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重逢《牡丹亭》劇照。
作為中國昆劇最為經典且著名的作品,《牡丹亭》無疑最具盛名。近日,“2022上海大劇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上演。該劇由兩位“梅花獎”得主單雯、張軍主演,主創團隊更是一時之選。
走進劇場,三小時的大戲,其品相與完成度基本令人滿意,但肯定之余不免也有些許不足之處,主要有三點。
其一在劇本,如何做到所謂的“重逢”與“解構”?據介紹,作為整理改編,編劇羅周回到原著,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重新破解《牡丹亭》“密碼”。其關鍵點在于兩個“夢”,一是杜麗娘之夢,二是柳夢梅之夢,湯顯祖在原著中展示了令人驚訝的戲劇結構,涉及時間線的剪斷重組與封閉循環這兩個極具現代性的敘述方式。
然而,昆劇作為古典戲劇的典型代表,其戲劇結構、敘述節奏自有其傳統規律,如何“打破”“重組”,做到移步不換形,出新之余又不傷筋動骨,仔細想來真可謂難矣,何況自《牡丹亭》寫成上演之日起至今,幾乎沒有改變原著敘事結構的成功案例。誠然,一代人有一代人之解讀與表達,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湯顯祖《牡丹亭》所營造的雙夢結構,在今天的戲劇舞臺上,的確是可以做成頗為現代的表達,但對于古典、規范、程式感十足的昆曲藝術,則大不應該。從目前的呈現來看,羅周對原著文本結構改動不少,《拾畫》里穿插了《游園》,《回生》時又再現了《驚夢》《尋夢》……令不少熟悉傳統的老觀眾感到一時難以適應,深感大可不必如此故弄玄虛。
第二個矛盾在演員,盡管張軍與單雯都是獲得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好演員,也都曾演繹過不同版本的《牡丹亭》,但兩人年齡畢竟相差近15歲,無論年齡、形象還是氣質、戲路,這對之前從沒合作過的舞臺搭檔如何在舞臺上取得和諧,甚至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藝術效果?更何況,張軍的長處在舞臺爆發力、戲劇節奏的掌控,而單雯則是“南昆風度”的傳承者,其唱念規范,細膩婉轉,重內心情感與溫婉文雅的閨秀氣質。兩者一濃烈一淡雅,要達到生旦藝術在舞臺呈現上的珠聯璧合,何其難也。
第三個問題在舞臺呈現。該劇服裝在顏色與刺繡花紋上,力求對比強烈而式樣古典,但用色過重,花紋過多,缺少雅致細膩之感。而舞美設計,則選用了古本《牡丹亭》版畫插圖的一些元素,如欄桿、軒窗、庭院等。這種表達,極大地限制了演員的表現,須知版畫是平面的,而舞臺是立體的,而兩面巨大的鏡面玻璃墻,更是化高妙淡雅的寫意為匠氣取巧的寫實,局限了舞臺空間與演員表演的完美展現。
同是臨川舊時夢,重逢是否曾相識?所謂經典,不僅是藝術與思想層面難以逾越的高峰,更是民族優秀精神文化的體現。由此來看,上海大劇院以“重逢《牡丹亭》”所希冀打造的“東方舞臺美學”品牌,其概念值得肯定,但在舞臺表現上,值得商榷。目前來看,“重逢《牡丹亭》”的首演,在舞臺品相與完成度上是完整的,但在繼承傳統與守正創新方面,依舊有不少值得改進之處,最重要的是,主創應對于傳統藝術在當今時代的美學呈現與精神追求,具有更強烈且肯定的文化自信,具有現代理念與解讀的《牡丹亭》無可厚非,但打破傳統規范的昆曲藝術,則大可不必。
近日,“江南生活美學展”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開幕,展覽以文物為載體,意在展現與富庶、詩情、畫意、氣節等文化意涵相連接的江南文化。同時開啟的“綠色黃金 美好生活——17—19世紀中國茶葉的奇幻之旅”,呈現17—19世紀的海上茶葉貿易,以及中國茶文化對世界的影響。該展可作為反映“江南生活”的延伸,兩相對照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