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翔
在全球貿易受限之下,不只是中國的供應鏈正在承受史無前例的壓力,全球的供應鏈危機也在愈演愈烈。
6月16日,豐田汽車發布消息稱,6月17日至7月8日在日本國內7家工廠的11條生產線設置最多11天的停工日,受影響數約為4萬輛。豐田還把6月的全球生產計劃從約80萬輛下調至約75萬輛,比上年同期減少8萬輛。
根據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的數據,由于供應鏈嚴重受損,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181.18萬輛。
“雖然很多國家對于新冠疫情已經采取放任不管的策略,但是我認為全球供應鏈緊張問題仍然不會快速緩解,需要一個過程”,全球知名咨詢公司大中華區前高級經理孫勇告訴《中國儲運》雜志記者。
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新的因素包括已經持續數月的俄烏沖突,這場戰爭給本就不穩定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原材料斷供、零部件短缺、物流堵塞、物流中斷等巨大沖擊。
但孫勇保持著樂觀的態度,他表示雖然全球供應鏈的不利因素很多,但是機遇和挑戰總是并存的,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孫勇:當前全球供應鏈出現問題,是在疫情、局部戰爭、逆全球化大趨勢等情況下所造成的必然現象,并不是某一個單一因素造成的。
現在全球都在盡量消除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我們從最近我國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就可以看出端倪。企業在復工復產階段會遭遇供應鏈下游的訂單波動,這個波動在向上傳導過程當中會產生扭曲信息,這就使得上游供應鏈的成員企業都要共同承擔壓力。
在這樣的壓力下,如何尋找機遇其實也在考驗企業的智慧,尤其是對企業的既有供應鏈是否應該做出一些調整?
孫勇:我所說的調整主要還是要從企業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我想每個企業的領導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思考和答案的,主要在于執行力。
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政府在制定政策上,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把確定性和預期性建立起來,這樣才能防止企業供應鏈發生大的結構性變化。另外,終端市場的法治化和市場化,也是將企業的生產、運轉拉回到一個確定性的路徑上。這是政府需要努力的部分。
孫勇:我們知道,世界500強,除了中國的企業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大型跨國企業,他們對于全球供應鏈的安全和穩定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在當前這個困難時期,他們正在千方百計地尋求解決方案。
實際上,不只是中國政府,全球諸多國家,包括美法英等大國,都在積極思考如何重新組織全球供應鏈、打造更加有韌性的供應鏈與價值鏈。不少跨國企業正在研發并應用新興技術,同時縮短供應鏈條,增強供應鏈的韌性,提升抗風險能力。試圖將供應鏈的定義從原來的“效率主導型”轉向“效率安全雙重主導型”。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主導的一項基于TradeTech的研究,疫情暴發以來,65%的受訪公司開始運用最新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來重新配置其供應鏈。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孫勇:你說得很對。我在網上看過一篇分析文章,大致就是說在2019年疫情前,大多數企業對于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因為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主動地去改變企業的數字化水平,以增強未來供應鏈的韌性。
企業的屬性是有利可圖,當數字化供應鏈能夠為企業帶來可見的效益,而非看不見的不確定的時候,大多數企業會明白投入的好處。

孫勇:影響的確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深遠談不上。上海即便在這兩個月看似停擺,實際上港口、機場等一些重要的物流樞紐都在進行一定程度地運轉。
孫勇:目前全球主要產業鏈主要有三條。分別是以美國為主的北美供應鏈中心,以德國為主的歐洲供應鏈中心和以中國為主的亞洲供應鏈中心。這三大供應鏈相對獨立又互有交集。
中國的供應鏈雖然最近兩年遭受了諸多挑戰,但是仍然在全球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國家的政策一直倡導的綠色化供應鏈,這是對世界的承諾。同時制定一系列政策,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開展關鍵產業鏈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培育產業鏈“鏈主”企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雖然相對于一些國家來說,綠色化水平以及供應鏈的韌性還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通過當下的壓力,我相信反而會倒逼中國加快供應鏈升級的步伐。我相信,有這個信心的不只是我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