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端蘭/文
廣西紅色文化中包含的價值和精神,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從思政課實踐教學中深度探究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有效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感染力和親和力,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堅定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和信心。
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是解決大學生理想信念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校高質量人才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幾年來,如何弘揚并賡續紅色基因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問題。思政課是立德樹人、解決靈魂問題、扣好學生人生第一枚扣子的課程。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將廣西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體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因此,思政課教師應努力探索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廣西紅色文化如何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徑,挖掘紅色文化育人價值,激發思政課的活力和魅力,引導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
廣西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它源于廣西各族人民在革命斗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的共同努力,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形成并發展壯大的一種有著深厚時空歷史內涵的文化,包含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在物質層面,據自治區旅發委統計,廣西共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約2000處,共有博物館、紀念館收藏可移動革命文物10649件(套)。目前全區共有1家國家5A級紅色旅游景區、16家國家4A級紅色旅游景區,各類紅色旅游資源單體370多處,其中左右江地區是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1];全區截至2021年,共有12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這些革命遺址和歷史舊居,比如紅七軍軍部舊居、廣西黨工委舊居等,以及法卡山英雄紀念碑園、廣西英烈紀念陵園、靖西英烈紀念陵園等,這些革命斗爭舊址不僅是一處處紅色勝地,更是大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非物質層面,包含革命詩歌、英雄故事、革命史、中國革命精神等,這些精神層面的文化體現了廣西英雄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勇于抗爭不畏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以生命為代價,堅守信仰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精神和堅定不移的革命斗爭信念激勵著當代大學生堅定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廣西地區有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應就地取材,挖掘本地區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效果。
大學是立德樹人的地方,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增長才干、放飛夢想的地方。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在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理想,是大學生成長成才以及黨和人民的需要[2],高校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的主渠道,對于青少年理想信念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廣西紅色文化蘊含著愛國、堅韌不拔、艱苦奮斗、拼搏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黨和國家人民的期盼。廣西紅色文化是高校開展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源頭活水。
理想信念是燈塔,信仰的底色是紅色。廣西紅色文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不僅為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提供了科學的指引,還為他們實現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的統一提供了科學指南。通過在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入廣西紅色文化,可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索求知欲,為其點亮信念的燈塔,更有助于傳播紅色文化,賡續紅色基因。比如,組織大學生親身體驗“重走紅軍路”,感受先烈們的英勇事跡,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深刻體會革命先烈堅韌不拔的精神,進一步喚醒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堅定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不懈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在被調查的1391名同學同學中,認為理想信念對人的發展是否重要時,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分別占59.67%和35.73%,認為不太重要、不重要和不清楚的分別占1.87%、0.36%、2.37%;在被問到對自己未來的理想目標是否有規劃時,有長遠理想目標,并且正在逐步實現占47.38%,有長遠理想目標,但只停留在想法中并未付出行動的占20.35%,只有短期目標,因為未來不可預料的占24.37%,沒有規劃,走一步看一步活在當下的占7.91%;在問到當代青年是否還需要艱苦奮斗時,97.56%的同學認為需要,2.44%的同學認為不需要。從問卷結果看,絕大部分大學生已經認識到并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并對未來有清晰的規劃且為之而奮斗著,但是也有些同學認為理想信念對人生發展不是很重要,對未來無目標,無計劃,選擇躺平、佛系。
在問到“在您眼中黨員同學入黨前后有沒有變化”時,89.86%的學生認為身邊的黨員同學始終保持先進本色,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有6.69%的學生認為入黨后的同學不再嚴于律己,和普通同學沒有區別,有2.59%的學生認為入黨后的同學自恃黨員身份,處處感覺高人一等,而有0.86%的學生認為入黨后的同學理想信念不再堅定,丟失黨員應有本色。從上面調查數據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大學生能認同中國共產黨,且入黨動機純正,大部分學生入黨后,均能始終嚴于利己,理想信念更加堅定,綜合素質進一步提高,且始終保持共產黨員本色,但是,也存在大學生對共產黨不了解、不認同,或者入黨動機趨于功利主義,黨員學生中還存在理想信念不堅定、高傲自滿的現象。以上種種現象都反映了當前高校存在青年大學生信仰缺失現狀。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關乎國家民族未來的問題[3]。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又是少數民族自治區,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原生態特質,這些特質跟作為革命老區的特質相結合,形成了豐厚而獨特的廣西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調研,多數高校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在內容選擇上或許融入了當地紅色文化,但是在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結合本校校訓、校風、本校特色等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上缺乏關聯性、系統性和深度性的研究。
筆者在調查研究過程中發現,很多高校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養成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形式單一或者存在形式主義。第一,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與學生專業脫節或者聯系不夠,涉及面較窄。第二,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認為紅色文化與理想信念的關系不大,廣西紅色文化與實踐教學活動之間缺少有效的銜接,從而導致青年大學生在傳承和弘揚廣西紅色文化時產生斷層,盡顯迷茫。第三,思政課實踐教學中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單一、僵化,主要以課堂講授、班會課、專家講座等形式為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為了豐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需要深入發掘廣西紅色文化內涵,系統的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相結合。一方面,要加強對廣西革命烈士人物、歷史事件的搜集,加強對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龍州紀念館)、馮子材舊居、百色起義紀念館、合浦縣博物館、可移動和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等載體的梳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感人故事和革命精神,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紅色政權是怎么來的;另一方面,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提高對廣西紅色文化的認同感。紅色文化與專業特色相結合,比如,室內設計專業學生可開展“手繪地圖”與“中國紅色故事”相結合的思政實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夯實專業技能,引導他們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5]”筆者認為,在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時,可以依托高校特殊地理位置,推進“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紅色校園文化建設,打造紅色文化育人品牌。如我校在東盟創意館、世界技能大賽訓練基地成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教師可利用校內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結合學校專業特色和在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上取得的成果,引導學生感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理工人勇于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并對學生進行愛校情懷、艱苦創業和職業道德教育,開展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和民族精神等教育,激發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理想信念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正確人生價值取向的有效途徑。在運用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時,考慮到學生人數多、交通出行、安全等因素,開展校外實踐可行性比較小,可通過結合當地特色、重大歷史事件、重大歷史節日、專業特色等拓展多元化教學形式和手段。比如,在建黨百年之際,開展“學百年黨史,定格家鄉百景”視頻、攝影作品大賽,讓學生利用寒假期間探尋家鄉紅色遺跡,感悟家鄉紅色文化,回顧在黨領導下的家鄉巨變,也可以開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我們在行動”等為主題的實踐教學活動,在黨的二十大召開后,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我來講”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慶祝二十大 妙筆頌中華”繪畫書法活動、“禮贊新時代 歡慶二十大”微視頻(微電影)活動、“感黨恩 頌黨情”手抄報(電子手抄報)活動和“砥礪奮進守初心 青春獻禮二十大”情景劇(舞臺劇)活動等實踐教學活動,學生通過讀、講、演、唱、寫、畫等多元化形式,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樹立“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胸襟,強化大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至上等內容,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時,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價值理念,從而實現紅色文化育人功能。
紅色文化資源因其獨特地域優勢和時空距離使其成為地方高校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教學內容,將廣西紅色文化資源有機融入到地方高校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育中,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6],又有利于保護和傳承廣西紅色文化,二者相輔相成。■
引用
[1] 童政.八桂大地紅色基因薪火傳[N].經濟日報,2021-10-24.
[2] 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3] 木尼熱努爾買賣提.淺談意識形態領域中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J].科學與財富2018(11):86.
[4] 黃河,譚作明,陳志文,易向容.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N].韶關日報,2021-06-08(A6).
[5] 謝麗萍.在紅歌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年輕人,2020(16):141.
[6] 姜麗霞,李長宋.高校思政課推動中國夢“三進”的若干思考[J].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2017(1):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