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蕾/文
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第二語言文化教學的核心目標[1]?!爸袊艣r”作為來華留學學歷生的文化類必修課,不僅可讓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留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概況,更為授課教師與留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多元文化交匯融合的平臺,為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傳播能力提供新的路徑。因此,從跨文化視角對“中國概況”課程的教學展開研究有著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本文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全英文授課的“中國概況”課程為樣本,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理念三個方面對該課程的教學展開了循序漸進的探索。
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并非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簡單相加[2]。然而受人文學科教學慣例影響,傳統的“中國概況”課程基本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學生在課上主要扮演相對被動的“傾聽者(listener)”角色。筆者自2007年以來擔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下簡稱“石大”)全英文授課“中國概況”課程主講教師,在該課程教學之初,也曾以文化知識的傳授為主,但漸漸發現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很好地契合留學生活潑開朗、好奇心求知欲強的特點,也難以適應來自不同生源國留學生的文化習慣和接受能力差異,于是逐步展開了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并適當地在課堂上營造跨文化情境,這有效地激發了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開課之初,筆者為留學生們建立了個人檔案與來源國分類檔案,盡可能細致地了解其國家、民族、家庭、宗教信仰、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情況。課前,筆者通過云課堂與微信群向學生發送具有“自適應”特色的預習資料,預習資料按照學生水平高低依次分為ABC三級,線下課程與線上直播課設計部分偏重B級學生水平,同時對A級學生設計拓展學習模塊,對C級學生設計預學習模塊,便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所需的學習內容,完善知識體系;留學生也常通過微信與電子郵件向教師請教問題。在課程內容講解時,筆者則為每一堂課制作了直觀精美的課件,為留學生們喜聞樂見。
在具體課程內容的導入與講解中,筆者盡量通過交互性活動為師生、生生創造了更多溝通、交際的機會。
“每一堂課,你都只有一次開始的機會。怎么開頭,往往決定了整節課的成敗。[3]”新課導入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有時,教師通過拋出一個有趣或有深度的問題,啟發留學生們的思考與討論。有時,教師通過展示課程內容相關圖片或播放一個短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導入將要學習的新知識。有時,教師則通過“溫故知新”環節設計問題,讓學生逐步解答,隨著答題的深入,新舊知識發生了聯系,從而引入新課——這其實是一種復習導入法,復習的形式有選擇、判斷、簡答等,每題前三位最先說出正確答案的學生可以得到一枚“笑臉”(smiley face),同學們在這個環節表現得都非常踴躍。
在學生們掌握了一定的中國文化知識之后,筆者則通過引導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們圍繞課程相關主題進行小組合作演示報告(presentation)、分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在課堂上創建具體的跨文化情境(crosscultural context)或模擬情境(imitated context of situation),引導學生與來自相同、相似、相異文化圈的朋友進行初步的跨文化學術合作,設身處地地理解、包容不同的文化,運用逐漸習得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交流與思考,由淺入深地對文化問題進行合作探討,甚至超越文化的藩籬,嘗試學習化解文化的矛盾與沖突。筆者欣喜地發現,當把課堂的一部分時間交付在學生手中,他們投入的熱情更高了。來自馬里的馬杜同學于2017年的“中國概況”本科生課堂上擔任了“漢語和你的母語之異同”“談談你學漢語的體會”法語文化圈小組討論發言人,他身著民族服飾,生動地講述著,博得了滿堂彩。2019年“中國概況”碩博班的兩次課上,來自也門的沙衛詩在小組合作演示報告環節講述了他在云南支教的經歷,來自喀麥隆的富強講述了他眼中的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他們的故事感動著在場的每一位同學,而教師與富強同學為大家展示的教具也成為彩蛋式的小禮物,被其他同學們欣喜地“搶得”,有的即刻成為“中國美食”之體驗,有的則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長久紀念。
中國文化教學內容指的是隱含在中國語言諸要素之中的文化因素及與跨文化交際相關并能體現漢語特有的邏輯思維、價值觀念、交際規約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習俗文化、觀念文化等中國文化知識的總和[4]。“中國概況”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語言文字、中國歷史、今日中國、地理與風景名勝、教育、科學技術、哲學與宗教、人口與民族、倫理道德、風俗禮儀、文學藝術、風味飲食、中醫藥、建筑等,內容宏闊。近年來,筆者在備課時,刪除了部分陳舊或不夠準確的內容,如一些過時的數據,如“張衡與地動儀”等小節,有意識地拓展了其中有關交際文化的部分、與時俱進的當代中國部分,以及學生們較為關心的區域文化和行業特色章節。
交際文化的教學及實踐是從相關知識文化的導入開始的。例如在《中國語言文字》一章的“漢語”小節,教師向學生們介紹了普通話和方言的基本知識,示范了漢語拼音聲母韻母的整體認讀之后,會分步驟引導學生們跟讀,進行簡單的繞口令練習,并根據學生的喜好設計角色扮演腳本,然后由不同小組進行半自由式的“表演”,在做這些練習時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如在進行“購物”的角色扮演時,不少學生會自己加上“哎呀,太貴了!便宜點吧?!薄拔⑿胚€是支付寶?”“謝謝老板!”等非常風趣、生活化的句子,并主動地在課下進行進一步的練習。對于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留學生們也會請教師多發送一些拓展閱讀材料,仍以“漢語”一節為例,留學生對教師談到的“諧音”及由諧音延展出的禁忌文化話題頗感興趣,在課堂上進行了相當熱烈的討論,并分享了自己國家的禁忌文化。在相關章節教學接近尾聲時,教師則采用“任務教學法”請同學們用所學到的語言文化知識在課下進行“實打實”的實踐,鼓勵他們多與中國人交談,在與他人的互動(interaction)中習得或構建自己的交際文化。
在當代中國、區域文化和行業特色教學內容方面,筆者主要增設了“今日中國”“一帶一路——絲路文明的回歸與新的征程”“高鐵與中國基建狂潮”“移動支付與當代生活”“齊魯大地”“特色青島”“中國石油”“中外石油行業的交流”等章節,撰寫、制作了全新視角的講義、課件,突出動態性與交流性。在授課時,教師要求每一位留學生都參與進來,學生們也樂于將他們對中國的了解、感受、體驗一一分享。如有的俄羅斯留學生談起初到中國時,發達的交通讓自己感到震驚,開始她們經過人流如織的路口總是感到“這么多人!怎么走啊”,隨著時間推移,終于由不適應到適應;有的非洲留學生則驚嘆于中國便捷的手機支付方式——在故鄉時,他們一般是用現金或刷卡,這些體會和感受引起其他留學生的共鳴,大家進行了直抒己見的討論。自2019年以來,教師還在課后組織了“中文學習小組”,為想要提高中文水平、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留學生提供了課程之外持續、實時、免費的漢語學習及跨文化交流支持,教師也邀請了部分石大漢語國際教育系的中國同學加入這個小組,中外學生濟濟一堂,互通有無,一同分享有趣的文化現象及學習資源,共同促進語言能力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
通過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與課上課下的良性互動,不少留學生表現出越來越高的學習熱情。即使2020年至2022年教學由線下轉為線上,同學們仍舊努力克服困難,投入互動學習。例如2021年春季學期,擁有利比亞、菲律賓雙重國籍的Ibrahim、坦桑尼亞的Stephen、利比里亞的Monee、英國的Hussein合作演示了他們的報告“中國石油”,并自制了同題動畫片,他們匯報時,騰訊會議的“線上教室”聊天欄不時滾動著其他同學發送的評論,如“Amazing!”“非常好?。 庇谑?,筆者在2021年5月耶魯大學主辦的第十一屆國際漢語電腦教學研討會上作《跨文化視域下直播課程的文化轉譯與互動》的發言時,邀請Ibrahim同學在最后播放了他們的動畫短片,該短片包含“中國石油的歷史”“沈括與‘石油’”“中國油田與石油技術”三個部分,畫質精美,解說生動又富有知識性,受到了與會專家學者們的好評,讓大洋彼岸的朋友們了解到山東青島的海濱校園里亦有這樣一些樂于擔當文化使者的中青年教師與學生。
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其跨文化交際學奠基之作《無聲的語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culture as communication[5])。石大全英文授課的“中國概況”課堂,正是一個頗富特色的中外文化交流平臺,師生、生生之間日益達成尊重差異、理解個性的共識,從而由原本的偶有齟齬、不斷磨合,走向多元文化的漸匯于一、和諧相處。
如所周知,跨文化能力由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基本維度構成,各維度之間相互影響。筆者在“中國概況”課上,也是大致基于這些維度培養留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的:首先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們習得文化知識,初步形成認知層面的跨文化理解力(intercultural awareness),然后深入培養學生情感層面的跨文化敏覺力(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并最終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從而提高其行為層面的學習、生活、科研活動的跨文化效力(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筆者認為,情感層面的跨文化敏覺力其實是跨文化能力的基礎與核心,師生都應具有“共情”意識乃至“移情”能力,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培養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反思的精神,才能“不僅能夠了解一個觀念,可以用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加以表達,并且對世界具有一個內化與廣闊的概念。[6]”這種教學理念不僅是受到學界前輩的影響產生的,更來自于個人教學實踐的啟發。
2007年筆者初擔任“中國概況”課程主講教師時,課堂上僅有十幾位來自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的本科留學生,他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到了2019年,由于石大已有來自五大洲80多個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000多名外國留學生在校學習,其中近80%是學歷生,“中國概況”的課堂因而不斷壯大,面向本科生與碩博研究生的不同班級常常一個班學生人數就達到五六十人左右,來自伊斯蘭文化圈、基督教文化圈、佛教文化圈、儒家文化圈的學生們在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禮儀、行為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如何營造和諧高效的課堂環境、從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協作學習,成為一個亟待完善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教學與思考,筆者愈發感到以包容尊重的態度看待每一種文化、以平等寬和的態度對待每一位留學生是構建多元和諧課堂的首要條件。在講到“中國古代教育”一節時,教師向學生們介紹了“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孔子,并翻譯分享了《論語》中的部分名言,很多學生對偉大先賢提出的“Never do 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not like to do to yourself(己所不欲,勿施于人)”“Harmonious yet different(和而不同)”深表贊同與敬佩,也理解了在我們的課堂上,每一位同學都是不同的,但為了學好文化知識與技能、也為了珍惜來自五湖四海的友誼,我們組成了“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大家庭。
在教學中,筆者也在不斷轉換著自身角色。在課程核心內容的講授過程中,通常為教授者;在跨文化互動環節,也是參與者與學習者;在課后接受學生反饋時,則是耐心的傾聽者與幫助者。猶記筆者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之余,陪同生病的留學生去醫院,擔任醫生和學生之間的翻譯;又如在“中國概況”課前調查時,發現許多留學生認為“language barrier(語言障礙)”是影響其在華學習生活的攔路虎,他們希望多和中國同學交流,于是一方面建立專門的微信群為同學們提供在線幫助、免費輔導,另一方面介紹留學生認識相同相近專業的中國同學們,在雙語交流中搭建友誼的橋梁,中外同學都感到受益匪淺。
也是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要想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能力,除了構建和諧高效的“中國概況”課堂,建立課外跨文化支持系統也非常重要。
2012年,筆者在一次課后遇到了一位前來道別的留學生,他說由于始終無法適應在中國的生活,感到非常孤獨,決定要回國了,特意感謝老師曾經耐心地聽他訴說苦悶并提供幫助;而2017年“中國概況”課最后的討論環節,幾位同學“跑題”地提起了由于學校留學生招生規模激增,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難題。這都啟發了筆者建立“跨文化支持系統”的思考。留學生來華之后,原本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復存在,而在陌生的異文化環境下,想要依靠留學生自己或一兩位教師的幫助重建社會支持系統顯然非常困難,這就需要留學生管理干部、對外漢語教師、班主任、相關協會熱心會員的通力合作,以“學習環節+實踐環節”“課內教學+課外漢語文化興趣小組”“跨文化交流活動+定期約訪+多向幫助支持”等方式扶助脫離原有社會支持系統的留學生重新構建一個模擬社會支持系統乃至準社會支持系統,想法設法為其提供社會支持,幫助其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學生克服孤獨、自閉等思想問題,并在一些跨文化交流活動中使學生獲得文化的深層理解、交流能力。
近年來,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到來。一場世界性的大瘟疫已經翻滾彌漫三年多了;美西方操控的俄烏戰爭仍在持續;“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不是一帆風順……對此,筆者覺得,擔任留學生語言文化課程教師的我們,從事的是一項搭建文化虹橋的事業,點滴努力終將匯成奔涌至海的長河,相信在更多來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之下,留學生朋友們可以成為專業過硬、同時具備跨文化能力與“知華、友華、愛華”情懷的國際人才,從而使得中華文明之光照亮世界的更多角落。■
引用
[1] 祖曉梅.跨文化能力與文化教學的新目標[J].世界漢語教學,2003(4):59-66.
[2] 徐繼存.教學方法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8(6):58-62.
[3] [英]邁克·福里薩姆(Mike Fleetham).多元智能教學法: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最大潛能[M].鄭曉梅,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20:122.
[4] 于小植.面向國際中文教育的中國文化教學內容等級大綱研制構想[J].國際漢語教學研究,2022(2):39-43+74.
[5] EdwardT.Hall.TheSilentLanguage[M].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1959:180-181.
[6] 劉榮,廖思湄.跨文化交際[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