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琳 中共建德市委黨校
發達經濟體的制造業占國民經濟份額持續下降,這種現象被稱為實體經濟空心化。近年來,我國似乎也開始了實體經濟空心化進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發達國家的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其產業不得不向本國的低成本地區甚至是海外進行轉移。產業轉移一方面迫使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不斷進行優化升級,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資本的外流速度,導致了該地區產業的空心化現象。
實體經濟的空心化主要表現在實體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占比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以房地產服務業、金融業和保險服務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部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由于經濟空心化現象,一些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制造業大幅萎縮,相關工作崗位轉移到了越南、孟加拉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例如,美國制造業的工作崗位在1979年達到1900多萬個的峰值后,于2020年減少到了不足1200萬個。其他發達經濟體也經歷了類似的現象。以日本為例,20世紀70年代,日本國內制造業的就業比例超過27%,到2012年下降到了16%。經濟的空心化對嚴重依賴附近工廠就業的地區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
虛擬經濟的過度擴張和實體經濟的逐漸萎縮是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直觀表現,實體經濟空心化會導致國民經濟體系畸形發展,并最終威脅到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因此,我們需要對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保持警惕,嚴防產業結構不穩定化發展。
實體經濟空心化可能會帶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發展不均衡加大貧富差距。相比虛擬經濟部門,實體經濟部門能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對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非經濟意義。資本的“脫實向虛”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可能導致工人的結構性失業,直接阻礙共同富裕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是流動人口下降倒逼經濟后退。制造業基于成本上升、利潤下滑等因素從城市外遷、轉型或倒閉,會直接導致服務業的流失。而當沒有足夠的人口時城市就會收縮,城市收縮的結果就是經濟后退。因此,我們可以說,產業空心化必然導致金融泡沫化,金融泡沫化同時會對產業空心化起到推動作用。
三是創新創業無法落地。制造業發達和科技創新互相推動、相輔相成,一旦沒有了制造業的支撐,創新型產業就沒有辦法得到孵化和實踐,從而阻礙中國制造向產業鏈高價值環節延伸。
《2020年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106億元,比上年增長3.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326億元,下降1.1%;第二產業增加值4821億元,增長2.3%;第三產業增加值10959億元,增長5.0%。三次產業結構為2.0:29.9:68.1(經最終核實,2019年杭州GDP修訂為15419億元,比上年增長6.8%,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為2.1:31.4:66.5)。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杭州市第二產業產值比上年有所增長,但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比比前一年進一步縮小,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9.9%。根據《公報》,杭州市2020年全年工業增加值4221億元,增長2.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634億元,增長3.8%。八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比20.4%,占比下降3.2個百分點。17個傳統制造業增加值下降3.1%。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14309億元,下降0.6%,其中,出口交貨值1874億元,下降2.5%。反觀虛擬經濟,杭州2020年全年金融業增加值2038億元,增長10.6%;全年房地產業增加值1226億元,增長3.9%;全年保費收入964.4億元,增長14.0%。通過以上數字對比不難看出,杭州市第二產業整體發展顯露頹勢,而第三產業發展勢頭正猛,此消彼長間資本大量快速地涌向虛擬經濟部門,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明顯。
杭州實體經濟空心化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其中包括政府政策導向偏移、對房地產市場過度依賴等。本文將主要從土地財政依賴度高、金融企業發展勢頭過猛、缺乏硬核科技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圖1 2021年上半年全國300城市土地收入排行榜
土地財政是我國地方財政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土地資源中獲取收益的一種財政運作模式。自2002年我國實行“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以來,土地財政規模呈現快速擴張的趨勢。可以說,我國實施城鎮化的關鍵制度就是土地財政,土地財政為我國城市發展急需的資本進行了原始積累。在這個問題上杭州顯得尤為突出。2021年上半年,全國300城市土地出讓金總額為28340億元,其中杭州土地出讓金為2001億元,位列全國第一。
不管是從土地成交面積還是土地單價來看,杭州都位居全國前列,土地單價甚至已經超越了上海和廣州。
土地財政比例和規模的擴大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為地方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財政支持;另一方面,隨著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其財政風險也在不斷上升。對于地方政府而言,在土地財政杠桿的影響下,其自身的財政風險和銀行流動性風險都大大加劇,給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隱患。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土地相關收入減少,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劇,地方財政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金融風險和債務風險相互強化,資產泡沫積累問題加劇,土地財政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
此外,過高的土地收入更是擠壓了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生存空間,使得實體經濟的發展舉步維艱,加速了經濟的空心化發展進程。研究表明,地方金融風險與地方金融結構密切相關。不合理的地方財政支出結構會增加地方政府對預算外財政收入和融資平臺的依賴,從而增加地方財政風險。在分稅制改革全面實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面臨著政財權分離的局面,財政壓力不斷加大。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地方政府將土地資源作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從而導致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程度增加。
主流觀點認為,金融業可以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來提高實體經濟的效率和穩定性。然而,事實是過度發展的金融業會降低新企業投入生產的動力,從而對總體增長和經濟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近幾十年來,發達國家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有所下降。一些學者發現,金融業的發展與企業在實物資本上的投資放緩總是同時發生,經濟杠桿和總生產增長率之間呈倒U型關系。其次,在總生產增長率方面,有學者發現經濟的杠桿率與系統的穩定性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當私人債務超過GDP的100%時,總生產的波動性上升而不是下降。
金融業的過度發展還伴隨著發達國家收入和財富不平等現象加劇。特別是收入向資本的轉移壓低了相對于勞動生產率的實際工資,對總需求和經濟平等產生了負面影響。
《2020年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0年杭州全年金融業增加值2038億元,增長10.6%。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54246.5億元,增長19.8%;貸款余額49799.3億元,增長17.9%。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8家,IPO融資509.1億元,增長213.6%。以上數據表明,近年來杭州地區金融業發展勢頭迅猛,高額的利潤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將資金從實體經濟部門撤出,轉而投入虛擬經濟部門。大量資金被吸取使得實體經濟部門逐漸萎縮,從而導致物質財富與人民的實際消費需求不匹配,并進而引發經濟危機。
“十四五”規劃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寫入了2035 年遠景目標。中國必須不斷進行科技創新來獲得基礎和戰略技術以促進經濟增長和保障國家安全。近年來,盡管我國在一些領域取得了明顯進步,但在高端芯片、基本軟件及操作系統、高端精密制造設備等硬核技術和先進制造領域仍然處于落后地位。
硬核科技的虛假繁榮在杭州體現得尤為突出。在我國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術中,排名第一的是集成電路。然而,根據芯思想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杭州集成電路競爭力僅排在全國第十一位。
根據億歐網、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華為、西安市硬科技產業發展服務中心,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硬科技創新白皮書》,杭州的硬科技綜合排名僅排第七位。
要想實現硬核科技的趕超,資本、研發和人才方面的持續大量投資必不可少。然而,在資本方面,投入的確定性和產出的不確定性導致了資本的普遍缺席。在人才方面,杭州的優質高校和科研院所較少,無法為科技創新提供穩定的人力資源。資本的缺席進一步限制了硬核科技的研發,也降低了杭州對人才的吸引力,以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資本因此更加大量、快速地注入虛擬經濟部門,國民經濟體系不平衡性也隨之加強,實體經濟空心化現象日趨嚴重。
在當前實體經濟空心化程度日益加重的背景下,杭州制造業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壓力。首先,由于包括人力資源、資本和能源成本在內的顯性成本和包括社保存款等立法成本在內的隱性成本的快速增長,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其發展逐漸顯露頹勢。
其次,自2015年以來杭州乃至我國都陷入了由數字經濟帶來的市場經濟虛假繁榮中,導致制造業產能過剩,這對于同質化程度高的低端產品制造行業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最后,不止杭州,我國的制造業在研發、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自主品牌、供銷網絡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大量的中國制造企業仍然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原始裝備生產商,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技術難以攻克。
因此,政府必須進行政策干預來減少過剩產能并培養產業競爭力。政府可以幫助產能過剩企業與其他組織進行重組或者合并以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并對高端產品需求大的生產者提供優惠政策。
政府還應采取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措施,幫助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建立創新型企業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創新中心,支持制造業自主研發;借助數字化改革進行數字賦能,把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起來,推動增加值產業革命。
“空心化”指的是當一個地區的制造業由于投資環境、生產成本、政策支持等原因向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轉移時,該地區制造業持續惡化的現象。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正在被掏空,充分就業恐成難題。
自20世紀7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一直是發達經濟體進行制造業轉移的關鍵目的地。在此過程中,中國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為了應對本國產業空心化的情況,敦促甚至脅迫本國企業進行資金回流。再加上政府為了引導經濟向更高附加值的服務和高科技方向發展,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向其他地區轉移,我國產業也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這種現象在杭州這座創新驅動的智慧城市表現得尤為明顯。近年來,杭州市第二產業生產值在生產總值的占比逐漸下降,數字經濟和以金融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的虛假繁榮導致經濟泡沫現象逐漸嚴重。這主要是由于杭州過度依賴土地財政、金融業發展勢頭過猛和缺乏硬核科技。對此,本文提出,應建立健全體制機制,降低土地財政依賴度;大力發展制造業,推動實體經濟“去空心化”進程;鼓勵和推動科技創新,實現硬核科技新突破,推動實體經濟去空心化發展,從而為共同富裕打下堅實的高質量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