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在經歷了高歌猛進的全球化后,當代人似乎很容易忘記當年世界曾經也如此緊密地聯(lián)結在一起,雖然那一次更多是西方憑借暴力、征服和殖民強加于全世界,而這一次的全球化更多憑借無遠弗屆的資本。
當然,其實上一次全球化從未從人們的記憶中徹底淡出,一旦全球化退潮,比如當下,殖民史便提供了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進行抱怨和譴責的源泉,而指稱對方的新殖民主義圖謀也從來都是一個方便的貼標簽方式。
這一輪全球化的啟動和對它的抗拒,以及其間的成敗得失,無不回響著殖民史的余音。因此確實可以斷言,不理解殖民史,就無法理解當下的全球化命運。德國歷史學者沃爾夫岡·賴因哈德的《征服世界:一部歐洲擴張的全球史(1415-2015)》,將兩次全球史串接起來,有著充分的現實意義。
在人們心目中,殖民主義似乎更多是上一輪全球史的發(fā)端和前期史,而本書把殖民史作為上一輪全球史的主線和主要組成部分來呈現,并且把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地域的西方擴張和殖民進程統(tǒng)合進來,因而多少給有點碎片化的殖民史賦予了全新而完整的全球視角,令人耳目一新。再考慮到漫長的去殖民化進程及其影響至今的深遠遺緒,則一部以殖民為關鍵詞的畫面清晰的歷史,確實可以成為理解全球化進程乃至全球史“形成”的樞紐。
在政治正確成為學界主流的當下,公然以“歐洲擴張和征服世界”為主題來書寫歷史,無疑散發(fā)著令人側目的歐洲中心論氣息。不過平心而論,雖然以今日標準視之,文明無高下之分,西方也并不享有對發(fā)展和現代化的獨占權,其播撒文明和進步的熱情中也有著不少傲慢與偏執(zhí),但某種意義上講,世界其余地區(qū)的人被西方強行拉進了全球史,從而演繹出一場不期而遇的全球化,從此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互動,人類歷史也成為一部充滿愛恨情仇的歷史,而非此前那種通過區(qū)域間時斷時續(xù)的貿易來往和充滿蒙昧色彩的想象,彼此松散勾連的非線性時空。
當然這樣一個結果并非是歐洲和后來作為新歐洲崛起的美國所清晰籌劃的,在這場“征服世界”的漫長接力中,模糊的戰(zhàn)略和即興的發(fā)揮是主要特色,其間歷史的隨意性和隨機性讓人慨嘆。
對于非西方世界而言,這種被強行拽入一個陌生的時空和歷史進程的感覺肯定不美妙,被迫“睜眼看世界”,克服歷史的時差,主動或被動加入全球市場,完成民族國家構建,諸多功課一并襲來令人幾無喘息之機。有勢力者成勢,強權即公理,落后就要挨打,凡此種種充滿屈辱感的認知,必然會構成殖民史回憶的主流底色。
在這個連續(xù)的互動中,有一段漫長的時間,西方的優(yōu)勢不斷提高,甚至對其余世界流露出勉為其難的“白人的負擔”的嘴臉,然而在其風頭正健的殖民統(tǒng)治的最高點,以兩次世界大戰(zhàn)為突出標志的歐洲的內訌和亞洲殖民新貴日本的夾擊,令白人殖民帝國的神話轟然坍塌,由此開啟了勢不可擋的去殖民化進程。
歷史的一頁就此翻過,殖民史從此成為人們的記憶資源和現實武器。白人統(tǒng)治的資產負債表成為一個聚訟紛紜的話題,殖民史復雜的遺產則成為雙方共有的資產。無論非西方世界情不情愿,它們進入了西方科學技術開啟的現代化的世界和全球歷史進程。
以前被殖民者之間的互聯(lián)互通可能更多體現了被強加的全球化經驗,比如作為奴隸和苦力乃至脅從,加入殖民者攻城略地開發(fā)世界的行列,而后來在去殖民化和爭取獨立的過程中互為奧援的經歷,則為他們提供了另類的全球化體驗。這種被殖民者的全球統(tǒng)一戰(zhàn)線,以“亞非拉”等概念集,在“冷戰(zhàn)”那個看似封閉的和反全球化的年代,催生了不少欠發(fā)達地區(qū)民眾對外部世界的最早認知。
如今宗教激進主義在全球范圍的勃興被視為對全球化的反動,其實其前身在殖民主義時期已經成型,比如伊斯蘭教的全球化就有著殖民主義時期的根源:交通的改善令信徒們的朝圣更加便易被拉近的世界和壓縮的時空也令伊斯蘭信仰的轉播更為便利。
表面上看,西方人白忙活了一場,他們來了,他們占領,他們又撤了。然而客觀上后殖民的世界依然主要是西方標準統(tǒng)馭的世界,不管完美或正義與否,那些曾經有過全球治理經驗的國族,在推進第二輪以經濟競合為主旋律的全球化時,無論在視野,還是在網絡資源方面,都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
無論持何態(tài)度,人們總是會從殖民史出發(fā)詮釋新一輪全球化的動力機制和演化趨勢,因為這段歷史為人們提供了理解和表述全球化歷史和現實的觀念框架。比如這一波全球化的啟動與反殖反帝勢力另起爐灶的頓挫不無關系,而出于對殖民史遺產和想象的遺產的恐懼,另起爐灶走新路在當時幾乎必然成為后殖民國家清一色的選擇:西方的原罪,富國的偽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歐洲如何使非洲欠發(fā)達”,對后殖民主義依附的恐懼等等,都成為改變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強大動力。
但對這種恐懼的過度動員,對維系一些后殖民國家的獨裁統(tǒng)治也發(fā)揮了巨大作用,進而延宕了發(fā)展,甚至使一些后殖民國家淪為失敗國家。
面對如火如荼的新一輪全球化,殖民傷痛史一度退到了歷史的幕后。然而作為一種記憶資源,它屢屢被證明可以隨時被提取更新。
或許在新興經濟體真正普遍實現另類現代性之前,這注定是一部難以超越的歷史。歷史的傷痕、被殖民者的深層心結和前殖民者的隱性傲慢都很難被真正放下。
歷史從來不可能被某一方單方面把握,它一直被根據當下的需求重新塑造,而未來更是無從被完美規(guī)劃,一直處于動態(tài)的形塑之中,而在未知的未來,歷史又注定會迎來新的“面貌”,這也是人類歷史的魅力所在。或許人們應該能做到的是,不因市場經濟的效率而倒推殖民史的合理性,更不能因為戰(zhàn)后獨立國家的挫敗而美化曾經的侵略和征服。換言之,不必因殖民史否定全球化,也不必因擁抱全球化而淡化殖民史。

《起初·紀年》
作者:王朔
出版社:新經典|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定價:108元
本書是四卷本長篇小說《起初》中的一卷,取材自漢武帝故事。以我們熟知的歷史為出發(fā)點,將自己的情感與思想安放其中,憑借豐富的想象力,講述了從漢武帝親政到去世為止五十多年的人生,以及生活在他的時代的眾多立體飽滿的人物。這是一部用“嘴”而不是用手寫的巨作。

《貪婪已死:個人主義之后的政治》
作者:[英]保羅·科利爾 約翰·凱
譯者:魏華
出版社:理想國|上海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定價:72元
兩位經濟學家從社群主義的角度,圍繞極端不確定性和社會凝聚力這兩個相互交織的主題,回顧了西方戰(zhàn)后的政治、經濟和商業(yè)發(fā)展脈絡,探問今日世界紛擾動蕩的源頭與出路。他們提出,我們需要明確國家、市場與社群的角色和關系,重拾人類的社會屬性,恢復社群功能,方能共渡難關。

《腓力二世傳》
作者:[英]杰弗里·帕克
譯者: 陸大鵬 等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時間:2022年8月
定價:128元
本書是西班牙歷史上最著名的國王腓力二世的傳記。這部讓人信服的傳記始于他還在母親腹中之時(1526年),終于他的靈魂被人目睹升入天堂(1603年)。這兩件事都出人意料地被當時的人記錄下來。作者基于40年對腓力二世的研究,以及最近一次非凡的檔案發(fā)掘寫成此書。

《人生小紀:與李澤厚的虛擬對話》
作者:馬群林 編撰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定價:108元
本書以親切自然的對話體,講述了李澤厚一生之經歷、論著、思想、治學、交往等,試圖探尋其獨特的學思之路,讀者從中亦能生動具體地感受其人格魅力與鮮明個性。本書內容主要源自李澤厚的各類論著、文章、書信等,經作者重組、拼接、整理,并由李澤厚多次修改、增刪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