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軍/文
近年來,群眾文化的發展越來越趨向多元化,但無論是文化的內容還是呈現出來的形式都體現著我國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發展狀態。當前文化的主要形式有廣場文化、團體文化、館類文化等,這些文化大部分都是群眾自發形成的一種文化類型,具有自發性、靈活性、廣泛性、多樣性等特點。這些文化活動在政府的有效引導下,表現出積極、有序、正向的態度,使社會整體文化呈現出昂揚向上、健康有益的氛圍。新時期背景下,群眾文化將會肩負著更加艱巨的任務前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相關部門需要通過多元化的文化建設策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1]。因此,相關部門需要關注群眾文化的進一步建設,明確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及文化價值,從政策、資金、思想上給予支持,為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進一步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群眾文化是一項針對于群眾在社會上自發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長期以來,群眾文化都在社會群體之間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滿足了人民群眾在文化、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同時,發展的程度也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整體水平。在新時期的背景下,社會對群眾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漸向多元化、功能化發展,作為一項全民參與的群眾文化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需要能夠引領我國人民群眾逐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加強中華民族精神的滲透,在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類型中提煉出正面、積極、有活力的元素,使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凝聚民主精神、提升民族氣節,在修養身心、娛樂身心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文化的共情作用,為群眾提供重要的精神歸屬。另外,群眾文化也是我國社會發展各個階段沉淀下來的精神文化產物,是對各階段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群眾文化發展的質量越高,就代表我國的社會發展越穩定、民族越和諧、群眾的精神世界越豐富。因此,群眾文化也需要在未來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實現進一步發展。
情感功能主要體現在聯系社會成員情感方面的功能,由于群眾文化是一種群眾普遍參與類的文化類型,因此在一定的區域內形成一種相同方向及內涵的文化思想,群眾會在交流、娛樂的過程中發現身上的共同點,比如民族、地域、習慣等,此時就會形成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有利于拉近群眾之間的關系,促進群眾的相互理解與包容,增進民眾之間的感情,對社會和諧安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在嘗試自我表達與交流的過程,也是向他人敞開內心的過程,人與人之間內心的交流,就會觸發共情效應,如此群眾文化也就成為了群眾之間良性溝通的橋梁,群眾之間就會建立起穩定、龐大的社會關系,在心理層面的羈絆就會逐漸成為相互之間的情感寄托,這對抒發群眾情感,促進群眾身心健康具有積極作用。在這樣的情感關系下,個人之間、群體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會得到促進[2]。
凝聚功能主要體現在提升社會凝聚力這一方面。首先,社會的發展需要凝聚力與向心力,民族的發展也需要凝聚人民群眾的共同力量,群眾文化能通過文化活動的建設向群眾滲透積極、團結、友善的思想,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下,人民群眾內心的正義感、使命感也會隨之被激發出來,在其他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社會團結與穩定。其次,群眾文化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屬于一種具有宣傳性質的活動,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或被動的接受其中蘊含的思想內涵與價值觀念,相關部門就可以通過活動向群眾滲透正確的價值觀或者社會精神層面需求的文化知識,達到宣傳與教育的作用,群眾在學習與吸收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及素質,再加之多元化的激勵與與轉化,群眾的民族自豪感及認同感也會得到充分的調動,從認知上明白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體現出來[3]。
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群眾文化能夠為人民群眾提供公益性的精神文化服務。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層面的塑造需求也越來越豐富,各部門也為群眾文化的建設提供了諸多的便利條件,比如場地、資金、政策扶持等,為群眾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同時,群眾本身也能在互相的交流與促進中提供相互需求的文化服務,將自身的思想、文化、精神等貢獻在群體當中,使其實現內部的轉化與發展。另外,群眾文化不會受到場地大小、人員數量的限制,是一種群眾自發的行為,不具有商業屬性,大部分時間都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流動于各個領域的社會群體間。日常生活中舉行的群眾活動也是基于公益性質,用于宣傳正向思想、提升群眾知識素養,因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服務是屬于公益性質的服務。
娛樂功能是群眾文化最顯著的社會功能之一,是指幫助群眾通過文化活動實現娛樂、放松、休閑等目標的功能。首先,在群眾認同群眾中文化并樂于參加群眾文化的情況下,那么群眾文化活動對于群眾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能夠放松身心、享受愉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愉快的享受群眾文化帶來的娛樂體驗。其次,群眾文化活動的大部分內容具有娛樂性質。比如,廣場文化、團體文化、館類文化等,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愉悅身心,還能鍛煉身體。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群眾還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享受相互交流、互幫互助的樂趣。
建設功能主要體現在文化的傳承、遺產的保護及人才的挖掘方面。首先,群眾文化的開展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群眾文化中的很多內容實際上都是民族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比如在很多傳統節日時,群眾就會自發或者有組織的開展一些相關的文化活動,在活動中體現出節日的習俗或者民族的傳統,還有很多文化活動將少數民族的活動融合起來,像傣族的潑水節等,不僅可以在活動的過程中增加群眾對傣族的認識,還能增強群眾的民族認同感,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其次,群眾文化還有重要的遺產保護功能,當前我國正處于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發展階段,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得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隨著群眾文化內容的不斷擴充,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群眾在參與文化、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增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并引導生活實踐行為,這對預防我國文化遺產缺失有很大的幫助。
最后,群眾文化是一項大眾普遍參與的活動,在建設、發展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吸引很多優秀的人才參與其中,為群眾文化的多元化、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很多的可行性建議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群眾的生活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群眾需要在現實活動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享受文化帶來的樂趣。群眾文化的建設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群眾在這一方面的需求。在進行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相關的部門及群眾在場地、素材、資金等各個方面予以支持,且群眾匯集自己的智慧,從群眾文化的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進行拓展,比如近年來新興起的街舞文化、跑酷文化等,還有以往的廣場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等,這些文化都在不斷的擴充群眾文化的內涵。
隨著群眾文化的不斷發展,文化的整體結構也在不斷地向系統化的方向轉型,群眾文化受到自身特點的影響,使其具有傳播力度大、傳播范圍廣的優勢,相關部門越來越善于借助群眾文化向群眾宣傳主流文化的內容,將社會主義的個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現代化先進思想等主流思想內容逐漸滲透在群眾文化的活動當中。比如,在國慶節、建軍節、建黨節、建國周年等特殊節日時,相關部門會借助假日組織一些相關的知識文化滲透活動來引導群眾參加,向群眾宣傳正向的思想,以群眾的思想建設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發展,這不僅使群眾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也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群眾文化內容的整體質量,使其發揮出的作用更加廣泛,發展的路途更加長遠。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很多外來文化已經滲透在了我國社會發展中,并逐漸影響群眾的思想意識。近年來,群眾崇尚外來文化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卻越來越模糊,這不僅不利于中國文化的良好發展,更加會影響我國群眾的文化自信及精神信仰,站在社會精神文明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需要及時得到糾正。群眾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幫助群眾樹立文化自信,通過文化發揮群眾意識方面的能動作用。群眾文化中蘊含著很多中華傳統的優秀文化,并且很多優秀人才將外來文化中國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性,還創設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體系。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會逐漸從傳統文化中體會到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感受中國自身的優勢與獨特的價值,進而增加群眾的民族自尊心,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的建設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群眾文化本身是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體系,而文化產業卻是一項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經營體系,但二者實際上并不沖突。在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逐漸提升文化素養及水平,進而對文化的需求更加深入、更加迫切。但群眾文化是一項普遍性且具有群體性的行為,并不是依據每一個個體“量身定做”文化服務,此時就體現出了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群眾需要在其他文化產業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尋求更加深刻的滿足感,因而文化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更多的機遇。另外,文化產業也能為以群眾提供更加完善的文化服務,滿足各個領域群眾的不同需求,提升社會文化服務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的背景下,社會精神為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了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迫切需求,群眾文化的建設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功能,還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無論對社會服務還是文化發展本身體現出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因此,在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當中,應充分發揮群眾文化在各個方面的積極作用,為群眾的身心健康發展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提供堅實基礎。■
引用
[1] 孫芳.淺談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2(9):115-118.
[2] 王瑞.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研究與文化價值分析[J].藝術品鑒,2021(29):45-46.
[3] 李燦燦.群眾文化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淺析[J].中國文藝家,2021(7):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