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德宏
成都市雙流區氣象局,四川成都 610200
雙流區位于四川盆地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受東亞大陸冬夏季風交替明顯和青藏高原東麓特殊地形影響,加上四川盆地北面秦嶺山脈的屏障作用,氣候溫和,無酷暑嚴寒,降水豐富,光熱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霧多,濕度適宜。近年來,雙流構建高品質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園林綠地面積達4 030.06 hm2,其中公園面積557.47 hm2,綠化覆蓋率為50.38%,人均公園綠地15.44 m2/人,城市功能品質得到顯著提升,成為周邊城市群體休閑康養旅游的好去處。從氣候角度分析了雙流區適宜康養的氣候條件,結合各項指數確定舒適等級,為不同人群科學合理地安排康養旅游活動提供參考。
選取成都市雙流區2005—2021年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包括平均氣溫、降水量、平均空氣相對濕度、日照時數、平均風速、年≥35.0℃高溫日數等,采用統計學方法和線性趨勢法等分析雙流區氣候特征及人體舒適度和溫濕指數等,其中人體舒適度指數、溫濕指數、夏季中暑指數和風寒指數等的計算依據《氣象生活指數》四川省地方標準DB51/T 582—2006。
雙流區近17年平均氣溫為17.1℃,分析各月平均氣溫變化情況可知(圖1),一年中最冷的是冬季1月、2月和翌年12月平均氣溫均在6.0℃以上,5—10月平均氣溫均在20.0℃以上。近17年雙流區≥35℃高溫日數年平均8 d,多出現在4—9月,集中于7—8月,以8月最多,達到74 d,年平均4 d。對于亞熱帶氣候地區而言,雙流區夏季平均氣溫較低,高溫日數較少,具備夏季養生避暑的氣候條件。
濕度也是對人體造成影響的氣象因素之一。相關研究表明,人體最適宜的生活環境相對濕度為45%~75%,特別是氣溫為18℃~22℃時,人的身體和思維都處于良好狀態,有助于人們的休息、康養和工作。
雙流區近17年平均降水量為951.7 mm,年降水量整體呈現出顯著增多的趨勢,氣候傾向率為187.74mm/10年;雙流區雨熱同季,氣溫較高的夏季正是降水量集中時段,其中7月平均降水量最多,達到271.7 mm,5—9月期間月平均降水量均在80.0 mm以上。近17年雙流區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且整體趨于下降,氣候傾向率為-0.49%/10年;分析各月相對濕度分布特征可知(圖1),各月平均相對濕度均偏高,1—6月各月平均相對濕度均在70%以上,7—12月各月平均相對濕度均在80%以上,這與秋冬云霧多有關,表現出濕潤不干燥的氣候特征,有利于休閑養生。

圖1 2005—2021年雙流區各月平均氣溫和相對濕度
陽光是大自然賜予人類寶貴的健康資源,陽光影響著人的精神狀態,光線中的紫外線光束能殺菌,增強人體免疫力。雙流區近17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055.0 h,年日照時數總體上呈明顯增多的趨勢,氣候傾向率為362.42 h/10年。雙流區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分布特征可看出(圖2),3—8月期間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在90.0 h以上;平均日照時數為2.9 h,與平均日照時數較多的攀枝花(7.1 h)、昆明(6.0 h)相比,日照時數偏少,紫外線強度低,這樣就降低了室外活動時皮膚日曬灼傷率,適合養生休閑活動的開展。
風是生活環境中的天氣現象之一,風效應能改變人體對周邊環境的冷熱感覺,協調人體與環境的熱量交換。近17年雙流區年平均風速為1.2 m/s,年平均風速整體上呈下降趨勢,氣候傾向率為-0.174 (m/s)/10年。由圖2可看出,3—5月平均風速最大,為1.3 m/s,其次是2月、6月和7月,為1.2 m/s,平均風速最小的是10—12月,為1.0 m/s;總體上來看,雙流區一年中各季節風力均不大,冬春季不會感覺很冷,夏季又可緩解氣溫高帶來的不適感,比較適合康養休閑旅游。

圖2 2005—2021年雙流區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及平均風速
氣溫、濕度、風速等氣象要素通常會影響人體體溫、內分泌、消化等生理機能,因此可以從氣候角度來評價某個地區環境下人體的舒適感,用于表述人體舒適度的氣象指數較多,通常包括人體舒適度指數、溫濕指數、夏季中暑氣象指數、風寒指數等。根據雙流區地理位置和氣象環境等情況,采用上述不同氣象指數來評價該區公園城市康養氣候人體舒適度優勢,參照《人居環境氣候舒適度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27963—2011)的時段平均取值通行做法,運用平均值替代環境值,其計算公式分別為:
人體舒適度氣象指數:

式(1)中,I表示人體舒適度指數,T為環境溫度值(℃)×9/5+32,RH為相對濕度(%),v為風速(m/s)。
溫濕指數:

式(2)中:THI表示溫濕指數,T為溫度(℃),RH為相對濕度(%)。
夏季中暑氣象指數:

式(3)中:M表示夏季中暑氣象指數,T為溫度(℃),RH為相對濕度(%),v為風速(m/s)。
風寒指數:

式(4)中:H表示風寒指數,v為風速(m/s),T為溫度(℃)。
人體舒適度指數主要考慮溫度、濕度和風等對人體的綜合感覺,普通人群對外界環境的舒適與否一般分為9個等級(表1)。利用雙流區2005—2021年逐日氣溫、相對濕度和風速觀測數據代入公式(1)計算得出該區各月人體舒適度。

表1 人體舒適度指數等級
從表2計算出的人體舒適度指數來看,雙流區4—5月、9—10月人體感覺最舒適;3月氣溫正在回升,11月已轉涼,少部分人會覺得天氣涼;6—8月為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期,少部分人感覺熱,存在不適感;冬季12月和1月由于較冷,大部分人感覺較冷。結合錢妙芬等[1]研究指出的一年中旅游的最佳季節包括感覺偏涼、舒適和偏熱的天氣,均為人體舒適期,雙流區人體舒適度指數符合大部分人群康養宜居要求,具備建設公園康養城市的優勢。

表2 雙流區各月人體舒適度指數分析
結合氣溫、濕度觀測數據計算出溫濕指數,體現出無風時人體對外界環境悶熱的感覺。將溫濕指數分為5個等級(表3)。利用雙流區2005—2021年逐日氣溫、相對濕度觀測數據代入公式(2)計算得出該區各月的溫濕指數。

表3 溫濕指數等級
從表4溫濕指數來看,12月到翌年2月由于氣溫較低為不舒適;3月、11月溫濕指數為13,此時雙流區氣溫在14.0℃以下,平均相對濕度較大,多數人感覺不舒適;而4—10月均處于第3等級,該時段氣溫、濕度適中,溫濕指數為17.0~25.0,宜居時間相對較長,人體感覺舒適,尤其在偏熱的7—8月,雙流區是理想的避暑之地。

表4 雙流區各月溫濕指數分析
高溫高濕或者太陽輻射較強的天氣條件下,會誘發人群中暑率。夏季中暑氣象指數通常劃分為5級(表5)。將雙流區2005—2021年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觀測數據代入公式(3)中,計算得出雙流區5—9月的中暑指數。

表5 夏季中暑氣象指數分級
雙流區5—9月平均氣溫均在20.0℃以上,由表6夏季中暑氣象指數分析認為,雙流區夏季基本不會出現中暑天氣,完全適宜發展養生休閑產業。如果是在該時期出游,在極個別氣溫偏高的午后出行,仍需要采取防曬防中暑措施,以免中暑。

表6 雙流區5—9月中暑指數分析
風寒指數是舒適度指數在秋冬季節的細化,具體分為9個等級(表7),將雙流區2005—2021年氣溫、風速等觀測數據代入公式(4),計算得出雙流區1—4月和9—12月的風寒指數。

表7 風寒氣象指數等級
根據表8統計結果可知,雙流區9月風寒指數為1級,氣候偏暖,2—4月和10—12月均為2級,人體感覺舒適,僅在1月出現3級,人體感覺略有偏涼。總體來看,雙流區氣候溫和,基本不會出現較冷天氣,減少因天氣驟冷而引發的各種疾病,有利于冬季疾病患者的康復。

表8 雙流區秋冬春季風寒指數
(1)雙流區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暖夏涼,年平均氣溫為17.1℃,月平均氣溫為6.3℃~26.1℃,≥35℃的高溫日數年平均8 d;降水豐沛,濕度適宜,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月平均相對濕度上半年低于下半年;年平均風速為1.2 m/s,月平均風速為1.0~1.3 m/s,有利于協調人體與外界的熱量交換。
(2)分析雙流區相關的康養氣候指數數據得出,一年中人體舒適度指數有9個月處于較舒適的范圍;4—10月氣溫、濕度適中,溫濕指數適宜,宜居時間較長,人體感覺舒適;且夏季不會出現悶熱易中暑的天氣,冬季則無寒冷天氣。雙流區公園城市康養氣候條件優越,適合開展相關的康養旅游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