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茜 李艷/文
博物館具備公益性特征,同時也是政府管理為社會大眾提供歷史、文化、影像資料、教育面對社會的機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保護傳承工作中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條件,積極拓展工作領域確保博物館可以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當前的文化熱潮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文化遺產一樣,不僅僅是中國悠久歷史的體現,也承載了中華文明和世界文明對話的橋梁,是未來文明發展的重要見證。在現代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和保護遭受危機,也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文物體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遺產的定義是:“被群體與個人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與表現形式”“接受人權、平等、可持續發展”“各群體為適應其生存環境和歷史條件不斷使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歷史感和認同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種類非常多,比如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自然知識的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術等。在不同學者專家的眼中,他們在結合本身對非物質文化的理解上,對文化遺產的定義也有自己的認識。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張文斌先生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脫離民族、歷史、社會環境的無形遺產。筆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基于民族而產生的歷史沉淀,在永久的時間流逝中得以長存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1]。
近年來,我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方面。在漫長的發展中我國先后申報成功古琴、昆曲、蒙古長調等,這些先后進入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雖然我國在努力進行非物質文化遺傳的傳承與發展,但是實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不到位,導致很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消失,如云南地區的納西古樂,這一項申報過程十分曲折,由于年代久遠,傳承人的流失以及技藝消退等等原因,導致申報工作難度很大。這一古樂主要流行在云南地區,是古民謠的一種,當有親人逝世的時候他們就會圍繞著死去的人的尸體載歌載舞,他們甚至接近猛獸,這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卻在現代社會瀕臨消失,目前在云南納西族會這一項技藝的人越來越少,只有很多上年紀的人才懂得這一項藝術,年輕人則對這一項技藝一無所知,所以這一項古老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人亡歌熄、人亡舞絕”的局面,這僅僅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中面臨的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藝術形式,最典型的戲曲、相聲與雜技,保護工作無從展開,國際上并無可參考的保護方式,而這些藝術形式十分靈活。因此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應該因地制宜展開,對這些藝術的表現形式以及特色進宣傳,重視對這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才是維系傳統文化發展的關鍵。
國際上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撥入館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度探討,比如2000年的德國慕尼黑國際博協會議就以“博物館與無形遺產”,在國際上通過了多條關于對博物館定義的文獻。對于博物館而言,博物館的職能主要是研究、采集、保存、傳播歷史的重要見證,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長期生存中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形式的體現,不管是博物館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人類活動有緊密的聯系。在傳統的認知中傳統的博物館被認為物是基礎,對于這種認識,人們很容易忽視對人的關注。對于實際發展而言博物館必須重視對人的研究,人與物應處于同等地位,也就是關注人的生活,關注與人生活緊密相關的表現形式,這也是博物館綜合功能的體現。博物館不能僅僅是僵硬的收藏建筑,更主要是能夠成為體現物質、人的場所。博物館應成為收藏物品、收藏歷史的場所,這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博物館之間的必然聯系,博物館容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促進兩者功能的相互實現,也在歷史發展中相互成就。
人們理解的博物館就是保存文物以及管理文物的場所,那么具體功能就是保護、收藏、展覽以及研究、管理等重要的機構。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博物館仍舊有審美再造、啟迪心智、教育感化功能。經過時間的洗滌,物品經過歲月的更迭之后面貌不再鮮艷,卻感染歲月痕跡,最終成為博物館內的文物。在博物館內展示的是它大小、形狀以及顏色,同時人們也更重視將它的價值外延出來,這一物品特殊時間內展示出來的文化背景與社會結構等內隱的東西,才是文物本要傳遞出來的重要一部分。傳統意義上保護就是針對文物以及遺跡,博物館對于這一方面是無師自通,但是對于非遺的保護,博物館的經驗缺少,仍舊處于摸索狀態。但是筆者認為博物館可以將對文物的保護方式運用在非遺的保護中,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過程中博物館可以充分發揮優勢來收藏、展示以及宣傳和研究。
功能之一:收藏。博物館在發揮功能的基礎上應該堅持“收藏優先”的原則,在西方外來文化入侵造成國人崇洋媚外背景下,中國文化面臨巨大危機。因此在非遺保護中需要做到“收藏優先”的原則,將已經列入保護中的非遺完整的請進博物館中永久保存。比如皮影戲的保存就應分開,比如藝人的演繹、皮影制作等,這些都是無形的遺產,保護功能應該分開進行。
功能之二:詮釋與展出。對于非遺最有效的宣傳和保護方式就是舉辦陳列展覽,讓觀眾體會非遺的內涵,這才是充分發揮了博物館優勢的表現?,F階段雖然均在探索中,但是博物館應該根據非遺特征調整自身的策略,比如民間的剪紙藝術和年畫藝術,博物館完全可以邀請這些藝人進入到博物館中進行現場的技藝制作,或者是建立模型,在展柜中展示工藝制作流程讓人們參觀,這都是很好的展示方式。
功能之三:宣傳教育。在信息化背景下非遺一詞經常被人們提起,但是真正對于非遺的了解并不多。博物館作為公共教育場所,應該積極發揮這一優勢進行宣傳。博物館作為文博系統,有責任和義務投入到其中,向社會各個階層宣傳非遺所蘊含的特定文化內涵。現代社會背景下大眾消費水平增長,社會對文化要求隨之提升,而人們并不滿足對文化表層的理解,更重視文化背后深層次的內涵?;谌藗儗ξ幕蟮奶嵘?,文化系統要求博物館必須要承擔起為公眾提供消費文化的場所,讓人們在休閑之余也可以來博物館中學習知識,更深入的了解中華文化。
博物館的存在是一個城市文化發展的重要見證,博物館也是實現主流研究的重要方面[2]。博物館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這是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體現的見證。在日常工作中博物館可以實現民俗文化的收集、珍藏、展示、宣傳,直接影響到民俗文化的使用。民俗文物研究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很多農業社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后逐漸消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工作人員、研究人員都需要進行詳細分析深入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持。從實際理論上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豐富的文化底蘊,傳遞大量歷史文化信息,在研究中有助于幫助人們認識到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各方面,對于當今的文化發展也有積極意義。中國歷史文化悠久燦爛,考古學文化豐富的同時還有大量濃郁的民族性和強烈的地方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對文物的研究、文化開展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3]。
在現階段博物館是重要的展覽、教育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好保護方式就是弘揚,讓更多人知道它的存在。博物館的職能是通過陳列、展覽,為人們提供更好的教育、學習、賞析機會,而最終目的就是弘揚民族精神與傳統文化[4]。
宣傳保護非遺是保護非遺的重要手段,能夠強化民眾對無形財產的認識。目前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博物館作為公開的文化機構,展覽和展示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博物館的展覽和教育手段也可以向社會昭示非遺主體教育手段的重要性[5]。博物館是活的化石,通過博展、展覽、展出與宣傳,讓地方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與重要性。比如可以根據地方實際情況,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吸引市民參觀,為做好宣傳和保護工作,真正發揮教育功能,還可以拓展傳播渠道,比如專家講座、編輯出版可讀刊物等,擴大宣傳力、擴大影響力。
目前,我國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數字化博物館網站,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建立后用戶能夠登錄網頁瀏覽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數字化博物館主要使用現代網絡技術、通信技術以及數字化技術展示新的科技手段,展示自身的數字化狀態。非遺數字化博物館是通過數字傳輸技術對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使用文字傳輸和圖片的形式展示非遺,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通過這些手段實現對非遺的展示和保護。這些主要利用數據倉儲技術對非遺文化進行分類、排序等,用戶進入主頁就可以看到文字介紹和視頻,其中還有大量的新聞與評論等,讓受眾能夠更直接感受到非遺的魅力。
綜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有形遺產一樣,都是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存在過的真實印記,為了維護文化多元性,實現文化創新和發展,博物館需要充分發揮本身的職能,運用自己的優勢與條件保護非遺、宣傳和推廣非遺。■
引用
[1] 張婕菲.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研究綜述[J].南都學壇,2020,40(3):46-49.
[2] 李潔.數字媒體時代民俗類博物館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分析[J].藝術大觀,2020(22):133-134.
[3] 周霞.綜合性博物館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以煙臺市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5):110-111.
[4] 卜星宇.淺析博物館與非遺項目如何聯合開發文創產品——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例[J].2021(2017-10):141.
[5] 王秀翠.生態博物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內容研究[J].文學少年,202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