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蘭蘭
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實則是保護服裝原創設計的定價權
服裝產業作為創意設計“高地”,保護知識產權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從近年的市場情況來看,假冒、“山寨”等侵權現象屢禁不絕,已成為嚴重影響服裝企業發展的“攔路虎”,不僅蠶食著企業的市場份額,還逐漸弱化其品牌效應,甚至是引發品牌的信任危機。
對此,資深知識產權專家安盾網創始人、董事長艾勇認為,服裝企業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保護自身的知識產權。“因為企業每銷售一款服裝,其價值并不僅僅是面料等成本,還涵蓋品牌商標、款式設計、技術創新等多重要素。”
在艾勇看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核心,實則是保護服裝原創設計的定價權,也就是企業的利潤來源。這意味著,服裝企業要把知識產權當作自身的核心資產去認真運營。“其實,堅持原創對于企業來說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若企業每推出一個新款,很快就在市場上出現同款抄襲現象,這無疑將嚴重影響其市場銷售,縮短產品運營周期,更會因此打擊企業的創新積極性。”艾勇直言中國并不是缺乏原創,而是缺乏真正保護原創的土壤。“只有土壤好了,才能更好地激發企業原創設計的蓬勃生命力。”

>>只有真正的保護知識產權,創新才會被激勵
分析目前國內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艾勇認為各行業普遍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是,侵權造假者的違法成本太低。比如,一些企業在費時費力地收集證據后,打官司獲賠的金額還不足以支付其創新的成本,再加之市場銷售受影響,可謂是“雪上加霜”。兩相權衡之下,有的企業就會慢慢地對侵權現象忍氣吞聲。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明確知識產權司法判賠的定價。如果司法判賠的標準模糊,就會導致法官難以對知識產權價值做出準確的判斷。一旦判賠金額過低,只會助長侵權行為更加泛濫,令市場經營秩序陷入混亂,更不利于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艾勇表示,隨著《自律公約》的出臺,服裝行業和企業亦要共同呼吁司法判賠金額的提高,同時安盾網也正與南方科技大學金融系共同研究建設“知識產權司法定價與促進創新的經濟關系模型”,旨在探索建立可量化裁判的經濟模型,打通司法定價的堵點,幫助企業真正實現知識產權價值,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在他看來,隨著《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的頒布,企業將迎來知識產權保護的最好時代,在“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機制下,企業可以利用知識產權進一步構建品牌“護城河”,形成核心競爭壁壘。
據了解,安盾網在全國擁有600多支知識產權專業法務團隊、100多支調查團隊,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滴滴式”打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化手段精準溯源、定點打擊,讓侵權造假者“無所遁形”。目前,安盾網已累計處理15萬宗相關案件,先后服務過贏家時尚、瑪絲菲爾、利郎等服裝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