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艷/文
中華悠久的歷史文化,用其不竭的內在動力,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因此,作為中華民族傳統語言、精神思想、情感價值觀的整體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凝結了華夏五千年的智慧,以及聚焦了使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夠認同、遵守、踐行的道德與行為規范,進而有著十分寶貴的文化內涵。為此,高職院校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融入課程教育和校園活動中,基于美育視域創新中華傳統藝術文化教育路徑,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對于每一個中國人而言,其理想信念、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都必須有其內在的中國文化精神。我國獨有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沃土上生根、發展。而相對而言,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需要從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汲取新鮮的能量。現階段,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上,高職學生是其中的主要參與者,面對這種情況,高職院校開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意義不言而喻。而由于高職教育中固有的、偏重傳統的技術教學取向,又導致高職院校的文化教育水平,相較于較普通的本科院校而言,顯得較為單薄。因此,只有在高職院校中深入實施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實現高職院校的文化育人目標,以及“技以載道”的精神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核心、最典型的文化基因,以及最豐厚的精神營養。其所具備的史學性、傳揚性、全民性等特征,更使之成為在中國高職教育工作發展過程中,難以忽略的精神文化動力。與此同時,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對于職業、勞動、祖國、人民,乃至世界的思考,以及對善惡、是非、榮譽、利益的辨析,也為促進高職學生的精神、態度、言談舉止等,起到了良好的激勵與促進作用[1]。為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繼承人,奠定了扎實的思想積淀,也激活了中國高職教育中,“文以樹德、技以善德”的內在驅動力。
中華的優良傳統價值觀,對于社會公德、家庭品德、職業道德以及個人私德等方面的構建與形成,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此外,中華傳統文化對于人們生活的環境、社會氛圍等,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理論”逐步走向“生活”,高度促進了人民、家庭、社會以及自然的和諧發展。要在高職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普及傳統文化知識,推廣文化教育。第二,將傳統文化滲透到人文素質教育基底,提高文化教育的科學性和實踐性。第三,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校園中,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利用傳統文化熏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學生的文化意識[2]。因此,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高職教育中創造了天然的教學素材,以及為其提供了具有歷史經驗的實踐方法,同時,也實現了高職文化教學的創新,促進了高職院校教育審美載體的拓展與實踐。
在高職院校教育中,通識教育是最廣泛的教學形式,將傳統文化落實到通識教育中,是促進傳統文化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高職院校要在通識教育中開設多元課程,以傳統文化為核心開展教學,既能夠增強學生的人文知識,彌補其他階段教育人文情懷缺乏的不足,又能夠對高職專業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將傳統文化融入到課程中,構建系統的知識框架,完善課程知識體系,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從某一狹長專業領域的人才發展為具有廣博知識、遠大目光、崇高精神、良好品格的綜合型人才[3]。在通識教育中落實傳統文化,一方面能夠解放學生的心靈,滿足學生的精神需求,使學生的心靈獲得自由,完善學生的人格。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和文化精髓,完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
此外,學校要開設傳統經典閱讀課程。經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閱讀習慣,在我國歷史傳承中,經典典籍一直是人們汲取知識、鞏固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通過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感受不同朝代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氛圍特色,經過經典著作中文辭更迭,體會朝代興衰,以此感受古代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與底蘊,因此在高職院校可適當為學生開設經典閱讀課程,用講授解讀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于經典著作的理解。例如: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論語》,儒家學說代表作、傳統散文《孟子》,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諸子百家墨家經典《墨子》,戰國后期儒家學派代表作《荀子》,先秦說理散文辯論藝術《韓非子》,三國對峙紀傳體國別史《三國志》,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李太白全集》,結構拍案驚奇,諷刺入骨三分的《儒林外史》等著作。傳統經典著作或許較為嚴謹枯燥,但能夠較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品性思想,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在學生高職教育期間,課程學習是該階段最為主要的工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深厚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多彩的傳統技藝,而在高職課程學習中,有眾多課程與教材與傳統文化具有良好的契合點,將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現有課程進行有效融合,能夠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知識教育與文化滲透雙管齊下,不斷豐富學生們的精神世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在高職教育中,思政課是學院必選科目之一,而中華優秀文化中,眾多傳統美德可與思政課相結合,加強愛國主義情懷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學生“首孝悌次謹信”的人生準則,并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培養其積極樂觀,堅不可摧的人生信念,面對壓力與挑戰能夠勇往直前的人生態度;除必修課程之外,可開設相關選修課程,如《中華傳統文化》《民族與美術指導》《茶文化教程》等傳統文化色彩課程,通過選修的形式,可以使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進行選擇,以興趣為指導培養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此外,教師要促進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打造精準有效的微課程,構建豐富多彩的教材中心,進而形成泛用性的、可進行重構的數字教學資源素材。
傳統文化包含了語言文字、思想觀念、生活習慣等多方面內容,在高職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要將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和德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價值取向和思想品格,加強學生對普世道德和價值、情感等方面的認同。傳統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哲理,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德育相結合,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部分問題需要解決,在傳統文化教學中還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第一,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比較淺顯。思想教材中涉及的文化內容較少,且思政本身具有較多理性知識和較強的意識形態,文化知識的融合存在一定的困難,且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自身對傳統文化缺乏了解,文化底蘊薄弱,在實際教學中難以將思政與傳統文化有效融合。第二,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的嵌合度較低,不同部門的教師教學目的、教學態度不同,在實際教學中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有待加強。為此,教師要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學素材,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職業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機結合,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自覺、主動地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豐富的傳統文化運用到文化育人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增強文化自信。此外,教師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豐富道德情感、道德原則、道德理想,獲取支撐職業院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寶貴資源,通過優秀傳統文化作品、展品傳遞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在優美的旋律中凈化人心、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
高職中有許多學生社團,這些社團是學生基于共同的興趣或共同的目標而建立的學生組織,是符合學校管理條例、具有明確規范和發展目標的群體,學校可以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社團活動中,開展相關的社團組織,如文學社、圍棋協會、武術協會、誦讀詩社等,這些社團的類型和規模不盡相同,種類多,對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建設文化環境、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等有著積極的作用。在社團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有內部學習和外部推廣兩種方式,內部學習主要是指讓社團成員學習、挖掘和探究傳統文化,開展相關的座談會、主題交流會等活動,讓成員掌握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內部成員的文化素養。外部推廣就是邀請著名的專家或學者到校開展講座,結合社會熱點從文化、歷史、哲學等多方面闡釋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請進來”,還可以通過學校比賽、學生活動等方式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宣傳傳統文化內容,讓傳統文化融入到校園環境和學生生活中,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傳統文化教學目的。社員是非正式全體,開展社團活動,能夠活躍學生的校園生活,營造良好的文化氣氛,推動傳統文化的交流。教師要堅持從傳統文化育人環境建設入手,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工匠精神的內涵,利用走廊、教室、辦公室、櫥窗等場所布置傳統文化內容,營造多角度、立體化的傳統文化氛圍,讓學生零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打造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環境,外化于行的發揮校園文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挖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民族傳統節日的深厚文化內涵,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體驗式、民俗節日參與式活動,營造文化氛圍,將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地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
此外,高職院校要重視校園活動,為社團提供專業的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指導。同時,還要建立完善的社團制度,打破社團成員流動快的弊端,通過完善的制度讓社團的組織經驗和活動模式傳承下去。高職生具有較強的功利心理,在學習中追求功利,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比較淡漠,甚至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營造積極、活躍的文化氛圍,能夠影響學生的心理,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
總而言之,在高職院校教育過程中,不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加強學生思想文化道德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實現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指導,因此,在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從多維角度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是不可替代的建設校園方式,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引用
[1] 張成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文化育人融合實踐路徑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2(12):108-111.
[2] 汪勇萍.高職院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路徑探究[J].重慶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27(3):65-67.
[3] 王珊珊.美育視域下高職院校中華傳統藝術文化路徑研究[J].科技資訊,2019,17(9):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