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柳(西藏民族大學 陜西咸陽 712000)
新媒體下,網民成為傳播介質與主體,隊伍正在不斷壯大,截止2021年底,我國網民規模已達到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伴隨普及率升高的還有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風險系數。網絡傳播是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領域的運作形式,網絡傳播的質量對網絡意識形態的優劣有直接的影響。
意識形態是一種感官思想,是觀念、概念等因素的復雜集合。“意識形態”最早由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創制,他將概念粗略界定為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和認識可靠性程度的“觀念的科學”,目的是試圖為一切觀念找到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是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意識形態”具有階級屬性,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而特里·伊格爾頓不認為意識形態是階級意識的單純反映,提出意識形態是一種混合著矛盾或沖突世界觀的復雜系統。
網絡意識形態,學界存在如下幾種典型論述。第一種是互聯網驅動論,認為網絡技術不斷更新和突破,是意識形態在網絡領域持續發展的物質條件。第二種是延伸映照論,認為網絡意識形態本質是社會存在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映照,是現實意識形態在虛擬意識形態空間的延伸。第三種是階級價值論,認為互聯網的研發最早受控于政府,直到今天,仍是政治斗爭的主要手段,各國統治階級利用虛擬網絡空間構建代表其階級利益的觀念上層建筑。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對網絡意識形態概念予以闡釋,雖各有其側重點與合理性,但目前還未形成對其概念的統一論述。
綜上,本文基于現有學者的主要觀點闡釋,在主流意識形態指導下,嘗試理解網絡意識形態的概念為:網絡意識形態是與現實社會高度銜接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屬性上的意識形態工作的延伸和創造,是網民借助虛擬媒介呈現的信息、觀點、價值觀等的交流交往交融新形態,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決定的現實社會全面映照的有機思想體系。
以微博、公眾號、抖音等為主要標志的新媒體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網絡傳播環境產生極大變化并形成全新網絡信息生態系統。認識新媒體引導信息傳播的特性,是厘清網絡信息生態系統面臨風險因素的關鍵,也是分析我國網絡主流意識形態面臨挑戰與風險的關鍵。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主體出于增加瀏覽量變現、分析同頻觀點或展現表達欲等目的,利用新媒體各運營平臺對社會新聞或社會熱點事件反復進行轉載、擴散,以在短時間之內引發網民情緒共鳴,制造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社會輿論。探究發現,形成這一信息傳播的特性的原因在于個體在群體中的“主體性異化”。《烏合之眾》描述此現象為“群體精神統一性”,即當個體加入群體組織后,其個體意識將跟隨群體意識的產生而消失,個人的觀點、情緒以及行為會無意識地與他人保持一致,以證明自己符合群體“規則”。由此,在新媒體作用下,見解、情感類似的人會迅速加入傳播主體,形成具有統一論調的傳播群體,而與這類群體見解、情感相反的聲音便顯得“不和諧”,甚至引起無端的辯駁、爭論。
新媒體傳播者與受眾、傳播目的與形式難以明晰。首先,網絡意識形態是現實社會事件在網絡平臺的映射。但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主體的傳播目的、傳播視角與傳播形式不同,受眾的偏好、理解與感觸不同,導致現實意識形態實際含義失真、流變,現實事件虛化隱秘且復雜。其次,用戶匿名注冊網絡通訊工具使法不責眾心理普遍化,由于言論“成本”與“風險”難以估量,存在放縱心理的用戶在屏幕后毫無顧忌地發表不滿情緒以期引起共鳴。且,傳播主體結構與受眾結構交錯縱橫,諸如公關策劃公司、新媒體工作者、網絡達人、普通網民以及事件當事人等,各個參與者所持角度與理解視角都存在差異,在事件發生后出于各種目的導致傳播內容被動復雜化,每個觀點都有受眾者和傳播者,最終事實真相被淹沒,輿論導向越發復雜。
互聯網世界信息的傳播明顯混沌化。混沌現象是在確定性系統中發生的貌似隨機的不規則運動,其本質屬性為不可預測性,洛倫茲把這一現象比喻為“蝴蝶效應”,“蝴蝶效應”表明在混沌中,初始條件和微小的混亂都異常重要。這一效應在新媒體領域表現為:不論信息源是否合法真實,一旦受者接收到傳者的信息,新媒體的即時特性便開始發揮作用,信息傳播者在各新媒體平臺即時平等的互動,極易引發無法估量危害大小的輿論危機。一只蝴蝶輕拍一下翅膀,可能引起一場龍卷風,同樣,在新媒體視域下的互聯網平臺,傳播一條極易導致輿論危機的信息源,由于一些細微的疏忽,或不健全的審核機制,都會引起網絡輿情風暴。此類信息源有著規律可循。學者于德山認為此類信息多見于突發事件,且具有一定的傳播偏向,即背景式偏向、惡搞式偏向和謠言式偏向。其中,謠言式偏向在信息傳播中負面影響最為巨大。
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近年來,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互聯網已成為各國意識形態主戰場,霸權主義、非主流觀點以及虛假數據等已成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威脅。
西方借助網絡技術優勢貫徹把“價值觀送到中國去”的理念,希望對中國實現和平演變。西方在網絡信息技術方面擁有絕對的優勢與話語權,他們將技術作為控制互聯網風向的武器,不斷鞏固信息技術的霸權地位,覬覦任何國家的技術超越。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將擁有整個世界,自互聯網問世至今,美國控制著全球超前的互聯網核心技術。新媒體的發展,構成了國際國內相互交織、錯綜復雜的輿論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依托先進傳播技術,將縱橫交織的信息輿論場作為輸送自己普世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等侵略性思想的操控平臺。當前,中國面臨互聯網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巨大隱患和壓力,向外依賴的局勢短時間無法破除,從而致使面對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攻擊時應對姿態相對被動。
根據上述數據可知,路面竣工后空隙率、穩定度和流值均滿足規范要求,面層結構為灌入式半柔性面層,且與基層結合很好。說明該半柔性路面施工技術的應用,能有效保證路面施工質量要求。
網絡異化是指網絡技術占據人的主體地位,領導人、奴役人的一種反客為主的現象。網絡技術原本由人創造,受人支配,在一定條件下演變成異己力量使人被動地接受技術的統治。表現在,第一,網絡亞意識形態普遍化。新媒體的產生與風靡依賴于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人們疲于通勤,對長篇且難以咀嚼的文字失去了興趣,更青睞已成功提煉的短小精湛的文字與視頻,這些碎片化信息能使人精神愉悅且產生虛假的滿足感,最終逐漸喪失理性思考與獨立判斷能力。第二,網絡意識形態泛娛化。由于資本利益驅使,一些網絡文化為博得關注,通過制作大量夸張低俗的內容滿足網民的感官需求,人一旦沉迷低俗淺薄的娛樂情境中,極易淡化理想信念,意志消沉且價值觀扭曲。第三,網絡意識價值觀從眾化。網絡信息傳播快速裂變的特征,看似分散的個體性觀點常因興趣、價值理念、共同話題而聚攏成輿論群體。當輿論導向權力掌握在惡意擠壓主流意識形態的人手中時,理性的觀點將被壓迫,極易轉化為線下的群體性事件,破壞社會穩定秩序。
大國網絡安全的博弈,是技術、理念的博弈,更是話語權的博弈。長期以來,中國網絡安全治理總以管控為主,缺乏對網絡輿情的前瞻性研判,工作重點往往放在突發事件發生后所產生影響的大小控制上,而對輿情的系統分析、危機應對以及事后公眾的情緒安撫投入不足。這種單純維穩的政策映射的是國家對網絡信息核心技術掌控的現實阻礙。由于中國互聯網技術引進、應用起步時間較晚,核心科學技術的產發、掌握需要時間,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非一朝一夕。彌補和追趕的間隙是西方意識形態有針對性滲透的特殊時期,且面臨著技術壟斷國家對我國信息技術崛起的打壓。另一方面,科技的革新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目前國家對人才的培養逐漸成效,而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還有待加強,特別是在互聯網領域,相關人才的儲備嚴重不足,相關人才培養的效率不高,很難單方面的要求核心技術的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意識形態的治理是總體布局下的系統治理,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樹立主體思維,重視制度建設,唱好意識形態主旋律,加快技術創新,攻克網絡技術現實性難題。
網絡意識形態的治理關鍵是要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第一,發揮黨和政府對主流思想引導、灌輸作用。指導思想是方向標,梳理并引導網絡留存的非主流思想向主流思想靠攏,以肅清思想根源。與此同時,提高官方網絡語言表達水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語言藝術為基礎,約束具有網絡影響力用戶主體發言時的正確價值導向。第二,重視社會組織上接政府,下聯群眾的關鍵作用。網絡時代下的社會組織除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媒體、企業、商會等,還包括無實體與官方證實的觀念性社會組織。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協同治理網絡社會,給予社會組織大力的引導與支持,形成一股上承接黨和政府,下團結百姓、群眾的中堅力量。第三,提升網絡用戶素養與鑒別能力。尊重網民主體性地位,增加網絡民眾道德感、主人翁意識,積極樹立網民反客為主的自信心,勇敢行使監督權,消滅不良之聲,自覺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網絡安全治理目前面臨的風險和威脅,亟需規范化系統化的制度體系和監管體系。首先,全力構建網絡信息監管體系。網絡輿情是大眾對社會現象的關注與情感表達的總和,建立嚴格的信息審核程序與監管制度,嚴格把控輿論風向,要求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守門人”職責。其次,加快互聯網立法執法。新媒體時代是流量為王時代,網絡準入條件低,網民質量難以統一,使得一些人為博取眼球在網絡空間無端散謠、大放厥詞,網絡非主流意識形態恣意橫行。這就要求完備的互聯網法律體系盡快問世,將網絡監管與懲處有機結合,在予以跟風從眾者側面警示的同時對污染網絡空間之人施以實質性的法律約束。最后,重視預警機制的風險把控作用,提升網絡安全應急處理能力。重視各互聯網平臺的核心價值觀建設,密切關注社會事件在網絡的擴散趨勢、價值取向與傳播目的,歸類敏感詞匯,刪除惡意趨向明顯、內容虛假以及具有敵對破壞性的信息。同時,做好網絡突發輿情的應急準備,有關部門提前做好應急預案,定期內部培訓演練,提升官方發布文案撰寫能力,切實提高網絡安全處理能力。
新聞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宣傳的重要抓手,網絡信息傳播則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言之,黨和政府領導下的官方媒體是主流意識形態的關鍵宣傳陣地,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決捍衛黨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網絡思潮“百花齊放”,將“團結-引導-抵制”作為厘清網絡空間敵我矛盾的工作原則。對于喜聞樂見的、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傳播話語要大力弘揚,評選出先進網絡宣傳大使,樹立輿論標桿。對于低沉卻良性的輿論內容,其背后的傳播主體思想搖擺不定,內心既有不滿情緒需要傾吐,同時又極度依賴穩定的社會環境,因此,對待這部分力量要客觀理性,恰如其分地引導。但對于大肆宣揚錯誤觀點,以任何隱秘手段傳播西方自由主義、普世價值、享樂主義等的敵對勢力,要表明立場,劃清界限,堅決抵制以任何形式表現的“唱衰主旋律”的負面思潮,決不可聽之任之,任由蔓延,唱響積極正面的中國聲音。
網絡信息安全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技術革新問題,互聯網核心技術是占據網絡安全治理制高點的“命門”。首先,加強核心技術創新,努力搶占國際技術話語權。一方面,要加大研發投入,重視網絡信息領域軟件、硬件革新與關鍵技術的突破,找到技術創新的核心點、支撐點,強調重點發展,協同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堅定自主創新的決心與扎實穩進的恒心,全力補短板、彌不足,組織專業團隊、人員專注網絡技術革新的系統性研究,部署前瞻性計劃,搶占技術高地。其次,技術的比拼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比拼。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育,革新應試教育理念,發現、引導、培養學生個性化特征,樹立學生探索思維與創新思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重視實踐課程的研究、開展。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的智能技術學習能力與運用能力,依托先進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出精準推送至青少年的侵略性意識形態,掌握網絡空間意識形態的風險點,結合學生關注的社會問題與思想動態,針對性地給予思想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是非甄別力。最后,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政策。中國是全世界最安全、民生關懷最真切的國家,可以為境外成熟的互聯網技術專家、人才的科研創新提供安穩、舒適的工作條件。新時代,網絡意識形態挑戰點相互交織,隱形發展,多主體、多視角、多方法齊頭并進,才是持續取得質的突破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