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王惠君,曾麗蓉,鐘 凱,邵琳琳,闞湘苓,張國駿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高等中醫藥院校組織專家編寫《傷寒論》規劃教材始于196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中醫學院試用教材《傷寒論講義》,由成都中醫學院主導編寫,5所院校代表審訂,被稱為第一版傷寒論課程規劃教材。我校傷寒論教研室專家于1998年在《中醫教育》雜志發表《試論〈傷寒論〉教材的歷史沿革》(以下簡稱《試論》)[1],對1996年以前出版的6個版本《傷寒論》規劃教材進行了全面的概述與介紹,并提出客觀、中肯的評價。進入新世紀后,在新時代高等中醫藥教育理念與教學目標指導下,我們續寫近20年教材的歷史沿革,以此致敬前輩。受能力與篇幅所限,主要對各高等院校最廣泛使用,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適用于七、八、九年制本科生的教材進行探究。

表1 《傷寒論》規劃教材編寫情況比較
2001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提出“政府指導、學會主辦、院校聯辦、出版社協辦”的教材建設機制,成立負責教材建設工作的專門機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材辦公室,并在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組織下組建了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2003年《傷寒論》規劃教材,即第七版教材出版。
《試論》一文指出,就實現傷寒論課程教學目標而言,第四版教材與第五版教材比規劃教材(1996年出版的第六版教材)更實用。基于上一版教材的不足,編寫者大膽引入學科的概念,指出“本學科既有基礎學科的特點,又有臨床學科的屬性,既是學習和研究臨床學科的重要基礎,又是連接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橋梁”。2003年出版的第七版規劃教材,將前幾版常用的《傷寒論講義》《傷寒論選讀》名稱改為《傷寒學》。很快,有學者對這一變更提出質疑,認為在中醫學中傷寒學與傷寒論學是兩個不同的范疇,該教材顯然是以《傷寒論》的內容作為研究主體,叫《傷寒論學》比《傷寒學》更恰當[2-3]。
雖然第七版教材在名稱上存在爭議,但其所做的改變是積極的,且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七版規劃教材《傷寒學》屬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共70.0萬字,由廣州中醫藥大學熊曼琪教授擔任主編,17所院校專家參編,編寫專家遠多于之前的6版教材。此外,其突出學科特征,首次提出傷寒學的學科內涵與外延;重點條文增加現代研究與疑難點擊,并在章節前增加學習要求與復習思考;突出國際視野與交流,增加標題的英文翻譯。
2007年出版的第八版教材是上一版的修訂版,名稱仍為《傷寒學》,編寫人員未進行較大調整,只增加了一所院校教師,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主要有以下幾點變化:進一步完善體例框架,內容更緊湊,重點更突出;縮編“瘦身”,刪去英文標題、學習要求、復習思考、疑難點擊、現代研究、附錄3(背誦條文序號);濃縮附篇,字數縮減為54.8萬字;精煉醫案選釋,壓縮篇幅,給教學留下空間;糾正錯誤,整體質量得以提高。
作為提高中醫藥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保障,教材在注重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注重傳授獲取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方法。第九版教材在繼承與發揚、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體現中醫藥教材特色;教材的科學性、繼承性、先進性、啟發性及教學適應性較前8版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緊密結合學科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更新內容、豐富形式、不斷完善,將學科、行業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寫入教材。
第九版教材出版于2012年,是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由北京中醫藥大學王慶國教授擔任主編,28所院校專家參編。根據教材編寫原則,該版教材條文詮釋的行文順序為:原文、詞解、提要、解析、方義、辨治要點、研究進展、醫案選錄。解析、方義適當闡述學術見解,指出該教材供五年制及七年制本科生所用,不是供研究者參考的學術專著,由于名稱與使用對象不符,且書名與教材內容也不符,故將教材名稱定為《傷寒論選讀》。此外,從降低成本、給教師留下充足的教學空間角度考慮,將字數縮減至37.4萬字。
第十版教材《傷寒論選讀》于2016年出版,是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三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該教材前言指出,為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滿足新形勢下我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中醫藥人才培養的需要,加強設計,強化中醫經典地位,針對中醫藥人才成長規律,正本清源,突出中醫思維,體現中醫藥學科的人文特色和“讀經典,做臨床”的實踐特點。
第十版教材仍由王慶國教授擔任主編,共43.8萬字,字數較上一版有所增加,主要是在各論的一些重點條文下增加了明經指要,即通過對條文的深入剖析,或條文間對比,或參考歷代注家觀點以利于學生掌握。另外,對總論章節也做了一些創新,如增加漢代醫學傳承與《傷寒雜病論》的奠基,《傷寒論》的臨證思維、經方及其臨床應用,學習傷寒論課程的方法等。
此外,該版教材還增加了數字教材,設置注家精選、研究進展、病案、湯證簡表、方證鑒別、測試題、PPT、視頻、微視頻9個版塊,以彌補紙質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內容過于簡潔的不足,建立了紙質教材與數字教材相融合(“紙數”融合)的教材建設模式。
2021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一輪規劃教材建設的開始。教材編寫過程中突出5個重要特點,即堅持立德樹人,融入課程思政;優化知識結構,強化思維培養;突出“三基、五性”,注重內容嚴謹準確;強化精品意識,建設行業示范教材;加強數字教材建設,豐富教材內容。融入思政內容成為該版規劃教材建設的突出特征。
第十一版教材《傷寒論選讀》于2021年6月出版,延續了前幾版教材的特點,為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該版教材為第十版教材的修訂版,仍由王慶國教授擔任主編,南京中醫藥大學周春祥教授為第二主編,共46.6萬字,總論新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彰顯了《傷寒論》永恒的價值內容,突出思政進課堂、進教材的特征。
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七年制規劃教材《傷寒論》于2004年出版,該教材是高等中醫藥院校設置七年制學制以來的第一版規劃教材,也是首次用《傷寒論》作為教材名稱的規劃教材(該教材后未修訂再版)。該教材根據七年制教學和學生特點,在吸取歷版五年制教材編寫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改革、更新觀念,其指導思想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既名為教材,就應體現教育人才;突出“問題教育”的教育方法,即重視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體現中醫學七年制教學的針對性,基于五年制本科知識傳授內容,兼顧七年制本碩連讀教育特色。
為充分體現七年制教學與教材特色,充分利用傷寒論疑難、爭論問題較多的特點,設置析疑模塊,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將新的學術觀點引進教材,有利于解決新觀點與教材內容規范化、公認性之間的矛盾;給教師和學生留出教與學的空間。此外,為突出問題教育,教材還設置思考題模塊,避免“泛、大、空”的提問,體現“思考”的意味。總之,該版教材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姜建國教授主導下,凝練10所中醫藥院校專家的心血,用近60萬字對長學制傷寒論課程規劃教材進行探索與創新。
為促進醫藥院校教材整體發展,提高教材質量,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于2000年成立,秘書處設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年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陸續出版。該套教材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原則,以滿足21世紀具有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素質、職業素質的綜合型中醫藥人才培養需要,突出“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適用性)和“三特定”(特定對象、特定需求、特定限制)為目的。
湖北中醫藥大學梅國強教授擔任新世紀第一版規劃教材《傷寒論講義》的主編,該教材共63.0萬字,前言附第四、五版規劃教材主編李培生教授的序言,選用《傷寒論》原文374條,按原文、詞解、提要、闡釋、治法、方藥、方義、選注、臨床應用、病案舉例的順序排列,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2012年,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新世紀第二版《傷寒論講義》出版,廣州中醫藥大學李賽美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李宇航教授擔任主編,共44.5萬字,15所院校專家參編,在堅持“三基、五性、三特定”原則的基礎上,使知識點、創新點、執業點有機結合、相互滲透,貫穿教材編寫始終。
該版教材強調繼承與創新、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中醫與西醫的關系,既保持中醫傳統特色,又汲取歷代研究成果,切合時代發展,對上一版的原文詮釋方式進行調整,在解析、方藥版塊適當闡述學術見解;辨治要點版塊則對方證的病機、主癥、治法和方藥高度概括,精選《長沙方歌括》中的方歌附于方藥之后;知識拓展版塊綜述經方的臨床應用范圍及現代研究成果;醫案選錄版塊融貫古今、匯名醫驗案,與辨治要點呼應。
第三版《傷寒論講義》是上一版教材的修訂版,編寫團隊無調整,仍由李賽美、李宇航教授擔任主編,該版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教材,共43.8萬字,體現“教材是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中醫藥人才的重要工具,是中醫藥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傳統中醫藥文化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總體要求,以及教材既要反映原汁原味的中醫藥知識、培養學生中醫思維,又要使學生中西醫融會貫通;既要傳承經典,又要創新發揮的繼承創新特征,還要符合重傳承、厚基礎、強人文、寬應用的特點。該版教材著力發展數字教材,突出與時代融合、與現代科技融合的特點,教材結構、內容與上一版比較無明顯變化。
第四版《傷寒論講義》是上一版的修訂版,編寫團隊擴充至25所院校的一線教師,主編未調整,共47.2萬字。該版教材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四五”規劃教材,有機融入中醫藥文化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緊密結合的教材建設格局。該版教材不僅在緒論中增加了《傷寒論》與抗擊新冠肺炎中醫方案、傷寒學術流派的傳承與發展內容,還在部分章節融入思政元素。如第二章“陽明病”第二節“陽明病本證”,蜜煎方融入思政元素———不斷探索,勇于創新,介紹張仲景用中藥灌腸,學習其探索與創新精神,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載道、以德育人、以德為先”的立德樹人目標。
在“紙數”融合方面,該版教材也進行了嘗試。依托人民衛生出版社數字增值服務技術,將臨床醫案、教學視頻、課程PPT、名醫介紹、微課慕課等內容以二維碼的形式附列于教材相應位置,學生用手機掃描后就可以隨時隨地學習。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教學經驗與科研成果的結晶[4]。中醫教育早在1928年就開始了教材探索。我國中醫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中醫學校教材編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雖因學術見解不同、意見不統一,未能就課程、教材、學制等問題達成共識,但蔣文芳提出的“整理固有醫學之精華,列為明顯之系統,運用合乎現代的理論,制為完善”學說,成為之后中醫學課程教材建設的指導原則[5]。
基于文獻整理研究的教材建設,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框架建構[6]。60年傷寒論課程規劃教材建設史也是傷寒論理論建構史。從第二版、第六版教材開始,依原文順序的體例在近20年中已不再使用,但以原文解析為核心的方式一直得以貫徹。
近年關于中醫藥高等教育的研究中,中醫藥高等教育創新發展不充分的原因往往被歸為未充分理解學習中醫藥經典的守正價值、對中醫經典教育定位不準以及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把學習中醫經典僅當作中醫理論與體系架構中的一般知識加以傳授,忽視了經典是基石、經典是靈魂、經典是本源等中醫藥學基本特征[7]。高等中醫藥教育需要反思并重視現代教育體系與中醫藥學經典不對接的問題,為未來中醫經典教材,傷寒論課程規劃教材編寫指明方向。
我校傷寒論教研室教師參與了近20年來全部規劃教材的編寫,并參與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傷寒論研讀》、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傷寒論理論與實踐》研究生教材的編寫工作,主編了創新教材《傷寒論思維與辨析》《外感病誤治分析》,為傷寒論課程教材建設做出努力,以適應新時期教學變化,滿足教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