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勛
(北京市順義區消防救援支隊,北京 101300)
商用地下建筑發生火災時,疏散更加困難,空間相對更加密閉,電線鋪設復雜,火災風險等級更高,因此,火災危險性要高于地上建筑,需要對商用地下建筑執行更完善的消防安全監督與管理。目前,歐美發達國家在大型綜合商業體的消防管理方面研發了各種信息化軟件做火災模擬,如SIMULEX 等,而我國則主要依靠制度化與體系化的管理實現消防安全系數提高。本文將商用地下建筑的分類作為切入點研究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監管。
商用地下建筑可以按建筑形式和經營形式進行分類,不同類型的地下建筑在火災風險等級上也存在差異,具體分類可參考表1。

表1 商用底下建筑分類
在這些不同的商用地下建筑中,依靠地鐵的建筑能取得更多經濟效益,但客流量也更大,并且因為靠近地鐵使得地下建筑施工難度和風險系數更高。而集餐飲、銷售、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性商 用地下建筑的火災危險性更高,有餐飲商家入駐的建筑中有更多的明火使用點,加之其他經營部分的易燃物更多,安全隱患也就更多。
對于商用地下建筑而言,人流量大是消防安全中最關鍵的問題,在大型城市中心的地下商場,平均日客流量能達到25萬人次,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人口更為密集的城市,商圈的地下商場客流量能達到40 萬人次,這樣高的客流量相比地下商場的占地面積來看顯得過于擁擠。且地下商場的封閉性更強,疏散難度大,商業建筑中的客流量沒有明顯的流動性,一旦發生火災更容易發生踩踏等混亂事件,這也加重了地下商場消防救援難的困境[1]。尤其是在客流量達到小峰值的節假日與周末,商場之外的商業街也有極大的客流量,一旦地下商場發生火災,人員逃生也會受到街道人流密集的影響,導致人員疏散更加困難。
地下商場的格局設計往往比地面建筑的設計更加復雜,要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多種功能性的集合必然要將地下商場進行細致的劃分,各個空間之間的關聯性更強,許多墻體與隔斷并不具備實際的支撐作用,而是臨時增設或重新施工合并形成的,這將改變原有建筑的消防結構。通過對地下商場顧客的調查,28%的顧客表示曾有在地下商場中迷路的問題,16%的顧客表示沒有找到地下商場的平面結構圖。這些數據從側面反映了地下商場的普遍問題,即空間設計復雜,為了滿足日常運營的需求,使有限的空間創造出更多的商業價值,大多數地下商場在建筑過程中不僅存在結構復雜的問題,還存在本身平面結構布局向縱向和橫向不斷延伸的問題,在調查的5個地下商場中有3 個地下商場有長度超過60 m 的長型走廊,走廊兩側商戶中間可供游客通行的寬度卻不足2 m,這使得火災發生時的救援難度與疏散難度直線提升。如圖1 所示,某商場的平面結構呈現出明顯的直線延伸特征。

圖1 某地下商場工程剖面結構圖
商用地下建筑通常持續24 h 不間斷照明,且商場本身為了吸引客戶在裝修時也會使用大量照明設備、裝飾性彩燈與霓虹燈牌,這些設備的電線敷設復雜,受地下建筑的特殊結構影響,許多電線與電氣設備埋設在吊頂中。經營家用電器、照明設備和家裝器具的商戶為了展示商品還會私自設置臨時電源插座,私自拉設新的電線,不規范用電行為會導致安全隱患的增加。地下商場的電氣設備使用數量與供電線路鋪設復雜程度都是地上建筑難以比擬的。
地下商場中經營的商品種類更加復雜,大多數商場中的主營項目為服裝與日化百貨,這些物品的可燃性高,燃點低,商品的安全性不統一,在設置消防安全規章制度時往往沒有重視易燃物的特殊規定,而是采用統一的消防安全保障制度,這為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埋下了更多安全隱患[2]。部分地下商場的平均火災荷載密度甚至接近300 kg/m2,這表示該商場一旦發生火災,燃燒能持續6 h 以上,同等規模的地上建筑的火災荷載密度與持續燃燒時間遠低于地下建筑。
地下商用建筑的封閉性更強,空氣不流通,一旦發生火災會產生更多煙氣與有毒有害氣體,使室內可見度過低,對消防救援而言非常不利。且地下建筑發生火災后形勢復雜,容易發生紡織物陰燃危害,消防人員難以及時查清現場起火點。地下建筑中不同商戶之間缺乏明顯分隔,一旦火災發生容易迅速擴散,往往在消防人員來到現場時火勢已非常驚人,為救援工作增添了許多阻礙。
開展消防監督管理工作的重點在于有法可依,目前商用地下建筑內部組成復雜,分類也復雜,復合型地下商場的建設越來越多,地下建筑的消防管理制度相互之間也有差異,根據不同占地面積、不同規模、不同經營方向和不同火災風險等級來制定對應的法律法規能夠幫助商用地下建筑在消防管理監督過程中按照制度執行,規范消防管理行為。要落實制度建設還需要明確一體化消防管理體系建設,通過成立專項監督小組的方式來加強對整個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監督。
對專職消防安全人員應當定期考核,保證消防安全人員的專業水平,招聘時應當選擇有相應職業證書的人員。
據統計,由吸煙引發的火災事件能占到全年火災事件總起數的7%~8%,煙頭燃燒表面的溫度能達到200 ℃以上,但紙張、棉布等商用地下建筑中的常見物的燃燒溫度遠低于這個數值,且剛剛丟棄的煙頭若沒有踩滅往往還能持續燃燒1~4 min。商用地下建筑的內部環境復雜,各類商品與擺設往往都具有可燃燒性,不規范的消防安全行為是引發火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強消防安全教育宣傳是必不可少的。在商用地下建筑中應當對每一戶入駐商戶進行消防安全宣傳,同時對整個建筑做好消防安全輔助設施的設置[3]。在樓道間、出入口都應當設置大畫幅的火災疏散逃生路線指示圖,圖中應當清晰地標明當前所處位置、安全出口位置、消防疏散路線等關鍵信息,如圖2 所示。同時對入駐商戶應當進行火災安全培訓,包括消火栓的正確使用方法和火災自救知識,以及定期進行消防安全疏散演練,包括商戶應當如何幫助消費者有序逃離火災現場。

圖2 某地下商場的消防疏散路線圖
商用地下建筑的電線安裝與地表建筑有所不同,應當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有關標準進行電路設計并安裝。在安裝接線盒時必須留出1~1.5 cm 的間隙安裝開關插座面板,以便對整個電路系統進行控制,接線盒位置應當設置在更方便使用的位置,需要進行電管吊頂敷設的部分應當在接線盒邊緣約150~500 mm 的范圍內添加管卡。同時應當在建筑中按國家規定設置安全疏散標志與應急照明電源,兩個消防安全疏散標識之間的距離要控制在約20 m,在樓梯、轉角等位置要注意增設疏散標志并且表面的最低照度應當大于5 1x,標識上應當有對應的逃生方向。在商用地下建筑中設置的應急照明的連續供電時間應當在30 min 以上,保證在火災突發斷電的情況下能夠滿足人員疏散的需要。建筑施工中使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應當進行防火處理,重點關注建筑結構切面等肉眼檢查不到的部分。在使用易燃材料進行裝修時,要選擇不排放有害氣體的高質量材料,避免火災發生時引發人員中毒與爆炸。
商用地下建筑應當定期接受有關部門的消防安全檢查,主要檢查項目包括:建筑在施工建設時設置的防火分區是否在后續裝修中被改變,改變后的消防安全系數是否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其中,防火分區面積設置應當按照公式S≤SG+SA進行計算(S為最大面積;SA為滅火系統面積的1/2;SG為常數);商場內部的拆改與商戶合并是否對建筑原本的消防性能產生不良影響;消防設施如消火栓和安全疏散標識等是否被裝修與雜物遮擋,是否存在損壞或性能不佳等問題;消防疏散通道與各個樓層的安全出口是否受到遮擋與堵塞,是否存在異常鎖閉等問題。同時還要檢查商戶的經營中是否有不安全用火行為和引發消防安全隱患的行為。有關部門不僅要及時勒令整改,還應當定期回訪檢查整改效果,確保建筑安全系數符合要求。同時商用地下建筑在加強消防管理水平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對各種可能發生的火災情況設置相應的應急預案,確保火災發生時能夠及時進行人員疏散,應急預案可以印刷成冊向每一個商戶發放。
商用地下建筑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的一種有效建設,是城市化進程中不可缺少的建設內容,但受其自身特性的影響,其消防安全問題也是飽受業界關注的。商用地下建筑需要在施工過程中就加強消防安全建設,在后續經營中也要加強消防安全監督與管理,未來仍然需要不斷研發更高技術含量的消防防火材料,出臺更細致更具有針對性的消防安全政策,使不同種類的商用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數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有關部門也應當不斷加強監察管理,規范商用地下建筑安全用火行為,消除火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