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丹,谷曉月,張 紅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北京 100142)
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一種與癌癥或癌癥治療相關的疲乏癥狀,對患者軀體、行為、情感和認知影響較大,給其工作、生活造成破壞性影響[1-2]。研究表明,腫瘤患者CRF發生率達70%~100%[3],化療引起的CRF發生率高達65%~100%[4],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因此采取針對性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至關重要。結直腸癌是消化系統最高發的惡性腫瘤,據統計,該病全球發病率排名第四、死亡率高居第二[5]。目前,化療是結直腸癌術后主要治療方式[6]。近年來,國內外對CRF引起重視,相關文獻較多,然而,CRF的發病機制相對復雜,至今尚未明確。國內研究大多集中于乳腺癌、肺癌等[7],國外針對CRF的非藥物治療文獻較多,但針對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的研究卻較少。當前,臨床尚不能給出系統的干預方案,每個患者的依從性也不同,總體來說效果較差[8]。患者不重視CRF造成的危害,只有極少數患者會主動向醫護人員求助[9]。針對這一現狀,本文針對患有結直腸癌且需要化療的患者展開癌因性疲乏研究,剖析導致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原因,進而提出相應措施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我院日間病房收治的128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納入標準:(1)病理檢查確診為結直腸癌,正在接受化療且周期不少于一個療程;(2)年齡≥18歲;(3)溝通能力正常,且無其他嚴重并發癥;(4)調查經患者本人同意。排除標準:(1)認知與精神障礙者;(2)多個原發惡性腫瘤或既往有惡性腫瘤史;(3)遠處轉移;(4)輔助放療;(5)伴有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
1.2.1 測量指標(1)一般資料:自制一般資料問卷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家庭人均月收入、臨床客觀指標等。
(2)疲乏程度:采用Piper疲乏修正量表(Piper Fatigue Scale,PFS)[10]評估患者疲乏程度。Piper于1998年設計了這種可以評價疲乏程度的量表。該量表共4個維度:①行為維度,包含6個問題;②情感維度,包含5個問題;③軀體維度,包含5個問題;④認知維度,包含6個問題。問卷共22個問題,采用十分制評分法。0~3分、>3~6分、>6~10分分別表示無或輕度疲乏、中度疲乏、重度疲乏。量表各維度Cronbach’α系數為0.89~0.93,總量表Cronbach’α系數為 0.98[11]。
1.2.2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方法,對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在我院日間病房化療的128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由研究者發放問卷,講解調查目的、內容和填寫方法,使用統一指導語,調查對象知情同意。由患者本人填寫問卷,不便填寫者則由研究者協助填寫。發放問卷時均不附疲乏程度評估標準,疲乏程度由護士評價,問卷填寫完畢當場回收。累計發放問卷13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為98.46%。
1.2.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軟件錄入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計數資料(定性資料)采用構成比和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學描述;計量資料則采用均值±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多因素分析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法,以α=0.05為檢驗水準。
本研究共納入患者128例,男性81例(占63.28%),女性47例(占 36.72%);年齡 22~79歲,平均(55.40±10.97)歲,患者一般資料及疲乏情況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及疲乏情況(n=128)[n(%)]
128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中,22例(17.19%)未出現過疲乏,106例(82.81%)有不同程度的疲乏,其中輕度35例(33.02%)、中度55例(51.89%)、重度16例(15.09%)。患者PFS總得分及各維度得分見表2。

表2 患者PFS總均分及各維度得分
128例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癌因性疲乏調查結果在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血紅蛋白值以及白細胞計數4個方面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以上述有顯著性差異的4個因素為自變量,是否出現疲乏為因變量,納入二元Logistic回歸展開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P<0.05。說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CRF與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血紅蛋白值、白細胞計數4個因素有較大關聯(見表3)。

表3 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次調查顯示,42.97%的患者存在中度疲乏,與國內學者紀超凡等[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這可能是由于結直腸癌與其他癌癥相比,需做永久性腸造口的比例更高(50%~60%),腸道腫瘤依賴高消耗類型的治療方式,患者在化療過程中自身形象、生活方式等的改變以及造口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并發癥,均給患者生理、心理等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加劇患者疲乏感[13]。本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中,僅家庭人均月收入、居住地與癌因性疲乏有關。家庭人均收入方面,≤5 000元的患者疲乏率最高,疲乏率最低的是>10 000元的患者,說明疲乏率與家庭人均月收入呈負相關關系。陳曉彥[8]研究指出,家庭收入會影響癌因性疲乏程度,收入越低,患者疲乏程度越嚴重。在居住地方面,農村患者疲乏率比城鎮患者高,這也反映出經濟水平會影響患者對后續治療的信心,較低的費用承擔能力會使癌因性疲乏表現得更為顯著。患者主訴每個化療療程內均會出現疲乏癥狀,持續時間為2~20天。研究顯示,PFS 4個維度均分處于中等水平,疲乏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軀體維度、情感維度、行為維度、認知維度,該結論與吳曉琴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
3.2.1 家庭人均月收入 由表3可見,家庭人均月收入與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疲乏程度呈負相關關系,這與國內衛建寧等[14]的研究結果一致。從4個維度分析不同收入水平患者的疲乏程度,結果顯示,不同收入水平患者情感維度疲乏程度具有較大差異,收入從低到高的患者情感維度均分依次為:4.36分、3.53分、3.05分,其他3個維度均分也有差異,但相對較小。低收入患者疾病治療費用壓力較大,從而加重患者精神壓力,進而導致更嚴重的情感疲乏。因此,建議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對低收入患者的精神狀態給予更多關注,及時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
3.2.2 居住地 居住地與患者疲乏程度顯著相關(P<0.05),農村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高于城鎮患者。從4個維度分析不同居住地患者的疲乏程度,計算農村與城鎮患者4個維度均分之差,評價居住地對疲乏程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該值從大到小依次為:行為維度0.90分、情感維度0.60分、認知維度0.53分、軀體維度0.36分,與李建影等[15]的研究結論較一致,即農村患者更容易出現疲乏。因此,建議為患者提供更多心理指導服務,通過認知行為療法逐步消除其負面情緒和行為,并使其掌握心理調適的方法。
3.2.3 血紅蛋白值 血紅蛋白值下降與癌因性疲乏關系非常密切。相關研究[14,16]顯示,貧血患者往往伴隨乏力癥狀,隨著貧血程度加重乏力癥狀也逐漸加重。由于結直腸癌患者通常會有大便帶血或完全性血便,加之患者經常化療,導致食欲不佳、營養攝入不足,而疾病本身消耗較多,易引起營養不良進而出現不同程度的貧血。
3.2.4 白細胞計數 白細胞計數下降與癌因性疲乏程度呈正相關關系,這與李艷等[17]的研究結果一致。白細胞維持人體免疫功能,主要起防御作用。白細胞減少,機體抗病能力隨之減弱,容易發生感染,從而出現疲乏癥狀。因此,重視結直腸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狀況,及時、高效、準確地對患者進行規范化診療,告知患者監測血象變化的重要性,及早識別、干預,避免出現嚴重骨髓抑制,以減輕患者治療后出現乏力等癥狀。
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影響結直腸癌化療患者CRF的原因,我科采取相應護理對策,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合并癥及早進行干預治療,以降低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發生率。(1)成立日間病房護理干預小組:由科護士長、骨干護士和責任護士組成,小組成員均經過CRF系統培訓。在患者首次化療時選擇合適的評估工具進行疲乏篩查,化療期間和化療結束后定期進行隨訪評估,針對中重度CRF患者進行更加全面的評估,并實施個體化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骨髓抑制、腹瀉、便秘等)和CRF相關知識及其危害,減輕患者對化療的恐懼心理,提高對CRF的重視程度,引導患者在治療間歇期積極進行自我管理。(3)心理護理:責任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化療藥物不良反應宣教,介紹其與CRF的相關性,同時針對護理期間易出現的問題,予以針對性指導,分享成功案例,減輕患者緊張、焦慮和恐懼等負性情緒,取得患者的配合。(4)運動護理:指導患者根據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健步走、跳舞、騎自行車等),耐力訓練(快走、游泳),抗阻力運動。65歲以下患者每周至少進行150 min中等強度有氧活動,每次至少持續10 min[18]。在首次治療時制訂身體活動計劃。為避免身體活動傷害,運動時充分考慮個人習慣,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存在骨轉移、血小板低、發熱、跌倒等特殊情況的患者運動治療前應咨詢有關科室醫生。(5)休息護理:患者午休時間少于1 h,避免長時間午休或午休時間太晚;睡前減少活動量;避免喝咖啡或濃茶;睡前聽輕柔的音樂,或閱讀娛樂性讀物;晚餐后限制飲水量,培養良好睡眠習慣。(6)骨髓抑制的護理:告知患者化療期間定期檢查血常規,學會識別異常指標,如有異常及時就醫。白細胞減少的患者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門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遵醫囑服用或注射升白細胞藥物。貧血患者會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應注意休息,積極治療貧血,遵醫囑用藥,合理飲食等。
CRF是一種與癌癥相關的疲乏感癥狀,對患者軀體、行為、情感和認知影響較大。相關研究表明,90%的患者認為疲乏不重要或沒有有效方法可以緩解,因而未告知醫護人員[19],醫護人員往往也不重視疲乏及其對身體機能和生存質量帶來的負面影響。本研究顯示,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處于中等水平,且與居住地、家庭人均月收入、血紅蛋白值和白細胞計數密切相關。因此,針對這些因素進行有效篩查、評估和干預,采取個體化、精細化、規范化、綜合性的干預措施,輔以心理疏導,從而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進而提升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度。
本研究僅對結直腸癌化療患者的一般資料,疾病特征(臨床分期、治療方案等)和客觀指標做了分析,未對患者精神癥狀、常見心理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影響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續將擴大樣本量并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對癌因性疲乏各維度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多維度的縱向研究,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