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璐
(金寨縣革命博物館,安徽 金寨 2373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革命老區調研考察,從河北西柏坡、山東臨沂到福建古田、陜西延安……表達了黨中央關心革命老區的情真意切。他更是多次強調: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2016年4月24日,總書記親臨安徽省金寨縣,霏霏細雨中,他向革命烈士塔敬獻花籃,瞻仰紅軍紀念堂,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他滿懷深情地說:“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叵脒^去的烽火歲月,金寨人民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勛,我們要沿著革命前輩的足跡繼續前行,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p>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紅色基因傳承工作高度重視,為博物館的公眾服務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明確了教育要求。老區金寨作為“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進步思想發源時間早,革命歷程完整延續。本土豐厚的紅色歷史,是輸送給社會公眾最好的文化滋養。作為博物館人,我們也在探究基層革命博物館在服務于青少年常規參觀之外,要為青少年多做些什么、怎樣做,才能讓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0~14歲的未成年人為25277萬人,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17.9%,廣大未成年人依然是博物館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主體。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中,博物館服務的青少年觀眾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他們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充分感受到經濟飛速發展的一代人,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給予了他們充分的成長空間。在參觀中,他們普遍表現得思維活躍、眼界開闊、溝通能力強,個性鮮明且自我意識強,但同時他們中大多數對中國共產黨奮斗歷史、中國革命歷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接受教育方式上除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外,網絡傳媒不可避免地占據和影響了青少年的求知渠道和娛樂方式,成為他們和世界“社交”的主要途徑。在一項對當今青少年價值觀的問卷調查中,調查者從價值意識、價值行為、價值取向幾個方面研究總結出當今青少年的特點:在政治思想上,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贊成態度排在第一位,符合社會公眾期望;在人生目標確定和發展選擇上,“為國家作貢獻”的選項為23.8%,“能有個好工作”的選項為43.2%,說明青少年已表現出明顯的自我傾向;在價值取向上,“干大事”和“經商當老板”排在了第一、第二位,說明青少年對于價值判斷存在一定困惑且趨向功利化。
中國革命歷程波瀾壯闊,對于當今青少年而言,革命博物館不單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的重要場所,還是蒙以養正、激發青少年愛黨愛國心、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陣地。青少年多元的價值觀已向博物館傳統宣教提出了挑戰,革命博物館該怎樣“親近”青少年?
相對于科技類、自然生物類場館的生動有趣,革命博物館中嚴肅的展陳和歷史感強烈的講解讓很多青少年感覺吸引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
①青少年的歷史知識基礎薄弱,對革命、戰爭認知感不強,而博物館講解員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服務于青少年的專業訓練,當二者交流時,青少年的接受效果很受影響;
②在基層,館校合作受多種因素影響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學校更習慣于以場館資源為輔助,以問卷作答的方式讓青少年學習紅色文化,博物館的信息傳輸創新性不夠;
③長期以來場館的主要展覽、紅色劇目的創作演出,都是以成年人為核心受眾群來創作的,服務于青少年的專門創作較少,紅色歷史在青少年的印象中仍停留在書面介紹上;
④涉及博物館的研學活動中,由學校、博物館主導設計的項目較少,很多旅行社為吸引家長和青少年,借用研學一詞的熱度,但沒有形成實質上的研學項目。
以上這些造成研學質量良莠不齊,且與場館缺乏對接,依舊以旅游思路盲目跟進,忽視了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研學標準和目標,也讓博物館被動地成為只負責開放的配合者。
“大家能說說我們了解的紅軍是什么樣的人嗎?”
“紅軍是毛主席,紅軍是……是……不知道?!?/p>
這是講解員在與小學生交流時,孩子們爭先恐后發言但又回答不清的問題。
在市縣以下的農村和山區中,青少年的紅色知識儲備還停留在未啟蒙認知的狀態。除了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場館參觀和博物館送展進校園外,能夠利用革命類博物館進行紅色文化學習的青少年非常有限。以金寨縣革命博物館為例,最近五年的接待數據反映出,青少年觀眾所占比例已經從17%上升到48%,但在這個數據中,來自城市的青少年占比為78%,而來自鄉鎮及農村的青少年占比為12%,地理位置上距離博物館更偏遠一些的鄉鎮中心校和村部小學,以及困難、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能夠接觸博物館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對本地紅色文化的認知非常有限(圖1)。

圖1 關注基層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的學習需求
“阿姨,你說,這么多人他們不怕死的勇氣究竟來源于哪里?”
這是在參觀過程中,一位高中學生向講解員提出的問題。
同時,很多家長在參觀中都表達出“就應該讓我們的孩子都來看看,來聽聽,來了解革命歷史”的想法。
家長發出這種感慨以及青少年對于自身信仰意識的覺醒,都反映著碎片化信息時代,我們的青少年群體面對紛繁豐富的信息,需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需要明晰的精神坐標,需要專業的方式來培育精神信仰。
曾經一款網絡游戲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和激烈討論,原因是青少年學生群體是這款游戲的主力軍,尤以初中生、高中生為甚?!熬W癮少年”成為網絡信息高速發展下的負面社會問題。為了遏制這種現象,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提出明確要求,積極引導家庭、學校等社會各方面共管共治,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
關注青少年的社會合力中,我們不應忽視博物館的功能。未成年人孩提時期能夠接受博物館良好的教育,他會在涉入社會的成年時期都對博物館樹立一個重視的信念。尤其在目前“雙減”政策的新要求下,革命博物館所承載的紅色資源更應該積極融入青少年的德育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家大力投入開發建設紅色教育基地,就是與廣大人民一起,培根鑄魂,守護愛國信仰。歷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缺什么也不能缺理想、缺信仰。革命博物館“以青少年為中心和重心”的服務觀念使我們必須開拓思路,主動貼近青少年群體。
基層博物館不應該將自己局限于圍墻之中,要主動突破被動限制,發揮自身資源優勢,以保證青少年紅色教育的均衡化和常態化。
①制定長遠規劃,努力推進館校合作,借鑒國家、省、市館優秀的博物館課程,融入學校教學思維,共同完善本土紅色文化的教育和傳播。積極拓展合作方,不斷擴大服務的覆蓋面,共青團、婦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社區、公益組織等都可以成為博物館的好伙伴,爭取多方支持,向農村和偏遠地區深入延伸宣教范圍,為博物館創造更多接近留守兒童和困難青少年的機會。
②借助網絡媒體新技術手段擴大傳播力,讓革命博物館里的故事打破地域限制,以豐富的音像形式充實到青少年的文化生活中。
③不斷加強學習并保持創新理念,結合博物館自身社教項目,以專業角度構思圖文豐富的青少年讀本,參與開發內涵深遠的紅色元素文創,打造兼具趣味和教育意義的互動項目,以豐富青少年在博物館社教中的活動,讓青少年群體感受到服務“專屬感”。
①啟發青少年對革命歷史的興趣,彌補博物館吸引力不足的問題,是打破距離的第一步。在公眾固有印象中,青少年前來革命博物館,或跟著成人觀眾一起聽講解,或按照學校安排在展廳中穿梭一圈。通常出現兩種典型的參觀效果:一是短時間內灌輸信息量大無法消化,使青少年意興闌珊;二是人流量大,忙于秩序管理,講解員側重引導,參觀流于形式,無法達到教育效果。且在一定時間周期內,青少年被組織進入革命博物館的頻率較低,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在青少年思想意識中還未扎根深入就已經被模糊疏遠。為改善無效參觀,革命博物館應充分鼓勵并滿足青少年求知好奇心,放棄常規引導線路,挑選出最受青少年關注的革命文物和革命故事,直奔重點宣講。興趣來源于好奇,加深于互動。我們要善于借助革命文物信息和互動道具給予青少年以視覺、觸覺、聽覺、味覺等感官體驗,并鋪墊知識信息于互動參與中,青少年接受并達到對革命歷史的準確認知就是良好的開始?;又幸⒁獾氖堑蛯W齡段少年兒童的認知水準,實踐中我們的一個互動項目“小紅軍送情報”,就是因為孩子的識字量有限,對“情報”內容解讀不全,影響了互動中的效果(圖2)。

圖2 在實踐中探究青少年喜愛的宣教形式
②學習革命歷史需要有步驟展開,尊重青少年有限的接受能力。長期以來,講解人員養成了在有限時間內高效輸出博物館知識資源的職業習慣,但對青少年而言,內容量輸出不是越多就越好。宣教實踐中,確立核心內容、預設知識量是為青少年建立的認知步驟,如講述抗美援朝中第二次戰役,我們不能以時間、地點、戰役過程平鋪直敘歷史框架,也不能盲目灌輸戰役的教育意義和深遠影響,嘗試改為與青少年先從“北極熊團”團旗開始,引導他們通過電影《長津湖》情節回憶對這面旗子的印象,講解人員適時引入這面旗子的來源和長津湖戰役時敵我雙方在后勤裝備上的對比,在軍事戰略上的較量,從最終贏得戰役勝利升華到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精神的傳承,完成一次兼具史實與情感的革命歷史認知。宣教結束后我們回顧:這是發生在第幾次戰役時?“北極熊團”代表誰?這面旗子為什么現存放于我們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我們認識了此次戰役里的特級戰斗英雄是誰?……通過預設知識量、正確認知核心內容,達到幫助青少年初次了解這一戰役的學習目標。
③關注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轉換其一味作為聽講人的被動對象感,強化其主體存在感,有技巧地引導青少年運用自身記憶和思維理解革命歷史,給予充分的話語主導權,宣教中多引導青少年發表見解和感受,講解人員要在引導交流中糾正偏差,正確灌輸革命史實。這需要提前收集大量歷史資料,為交流話題可能涉及的黨史、軍史、革命史的細節問題有據可查做準備。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在知識灌輸過程中強化民族記憶,堅守愛黨、愛國信仰的情感培育不可或缺。情感培育應依據青少年成長階段的不同而持續積累,除了吸納青少年成為“博物館人”,學習場館講解和史料研究,讓青少年親身參與到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烈士紀念日等各種重大紀念活動中去外,還需要革命博物館與時俱進地宣教持續發力。宣教中最能引起青少年情感共鳴的是“同年齡段的青春時光”“同為人子女的親情牽掛”“同熱血擔當的戰友情深”“同追求信仰的自我探尋”,這些情感共鳴能為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帶來強大的激勵作用。紅色文化情感不是高調地灌輸愛國主義,而是以感同身受的真實觸動讓青少年在紅色氛圍中靜下心來,體味、思考,由心萌發、由心認同并自發地建立精神信仰的力量支撐。如在金寨縣博物館的宣教中,講解員曾以一張趙世炎留學法國時“黃昏之賊”的照片引發了青少年的共鳴,相近的年紀、外出求學的經歷、刻苦讀書的身影……現場青少年默默擦去的眼淚不僅是真實的情感流露,也是宣教中紅色基因有力傳承的真實見證。
長效建立博物館與青少年的聯系密度,這種密度本身就是情感培育的萌芽。博物館努力追求通過潛移默化中的認知熏陶和情感培育,引導青少年走進革命博物館尋找正確價值觀,讓每一代青少年在我們黨的光輝歷史和光榮傳統中堅定信仰,繼承中華民族偉大革命精神并轉化到新時代的愛國行動中,這才真正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陣地作用。
傳承紅色基因,革命博物館人以最強烈的責任心、以最溫情的身份在為青少年服務中探索實踐。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我們與青少年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將紅色基因從認知開始,融入心扉、堅不可摧,成為一生不可磨滅的信仰!
①齊麗平,李瓊英,榮梅.社會化過程中青少年成長發展的主要特點與影響因素[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22-26.
②陳雨蕉.首都博物館“讀城”系列研學項目的策劃和解讀[J].中國博物館,2021(1):70-74.
③王莉.探索博物館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J].中國博物館通訊,2006(10):[頁碼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