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慶,尤部美,張 華,吳 迪,李 杰
(臨沂市檢驗檢測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
包裝飲用水作為生活必需品進入大眾生活,人們對于其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從包裝飲用水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的報道日漸增多[1-3],并且由銅綠假單胞菌污染造成的飲用水中毒案件也有報道[4-5]。銅綠假單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尤其在潮濕的環境,而且該菌對抗生素有一定的耐藥性,徹底殺滅有困難[6]。山東省臨沂市是個具有1100多萬人口的大市,食品安全關系著百姓的切身利益,而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現狀的相關報道較少。為科學了解臨沂市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污染現狀,本研究對近5年各類型包裝飲用水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為生產廠家和市場監管部門提供數據支持。
2017—2021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任務的659份包裝飲用水,均在保質期內檢驗。其中生產環節樣品591份,均產自臨沂市。流通環節樣品68份,產自外地,在臨沂市銷售。按《飲料通則》(GB/T 10789—2015)分類,包裝飲用水包括飲用天然礦泉水(46份)、飲用純凈水(380份)、飲用天然泉水(122份)、其他飲用水(111份)。按產品規格,大桶水(10~20 L)476份,中桶水(1~10 L)14份,小瓶水(0.3~1 L)169份。
CN瓊脂、綠膿菌素測定用培養基、乙酰胺液體培養基、營養瓊脂、納氏試劑、金氏B培養基及氧化酶試劑等購自北京陸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皆在有效期內使用。
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GB 8538—2016)中方法檢驗銅綠假單胞菌。
包裝飲用水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包裝飲用水》(GB 19298—2014)判定;飲用天然礦泉水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飲用天然礦泉水》(GB 8537—2018)判定。
臨沂市2017—2021年所檢測的樣品中存在銅綠假單胞菌污染。表1顯示,在659份樣品中66份檢出銅綠假單胞菌,總檢出率為10.02%;5年間檢出率分別為9.52%、20.14%、9.40%,5.06%,5.56%。
不同月份生產的樣品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不同。表2顯示,7月、8月、9月、10月檢出率分別為25.22%、26.23%、15.00%、17.07%,均高于總檢出率10.02%;4月、5月、6月、11月檢出率分別為3.03%、0.93%、4.92%、6.52%;1月、2月、3月、12月檢出率均為0%。
不同類型樣品中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不同。表3顯示,飲用純凈水、其他飲用水檢出率分別為11.32%、14.41%,均高于總檢出率10.02%;飲用天然泉水檢出率為5.74%;飲用天然礦泉水檢出率為0%。
不同包裝規格、不同環節樣品中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不同。表4顯示,按環節合計,生產環節檢出率為11.00%,高于流通環節的1.47%;按規格合計,大桶、中桶、小瓶檢出率分別為13.45%、0%、1.18%。

表4 不同包裝規格、不同環節樣品銅綠假單胞菌檢出情況表
大桶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重視。本研究顯示,臨沂市包裝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總檢出率為10.02%。在7—10月檢出率均高于總檢出率,因為這幾個月份該市溫度較高,更利于銅綠假單胞菌滋生,這與朱蕾等[7]的研究結果吻合。朱蕾等[7]研究表明生長溫度是銅綠假單胞菌生長繁殖的關鍵因素,當溫度在10~42 ℃時,菌體最大生長量差異不明顯,溫度低于10 ℃時,菌體的生長受到明顯抑制。
本研究發現,銅綠假單胞菌在生產環節的檢出率要高于流通環節,這可能與產品包裝規格有關。本市生產環節的抽樣重點是大桶水,占比78.0%;流通環節的抽樣重點是小瓶水,占比80.9%。本研究中大桶水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明顯高于小瓶水,與馬群飛[8]、張春鵬[9]等的研究吻合。馬群飛等[8]認為產品包裝方式對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有影響。
關于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的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①水源污染。鄧梅清[10]、馬群飛[11]等認為水源污染是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②生產儲存環境差。部分廠家生產環境潮濕,甚至有的露天儲存,導致銅綠假單胞菌滋生。③容器污染。曾國權等[2]認為部分企業對反復回收的大桶消毒不徹底,是造成銅綠假單胞菌污染的重要原因。馬群飛等[11]在某廠消毒清洗后的大桶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④運輸污染。張慧等[12]認為桶蓋的密封性不好,產品可能在運輸過程中被污染。對于以上問題,建議廠家選擇無污染的水源,改善生產條件,保持環境干燥,高溫季節選擇冷庫儲存產品,對回收大桶進行徹底消毒。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加大不合格產品的處罰力度,從執法者的角度保障人們用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