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喬楠/文
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強調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的基礎,既要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又要讓學生各方面之間的合作得到推動。音樂學科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基本的樂理,而且可以發展學生自身的音樂才能。在小學階段,對音樂進行節奏的培養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們對其進行正確認識的基礎。同時,它還影響著音樂教育的成效。因此,針對目前的教育狀況,對小學音樂的節奏訓練問題,從根本上探討了一些對策,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
沒有節奏,就沒有樂曲。在小學的音樂教育中,如果不進行有目的地進行節奏訓練,使之具有較高的節奏韻律,則難以形成樂感;同時,學生也不能真正感受到歌曲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天賦,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藝術修養。所以,要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速度,培養學生的樂感,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
在小學生中,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最重要的原因。在小學階段,由于一些教師的教學習慣采用“直來直去”的方法,使得那些有一定音樂功底的學生對音樂課程失去了興趣。
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既可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感,又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因此,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小學音樂節奏訓練是非常有意義的。但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教師采用了一種較為簡單的教學方式,未能將其真正的興趣點突出,導致了其教學效果的有限性。
在進行節奏練習的時候,學生不但可以獲得更高的樂感和樂理,而且可以在放松學習的時候盡情地欣賞。當前,父母與老師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確保他們的音樂素養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節奏訓練很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恰當、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地參與到教學之中,并在持續的演奏中掌握著節奏,這樣才能增加對音樂的愛好[1]。另一方面,節奏訓練可以促進基礎音樂的學習,但在小學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和音樂的效果會受到限制,對樂曲和對樂理的了解很難,而節奏的訓練正好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當學生學會了樂曲的節奏之后,便可以通過各種曲調來了解樂曲。綜上所述,節奏訓練對學生學習音樂有很大的幫助,可以提高他們的音樂水平。因此,在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積極的教育。
如何有效地調動小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濃厚興趣,是提高小學音樂節奏的關鍵。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從學生的認識來看,從最初階段開始,最好的方法是從低到高。也就是說,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東西,然后根據這些基礎來引導課堂的內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目的。比如老師把《雛鷹之歌》當作音樂的節奏訓練材料,教師可以給學生們介紹一下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從而為后續的課堂講授打下基礎,使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地進行節奏訓練。
當代的教育學研究顯示,在積極參與和身心投入活動中,能使學生獲得最好的學習效果。小學生的行為特點主要有:積極主動、活躍、對不熟悉的東西有強烈的好奇心,特別是喜愛玩耍的行為。實際操作證明,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在他們腦海里都會有很深的印象,但假如周圍的條件過于單調,他們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到時候,他的見識就會下降很多。要使學生對這種節奏感有濃厚的興趣,并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節奏的相關知識,就必須掌握學生基本的心理特點[2]。在小學音樂節奏的訓練過程中,采用了游戲教學方法,對提高小學生的節奏速度進行了有效的指導。例如,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扮演時針、分針、秒針,模仿鐘的移動速度來感覺到它的節奏。老師也可以創造出自己的節拍,讓同學們按照節拍用身體的動作模仿。通過對小學生進行游戲的教學,可以提高其學習節奏的速度和效果。
在學生的認知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自己的愛好為主,一旦有了感興趣的事情,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所以,在音樂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課程都是非常輕快、富有節奏的,這種節奏正好適合這個年紀的學生,當他們高興地玩的時候,他們的身體就會隨著音樂的節奏而跳動。因此,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個性進行分析和創造,并將其與比賽相融合。游戲對于孩子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在課余時間里,學生們都會打一些比賽,假如課堂中有學生們在一起玩的話,這樣他們就會放松下來,慢慢地對這個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把游戲與教學相結合,就要結合教學大綱和教學常規,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游戲教學活動。比如五年級上冊《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開火車”的活動,以便讓學生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就能熟悉這種音樂的節奏和歌唱。首先,讓學生們在列車出發之前,先讓他們聽一聽這個曲子,讓他們有一個有節奏的感覺,接著再讓他們按順序站立。在課堂周圍列隊,隨著音樂緩慢地走動,在有歌詞的地方,要跟隨節奏走自己的步伐。剩余的學生,這時候必須要站穩,一旦有學生的步伐走錯了,就會被教師判定為出局。當樂曲播放完畢,將會頒發給最終獲勝者獎勵。在全身心投入的情況下,學生們會在這個樂曲的節奏里,不斷地摸索、解析,試圖讓自己的步伐跟上音樂的節奏。學生這個時候不會感到疲憊,全班同學都可以參加,不僅可以完成對節奏的訓練,而且可以充實教室的氣氛,培養學生們對音樂的愛好。
在音樂課上,通過使用自制的樂器進行節奏訓練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和想像力,又可以增強他們對音樂的節奏感。在教學中,教師只要讓學生們現場學習,利用鉛筆、尺子、手指等制作能產生有節奏的樂器,并將其與課本中的音樂結合起來,使學生體會到這種節奏的效果。比如五年級上冊《豐收的日子》,它的旋律比較歡快,老師讓學生們用周圍的物件來做樂器,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聽一次,然后跟著音樂的節奏進行拍打和演奏,讓他們的節奏和音樂同步,如果有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出錯了,教師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適時的指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隨著音樂的節奏而演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安排學生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在音樂中添加一些諸如跺腳、鼓掌等的運動動作,教師會指導學生在節奏訓練中進行正確的操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充分發揮身體對節奏的敏感,從而使抽象的節奏更為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節奏。
節奏這一概念較為抽象,在小學階段很難掌握。這就需要教師盡量把抽象的知識具體的課堂中去,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節奏變幻,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素材,以自然聲音、現象、場景等為靈感要素,將生命的要素引入節奏的課堂。以模擬現實中的情景來訓練節奏,讓學生對節奏進行形象的理解與認知,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節奏,并加深對節奏的理解[3]。在課堂上,可以指導學生去觀看并模擬那些隱藏在生命中的節奏,例如動物的叫聲,機器的聲音,還有各種各樣的生命的聲音。之后教師會用不同的樂器來模擬,使他們對相應的樂曲節律有一個比較直觀的了解。通過模擬日常生活中的韻律,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樂的樂理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節奏。
節奏訓練主要是以人體不同節奏的動作來體會,以達到提高學生樂理和節奏的目的。采用單純的肢體動作配合音樂進行節奏訓練,既能滿足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又能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活潑好動的心理需要。例如,在《思鄉曲》課中,可以運用這首歌中的每個句子,讓學生們跟隨節奏,并根據節拍來保持節奏。讓學生們跟著音樂,并用手掌拍胸部、拍大腿、拍手、張嘴、拍打手掌。還有奧爾夫式的氣勢式的教育方法,比如拍手、點頭、聳肩,根據音樂的節奏等進行臨場發揮。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還可以激發他們的音樂情感和表達能力[4]。
運用身體語言進行節奏訓練,可以提高課堂的學習效果。在進行小學音樂節奏的教學中,要使教學效果更好,教師要使其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感覺,使身體和感覺之間的協調,使其達到“邊動邊練”的目的。在進行節奏訓練時,教師可以把各種節拍和身體運動相融合。比如說,教師讓一個人用一個四分音節的點數來做,一個八分音符的拍手,十六個音節的時候,就會用腳尖敲擊。在這種訓練中,將身體的運動和節奏的鍛煉融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出了學省的思維和運動能力,提高了節奏訓練的效果。
小學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有其局限,他們對新知識的吸收比較緩慢。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簡化和熟悉那些不認識的東西。在小學音樂課中,教師要按照“以學定教”的原則來進行,事實上,要從學生的具體狀況選擇適合他們的認知水平的教材,使他們能夠在較為熟練的旋律下更加得心應手進行節奏訓練。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比如《兩只老虎》《賣湯圓》《小兔子乖乖》,讓學生們在對曲調的熟稔中掌握節奏。
節奏是最重要的一項基本的音樂訓練。在課堂上,要根據小學生的生理特點與現實狀況,運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把節奏訓練轉化成生動、趣味、形象化的形式,使其在放松的氛圍中進行高效的節律練習,從而提高其整體的聲樂素質。
因此,在小學階段,節奏的訓練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環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材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的調整。在設計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出發,培養他們的自律性和興趣,從而使他們的音樂意識和音樂的節奏意識得到全方位的提升,不僅提高了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
引用
[1] 程曼.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的探索[J].華夏教師,2022(2):87-89.
[2] 張惠英.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北方音樂,2020(1):199-200.
[3] 段嬌萌.淺析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考試周刊,2021(19):137-138.
[4] 張秀梅.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進行節奏訓練[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