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紅/文
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給華夏子孫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和浪漫的文化藝術,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并不斷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史煥翔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一文的論述中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倫理型文化,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社會規范緊密相連,汲取其中優秀文化基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價值導向。[1]”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當代經濟發展、科技發達、文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在這喧囂浮躁的時代,弘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從一定程度上消解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當代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發展的主力軍,肩負著傳統文化傳播重任,理應從中汲取文化精華,提高認識,提升文化品位,培養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三觀,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繁重的專業課程、日趨嚴峻的競爭壓力、各類競賽活動、各種技能證書考試、提升學歷等迫使大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去學好專業知識,扎實掌握專業技能,從而輕視了人文課程的學習。像以醫護專業為主的高校,醫學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貼近臨床的實踐操作對學生的學習要求更高也更嚴格。即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卻沒有多余的時間來進行學習。
部分大學生會根據“是否對自己有利”而選擇性學習。比如本人在授課《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現部分學生認為這一門課程與其本身的專業毫無相關,自己只需要專注于專業學習,而這些人文學科可以不讀、不學。部分學生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章節,像歷史類、漢字漢語、四大發明等內容,對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四大名著等文學內容興趣缺缺。這反映了一部分大學生淺顯認為大學教育只是自己的專業教育,就是為就業做準備,沒有正確認識和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
部分高校過分追求專業知識傳授和技術技能的培養,輕視大學生文化素質的培養。薄弱的校園文化建設,沒有文化底蘊的學校,會讓學生無法切實感受文化力量,也無法讓學生明白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大概念,是由中國、傳統、文化三個較小概念組合而成的。國度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中華民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主體。[2]”孫宏典先生也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定義為“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題,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色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3]”因而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經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勞動人民的智慧碩果和勞動成果的體現,且具有民族精神、人文情感、藝術魅力、哲學思想、宗教倫理等豐富的內容,能夠滋養人的心靈,給人以希望和人生的啟迪,能夠樹立國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從而消解和抑制現在社會浮躁喧囂、價值隕落、道德失序的現象。
隨著信息數據多元化、快速的發展,多元的價值觀不斷沖擊著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和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開放、多層次的社會環境,各種思想文化交流愈發緊密,對當代教育提出新的挑戰,特別是高校教育。高校是傳播知識、培養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不僅肩負著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而且承擔著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當代大學生理應深刻領悟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主動做一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傳承優秀的中華品格和弘揚時代精神,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幫助大學生在這個充滿機遇、挑戰和誘惑的數據時代,保持一份理智和克制,明確人生目標,懂得明辨是非,培養健全的人格。本文認為,我們要健全人格,首先要不斷提升文化品位、培養審美情趣,并且要有正確信仰和理性的判斷。因此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儒學思想為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思想至今都為世人所用,也是值得我們每個學習的品質。孔子認為,仁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要實現“仁愛”,就要從“愛親”開始,從而推廣到普遍的愛。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護家人、友愛親朋、同情世人,這都是“仁”的表現,也是當代大學生所要習得和懂得,才能養成心存善良的情懷和擁有憐憫、同理之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以現實生活為參照,不斷自省覺悟。所以,我們應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營養,習得人生哲理,并加以反思和實踐,進一步提高對世界的認識。又如我們在學習唐詩宋詞時,除了贊嘆詩詞藝術魅力外,還臣服于詩人們、詞家們對宇宙萬物、對人生理想所表達的思想精神。大詩人李白面對仕途種種不公和困阻,即使懷才不遇仍保持樂觀豪邁的心態,不輕言放棄自己的理想信念,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不僅表達了自己克服困難的決心,而且深刻激勵深陷泥沼的人們。因為李白始終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詞人蘇軾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告誡世人,為人處世,不應有主觀成見和狹隘的思維,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要客觀理智,跳脫事件矛盾的漩渦,全面地認識世界。
因此,我們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不斷去凝練人生道理,拓展自我思維,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全面認識人與事,不斷健全人格。
“所謂‘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人文知識內容涵蓋了歷史、哲學、政治、經濟、道德、法律、文學與藝術等,所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大學生熱愛人生,保持對世界的熱忱,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從而使自己的幸福感不斷提高。
大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可以在《詩經》中懂得“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明白勞動者對生活的熱愛;可以在《史記》中了解華麗的歷史人物畫卷,明白歷史更替的必然與無奈;可以在杜甫的“三吏”“三別”、漢樂府的詩歌、四大名著、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讀懂社會百態、人性詭變、人情冷暖等。這些豐富的情感體驗,人生感悟,我們都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而來。我們還可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品格”,如屈原、岳飛、辛棄疾的愛國之情;黃道婆、公輸班的匠心獨具;關羽的義薄云天;曾參的誠實守信等。我們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諦,端正人生態度,學會尊重,做一個人文素養高的大學生。
大學生是一個情感豐富且也極為敏感的群體。他們從五湖四海來到同一個校園,融入集體,在全新的學習生涯和生活環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成為他們極為頭疼的事情。“社牛”的學生怕沒了邊界感讓人生厭;“社恐”的學生不懂得如何邁出交往第一步;加上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環境和生活習慣等,也讓他們在與人相處多有摩擦。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課程經常“掛科”。因此,大學生應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去找到為人處世的哲理,學得如何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而這個答案,在很早之前,孔子已經給了世人明確的回復,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為自己要在想到自身的需求和滿足欲求時,也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這是在告訴我們要學會樂于助人,為他人著想。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推己及人,不勉強別人做自己也不喜歡的事情。這個道理也被世人視為是交際的黃金準則。詩人杜甫對于人際交往也有自己的原則,他在其詩《徒步歸行》中寫到“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明確地表示了自己交友不在乎友人的年齡、地位和身份,只在乎是否交到知心、真誠的朋友。
所以,大學生要明白,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從中汲取思想精華,開闊心胸,豐富情感,樹立正確的情感價值觀,正己身,寬待人,不斷提升自身的為人處事能力,從而學會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富含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地域風情、文化情感、民俗活動及藝術價值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領我們走進了不同時期的地域風貌和領略多種多樣的民族文化特色,讓我們感受到北方的豪邁富饒和南方的細膩充實;讓我們感受到詩人的浪漫、詞人的豪情;讓我們感受到歷史演變的人生百態等。因此,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歷史認同感。大學生通過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很好地深耕在優秀文化的肥沃土壤當中,逐步提高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國家文化歷史的全貌,達到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梁啟超先生在《中國少年說》一文講道:“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大學生學習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的使命也是自身應肩負的責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教育當中,讓大學生深刻明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與活力,可以窺其堂奧,穩步提升當代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達到“立德樹人”的育人成效,從而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同時,也能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氣質、素質修養和家國情懷,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創新發展,鑄就新的天地。■
引用
[1] 史煥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J].紅旗文稿,2018(12):23-25.
[2] 王元奎,張喆.論中國傳統文化對高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26(1):65-67.
[3] 孫宏典.中國傳統文化導論[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
[4] 孫宏圖.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