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秋英

幸福,是一個讓人感到溫暖、甜美的詞,每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幸福。在現代社會,能否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職業幸福,是一個人生命質量、生活幸福指數高低的重要因素。教師的職業幸福當然也是如此,教師也特別希望獲得屬于這個職業、屬于教育工作者個體的幸福。那么,什么是教師職業的幸福?如何理解和找到這份教師職業的幸福?讀了楊斌老師的教育隨筆《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我有了許多新的體會。
教師職業的幸福應該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需要得到滿足、潛能得到發揮、自我生命價值得到實現時所獲得的持續快樂體驗。教師的幸福從哪里來?《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用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故事做了生動詳盡的演繹和詮釋。閱讀中,我們能聽到教師生命拔節的聲音,看到生命成長的年輪,感受到職業本身的快樂,觸摸到教師工作的價值、意義和內涵。那源自作者職業生涯中的生命體驗,通過行云流水般的細膩語言,無聲地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在我們靈魂深處蕩起思想的漣漪。
循著楊斌老師描述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故事,我也在不斷思考著教師職業幸福的真諦。英國哲學家歐文曾說過:“一切人類努力的目的在于獲得幸福。”幸福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培養能夠感知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幸福生活的人是教育的宗旨之一。教師作為教育的組織者、管理者、引導者,本身的職業幸福感是幸福教育的源泉。教師只有獲得教育的幸福,才能創造出幸福的教育。沒有教師的職業幸福,學生的幸福生活也無從談起。
學生是教師幸福的源泉。如果我們面對學生,眼里始終充滿溫情、慈愛和期盼,讓學生感受到愛、尊重和激勵,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們用心觀察,發現班上的“小蝸牛”在一點點改變、一點點進步、一點點收獲,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驚天動地,幸福就是那個不茍言笑的他朝你露出的笑臉,那個自卑膽怯的他取得的小進步,那個畢業多年的他給你發來的微信……小小的幸福,都藏在流淌的歲月長河中,閃閃發光。正如楊斌老師所說:“我們不是因為愛教育才愛孩子,我們是因為愛孩子才愛教育。”愛學生,才會愛教育,這是教師職業幸福的源泉。
課堂是教師幸福的土壤。如果我們有扎實的學科知識,在課堂上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們有靈活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剛柔相濟、疏密得當,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們有巨大的人格魅力,在課堂上照亮學生、感染學生,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大張旗鼓,幸福就是課堂上孩子們在尊重中感受溫暖,在鼓勵中得到自信,在快樂中引發思考……學生享受課堂,老師享受學生的成長。正如楊斌老師所說:“教師職業幸福的起點在課堂,教師感受教育的舞臺也在課堂。”教師駕馭課堂的本領越高,教師獲取職業幸福的能力也就越強。用楊斌老師的話說,課堂是教師的“一畝三分地”,我們耕耘課堂,也在播種幸福。
成長是教師幸福的“密碼”。如果我們偶得閑暇,能與書為伴,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們在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自身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如果我們通過創造性的研究,更好地理解教育,找到生活的意義,那么我們的內心一定是幸福的。幸福不是那么萬丈光芒,幸福就存在于教師永恒的發展之中。教育工作不是犧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復,而是創造;不是謀生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正如楊斌老師所說:“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在職業生涯中逐步成長,我們會多一份職業的快樂。”但是,什么是成長?僅僅是獲取這樣那樣的“頭銜”嗎?楊斌老師特別告訴我們:“榮譽的光環與教師的職業幸福無關,教師的成長并不需要用榮譽光環來證明。”教師的幸福,融匯在“幸福的教育”的踐行之中。楊斌老師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告訴我們:用心感受、用愛傳遞、用美塑造,真正讓孩子們獲得幸福的教育,就會有教師的職業幸福。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榮譽光環,讓翅膀綴上名利的負擔,那職業幸福感往往會大打折扣。這在某種程度上破解了教師成長和教師幸福之間關系的一道“密碼”。
而《教師職業幸福的秘密》一書給我們帶來如何獲取職業幸福的啟示。
幸福需要用心感受。著名演員、導演張艾嘉在《朗讀者》節目中談到自己對幸福的理解:走過痛苦,發現自己的潛力,帶自己走向進步。“走過痛苦,走向進步”正是我此刻對幸福的理解。書中也寫到于漪老師的故事,她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優秀教師代表,從教幾十年的真切感受就是“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這種感受是于漪精神的根本精髓,是于漪老師職業幸福的秘密所在。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理論”提出,獲得幸福的方法叫作心流,它是完全沉浸于體驗本身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本身就成為最好的獎勵和動機,如沉浸在某本書、某個電影、某個游戲中,別人喊你都聽不到;或者是沉浸在烹飪、聊天、玩耍、逛街的時候,幾個小時仿佛彈指即過。這種體驗,就是心流。在心流狀態下,我們享受著巔峰體驗,也表現出了最佳的狀態。在這種最佳狀態下,我們能夠更有效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并且向未來的目標邁進。對教師來說,想要在工作中找到幸福,就要學會去探尋心流體驗。對待工作的不同態度,影響教師的心流體驗,也影響教師本身對幸福的感悟程度。想要讓學生獲得心流體驗,就需要老師們學會對每個學生都做到不偏不倚,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關心和引導——老師的一聲呼喚也許可以喚醒一顆塵封的心。讓快樂和意義成為努力的主題,我們就會發現,幸福離自己并不遙遠。
幸福需要用愛傳遞。教育根植于愛。書中寫了吳櫻花老師的故事,吳老師讓教師們切實感受到“孩子,愛你并不容易”。教師的職業幸福,也許與職業技巧有關,也許與個人成就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來自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對這個行業的熱愛。教師心中要豎起一面旗,這面旗就是教育信仰——信仰在,激情就在,創造就在,職業幸福的源泉就在。教師心中要有一份情,這份情就是熱愛學生——有愛,就有春風化雨的喚醒,就有循循善誘的啟發,就有默默無聞的付出。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當我們給學生一張笑臉,收獲的是所有學生的燦爛笑臉;當我們給學生一縷陽光,收獲的將是滿天的光輝。熱愛事業,熱愛學生,就會擁有幸福的源泉。
教師需要用美塑造。美的事物總能讓人心情愉悅、興趣盎然。書中寫到了學科的魅力,這告訴我們,教育應該是一項讓學生經常感受到學習之美,同時教師也能體驗到勞動之美的工作。創造了教育教學之美,教師才會多一分幸福的體驗。陳建翔博士的著作《有一種美,叫教育——教育美學思想錄》以及楊斌老師的著作《教育美學十講》都在向我們闡釋,發現教育之美是找尋教師職業幸福的路徑之一。如何理解教育勞動,從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創造教育之美?教師首先要有善于發現美、感受美的心理能力,然后自身成功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成果可以為教師帶來美感體驗。教師的美感體驗可以激發他們的教學熱情,從而感染學生,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要能穿透知識表象,發現和創造學科之美,力求“以美啟真”。如數學學科,教師可以用“美”的力量展現和傳達數學的“真知”“真理”“真趣”和“真情”,使知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血脈相通,培養學生求真、向善、愛美,讓教育成為人的生命和心靈發育成長的過程。教師職業幸福來源于對美的發掘,讓孩子擁有一種無論何時何地都維護真善美的心境和氣度,這樣他們也就擁有了一副抵擋傷害的鎧甲。
其實幸福并沒有什么特定的標準,不同的人對幸福的感受和體驗是不同的,關鍵在于我們自身的體驗和感受。教師的職業幸福,還是要靠每個教育者自己去理解,去感受,去追求,去創造,去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