來合理施肥,做到生物有機肥、氨基酸型復合肥、鋪設有機土壤的合理搭配,實現因地因作物需要配方施肥。
2.2.1 采集土樣 土樣采集一般在苗木收獲后進行,采樣時每個田塊選1 個采樣單元,面積小于0.67 hm2采5~10 點,0.67~2.67 hm2采10~15點,根據項目區田塊面積共取土樣37 個。采樣時應沿著一定的線路按照“對角線法”或“梅花形布點”進行,避開路邊、田埂、溝邊、肥堆等特殊部位。采樣深度一般為0~20 cm。要求每個采樣點的取土深度及采樣量應均勻一致,土樣上層與下層的比例相同。取樣器應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鏟取樣應先鏟出一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下鏟取土。每個采樣量取土1 kg 左右,然后將采得的各點土樣混勻后裝入布袋內,布袋要掛標簽,標明采樣地點、日期、采樣人及分析的有關內容等[2]。
2.2.2 化驗土壤 主要以5 項基礎化驗為主,即全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和pH 值[3]。土壤化驗要準確、及時。化驗取得的數據要填入化驗單,并登記造冊,裝入地力檔案。通過化驗得出土壤主要養分含量結果,具體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平定川林場耕地質量主要養分化驗單
2.2.3 確定配方 通過對表1 的分析,確定土壤改良的肥料配方,并將肥料配方按測試地塊落實到位,以便購買肥料。項目區土壤改良3.33 hm2,擬購買生物有機肥500 袋(有機質≥45%),用量150 袋/hm2,每袋40 kg;購買氨基酸型復合肥50 袋(氮磷鉀18-18-18),用量15 袋/hm2,每袋50 kg,均勻撒入圃地內,然后深耕旋平。通過增施以上肥料,土壤主要養分達到3 級以上,改善了土壤結構,達到改良土壤的目的,提高了苗圃地生產力。附甘肅省耕地質量主要養分分級標準(表2)。

表2 甘肅省耕地質量主要養分分級標準
由于防護段岸坎較陡,為了避免場部周邊田坎受雨水沖刷倒塌,并保證場部房屋不受影響,按照“經濟合理、技術可行”的原則,確定采用抗沖能力強、穩定性較好的重力式斷面結構形式,擬選M10 漿砌塊石進行修建。重力式擋墻頂寬0.5 m、底寬1.45 m,迎水面坡比1∶0.3,背水坡1∶0.1,腳趾高0.5 m、寬0.3 m?;A處理:基礎依次從下至上原土翻夯0.5 m,壓實系數不小于0.97,10%水泥土厚度0.5 m,壓實系數不小于0.95。塊石強度不低于MU20,砂漿采用M10,漿砌石采用分層鋪漿法坐砌筑,上下錯縫,內外搭砌,并在同層內設置拉結石,石料間較大空隙應先用砂漿填塞,后用碎(礫)石嵌實,嚴禁采用外側立石塊中間填心的方法,砌筑完后表面勾縫,清理干凈濺漿,并及時養護。擋土墻在地面高度以上50 cm 設排水孔,每隔3 米設置1 個排水孔,排水孔采用DN75PVC-U 管(0.63 MPa)進水管口堆放反濾料。擋土墻每隔8 米設沉降縫1 道,縫寬2 cm,縫內采用聚乙烯閉孔板填縫[4]。
2.4.1 苗木選擇 根據苗木市場化前景分析,將苗圃內部分苗木進行移栽,移栽苗木總面積2.17 hm2,共計25 789 株,苗木為一級苗。其中,移栽油松苗0.73 hm2,苗木為油松3 年生Ⅰ級苗,總數為9 588株(定植0.33 hm2,總株數3 335 株,營養缽定植間距1.0 m×1.0 m,營養缽規格18 cm×21 cm;定植0.4 hm2,總株數6 253 株,營養缽定植間距0.8 m×0.8 m,營養缽規格18 cm×21 cm)。移栽金葉復葉槭0.67 hm2,總株數10 500 株,間距0.8 m×0.8 m,苗高0.4~0.5 m;金葉榆0.2 hm2,總株數2 000 株,間距1 m×1 m,苗高0.4~0.5 m;紫葉稠李0.13 hm2,總株數600 株,間距1.5 m×1.5 m,苗高1.5 m;移栽花灌木(連翹、刺玫)0.27 hm2,總株數2 668 株,間距1.0 m×1.0 m,苗高1.0 m;移栽云杉0.17 hm2,總株數433 株,間距2.0 m×2.0 m,苗高1.0 m。
2.4.2 移栽技術 將苗木上的營養缽去掉,確保去缽后苗木根系上的土團不散,然后按設計株行距挖坑栽植,裸根小苗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技術要領進行栽植,移植苗要做到深度適宜,不窩根,移植后及時灌水,間隔5~10 d 再澆1 次水,以便促進苗木生根,提高成活率。另外,栽植后要利用保濕劑進行封頂,防止樹體水分蒸發而影響成活率。后期注意加強日常管理,包括松土除草、病蟲害防治等。
苗圃提質增效管理措施是關鍵。科學及時地落實各項經營管理措施,才能培育出優質壯苗,提高商品苗出圃率。
苗木培育季節性強,必須搶抓農時。要在去冬今春提早安排,做好各項物資儲備。入冬前在有資質的企業處提早購回合格的各類育苗用種子、容器袋、營養缽以及各類農藥、硫酸亞鐵等肥料。根據生態工程建設及綠化市場的苗木需求,提前謀劃,落實苗木培育計劃。在生產過程中,各級管理人員嚴抓整地、起苗、運輸、栽植、種子處理等各個生產關鍵環節,切實提高生產質量。
利用國家苗木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后續產業發展項目、農電線路改造項目等,堅持科學規劃,突出重點,整合資金,集中解決苗圃地的水、電、路和土地平整問題,改善苗圃地基礎設施條件。通過加強固定苗圃基地建設,可有效降低苗木生產成本,增強苗木培育能力,夯實培育優質壯苗的基礎。
對苗圃地進行統籌規劃,按照容器育苗區、大田培育苗、定植綠化苗形成不同的培育模式。在地塊選擇上,對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塊采取容器育苗,對同一樹種重復育苗地塊及時調整樹種配置,采取針闊倒茬,加強土壤消毒,減少病蟲危害。在種子處理上,對果實堅硬、蠟質層厚、難以破殼發芽的種子,采取沙藏、冰藏或用高錳酸鉀溫水處理等方法,科學催芽處理。在生產管理上,從整地、做床、點種、出苗到澆水、除草、病蟲害防治等環節,固定專人負責,規范各項操作,全過程監督管理。在苗木培育過程中,全部選擇使用經國家或省級審定(許可)的林木良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必須重視引進推廣新技術、新科技,增加苗木生產科技含量,提升苗木培育質量。一是針葉樹種育苗,全部采用各類容器育苗。通過換土和土壤消毒,克服熟土病菌感染問題,提高成苗率和造林成活率。二是對一些難以發芽和對土壤濕度要求大的樹種,采取地膜覆蓋和小拱棚方法育苗,解決春季干旱少雨和低溫影響,提升苗木生產技術效果。三是通過改善基礎條件,建立噴灌苗圃基地,增強苗木培育能力,為持續發展苗木產業奠定基礎。四是引進培育優良品種,改善樹種結構,為周邊城市及地區提供生態工程建設和城鄉綠化各類綠化苗木。五是積極培育優良鄉土樹種,逐步改善苗木培育樹種結構,大力提升鄉土樹種在生態工程建設和城鄉綠化中的優勢地位。積極推廣應用ABT 生根粉、防凍液、植物動力2003 等科技成果及遮陰網、小拱棚、覆膜育苗等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苗木品質,切實提高保苗率和出苗率。
苗木銷售是帶動苗木生產發展的重要環節,苗木出圃銷售利用是苗木培育的最終目的,必須抓好苗木銷售。一是在每年秋季苗木落葉停止生長以后,對可出圃苗木進行全面調查,做到“底子清、情況明”。二是通過苗木中介公司及各類媒體,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掌握苗木銷售價格及銷售渠道。三是采取多種方式,多方促銷。制作苗木銷售信息宣傳單和宣傳廣告,利用電視臺、網絡平臺、各類自媒體、APP 等現代媒體,多途徑發布供貨信息,搞好銷售服務,贏得客商信任,提高苗木培育知名度,促進苗木銷售利用。
林場應成立項目建設工作小組,林場場長為第一責任人,分管種苗培育工作的副場長及技術員為直接責任人,施工人員要堅守工地,跟班作業,并嚴格按照方案進行施工作業和檢查驗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第一責任人,將項目建設作為年終營林生產考核和綜合考核重要內容。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逐級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通過落實責任,增強各級管理人員的責任感。
充分發揮工程建設中的科技保障作用。協調各級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密切同科研和生產單位的橫向聯系,加強科技協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育苗技術等科技體系和數據資料。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的科學技術,提高科研成果,保證良種苗木培育質量。
為了保證資金使用安全,工程建設資金采用報賬審批制,單獨核算,??顚S?,封閉運行,并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日常監督和審計,確保工程建設資金充分發揮效益。
為確保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嚴格檔案管理的基本工作要求,建立育苗檔案,專人保管,并分類歸檔。同時,制定相應的檔案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度,要求檔案管理人員認真做好上級下達的計劃任務和審批文件、實施方案、驗收報告、生產記錄、工作總結以及其他相關文字、照片等資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管理工作,做好檔案借閱和利用情況的登記。
通過平整田地、改良土壤、修建邊坡以及移栽苗木、增施有機肥等措施進行苗圃提質改造,不僅能提升原有苗圃土壤肥力、提高苗圃地生產力、增加苗木的商品價值,而且對林場做強做大苗木產業,逐步向規范化、集約化、優質化、商品化方向發展,不斷促進林場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