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鵬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
伴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不同國家、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與互動日益密切,多元文化在交流中展現其個性與共性,在此背景下催生出作為展現多元文化交流與傳播的設計藝術形式——跨文化設計。它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表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而且對于文化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融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跨文化設計在把握跨文化、跨地域、甚至跨學科間的融合與創新的過程中,應注重且保持“求同存異,和諧共生”的客觀創作理念。
跨文化的視角為平面設計的發展開拓了更廣闊的視野,在立足于本民族間傳統文化的交流與發展的基礎上,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充分吸收與借鑒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在兼顧對不同文化的尊重的同時,也為構建本國內和諧繁榮,充盈多彩的現代社會,提供有力的發展手段。由于多種原因國內平面設計的發展在改革開放后才得以施展。但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藝術設計院校與藝術專業的設立,以及眾多國內外設計學者的努力,為國內平面設計的發展注入強大了的動力。
此外因具有地緣優勢,商業氛圍濃厚,且東西文化交融,新舊觀念并存等多種因素促成了多樣化發展的香港,也為當時的平面設計發展之路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香港自古以來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根源,同時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西方統治,為其注入了特殊的文化基因,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產生了多樣的流行文化①。雖然香港平面設計較國外發展起步為晚,但對于當時國內還未引進“平面設計”理念來說,香港平面設計的發展已經是作為先驅在探索,并且發展突飛猛進,涌現了眾多有影響力的設計人才與設計理論家。諸如,石漢瑞、靳埭強、陳幼堅、王無邪、鐘培正等人。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對世界各地的文化時尚都有足夠的包容度,政府有意借助設計作為推廣手段,促進當地貿易旅游發展。特殊的社會背景以及重視對設計的發展,促成了香港獨有的設計風格,使設計作品既有東方韻味又兼具國際時尚,也正因此成為了跨文化設計發展的濫觴之地。由于政府的重視,設計在教育方面也得到了發展,使得香港的設計教育非常專業化、多元化,并且前沿務實。種種優勢正是吸引后來對跨文化設計頗感興趣的石漢瑞設計大師來香港發展的原因之一。
他是首位香港國際平面設計師聯盟的會員,也被大家贊譽為“香港平面設計師之父”,他就是致力于跨文化設計研究的石漢瑞。1934年他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的一戶猶太家庭,因二戰爆發,五歲隨父母遷居紐約,而后在曼哈頓亨特學院學習版畫藝術,后因其導師推薦,轉而前往耶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學習,師從保羅·蘭德,并且當時耶魯的老師還有從包豪斯畢業赫伯特·拜耶,雖未親自授課,石漢瑞也間接地受到拜耶設計的影響。此外也曾擔任馬歇爾·杜尚的助手,在一定的藝術基礎之上加之對設計的深研,他開始思考藝術與設計的關聯性與差異性,并完成了自己的碩士論文《現代繪畫對美國近期雜志廣告的影響》,在文中闡述分析了藝術之于設計的靈感啟示。
畢業后返回歐洲,并選擇在巴黎索邦大學繼續深造,在平面設計大師雷蒙德·薩維尼亞克那學習過一段時間,在此期間,石漢瑞廣泛接觸各類設計大師、分析設計作品的差異性以,參與各類設計活動,了解了諸多的設計風格,這也正是其作品設計風格的跨文化性所體現的原因之一。相較而言在紐約的設計深造教育奠定了石漢瑞的設計高度,而在巴黎的游歷學習則拓寬了其設計視野的廣度。
1961年,《亞洲周刊》邀請石漢瑞來香港,擔任為期九個月的設計總監,但因工作計劃與其它原因,選擇定居香港。在1964年創立了石漢瑞設計公司,在平面設計中致力于展示其對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的跨文化設計理念,將“和諧共存”作為跨文化設計的最終目標,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②。觀其設計作品,我們不難看出其中所體現的個人經歷、教育背景與美學觀念的聯系性。
各類設計都在推動文化活動的發展,而平面設計擁有它特殊的價值體現,其圖形語言功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平面設計的基本要素包括文字、色彩與圖形等③,圖形語言相較于文字與色彩更具有綜合性與整體性的傳播吸引力,隨著文字的圖形化設計,色彩的純粹化運用,慢慢對于三者的差異性做了消解,增強了三者的相關性。對于圖形語言來說,有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創新點與感染力,加深了人們對于設計作品的感悟。
圖形語言是平面設計中最具表現力的要素,在平面設計中起著重要作用。首先,圖形語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突破民族或文化間的異質障礙,以圖形畫面給予人感染力,讓人們立刻感受到圖形語言背后的文化語境,這也正是圖形語言的設計力量。其次,圖形語言是當下大眾對信息獲取的有效表達形式,在符合大眾審美認同的同時,也使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體味設計作品中的潛在內涵,引發思考獲得啟示。最后,文字作為信息傳遞的圖形符號,通過字符、詞句、段落三者分別對應設計構成中的點、線、面元素,以其特殊的圖形化特征,使觀者突破對地域、文化的視野限制,即使面對外來語言也能通過圖形“品”出其意,而通曉圖形語言的人更能夠“讀”出其理,在最大程度上豐富文字傳遞信息的方式④。
作為香港跨文化設計的首創者,石漢瑞在創作中善于運用發明性的字體設計、特有的實物與文字結合表達、跨文化的圖像語言結合,三種主要的圖形設計語言。秉持著和諧共存的跨文化設計理念,在東西文化激烈碰撞,傳統和現代文化交織并行的地域環境中,達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狀態。石漢瑞作為國外設計師,本身是自身文化的代表,同時也著力適應新的環境,了解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在完成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力進行設計創作。
首先,富有創造性的字體設計在表達基礎的視覺傳達功能上,也同時具備更高的美學價值。如對香港中信泰富集團的標志設計中(如圖1),既要表現出與母公司的區別性,又要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底蘊。石漢瑞利用企業英文名稱的首字母“CITIC”做為標志設計的主體,將字母外形與中國傳統的工藝品燈籠做同構融合,同時也是企業中文名稱的“中”字表現,吉祥、積極向上、國際化、多重寓意的表達不言而喻。

圖1
其次,實物與文字的大膽結合也展示了特殊的圖形語言魅力。結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不同元素間的排列組合進行再創造,削弱形的作用而強調意的存在,為企業形象宣傳打造耐人尋味的品牌文化。如對淘化大同公司花生油包裝設計(如圖2),將“油”字作為包裝形象主視覺,并且將筆畫中的三點水替換為三個花生,如此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既有視覺上的沖擊,又可直觀給予消費者對于產品真實性的認知,打消顧慮。

圖2
最后,運用跨文化的圖像結合,這種獨特的表現方式,風趣幽默的展現出跨文化設計的特性。如石漢瑞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匯豐銀行做的年報封底(如圖3),將自由女神像與關公的臉譜形象進行重構拼貼,自由女神像是美國人民向往自由、追求民主的崇高理念的標志,同時它還是美國與法國人民友誼的象征。關公的京劇臉譜則是中國傳統元素的象征性語言,代表了正直與忠誠。意在體現企業拓展國際性業務以及開放、公平與尊重多元化的價值觀。

圖3
文化的多樣性因設計的加入而更具有活力,但多樣文化或跨文化間的差異性與特殊性也給平面設計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怎樣通過設計突破文化差異的壁壘,達到對本土文化的國際化傳播與發展,是我們在做跨文化設計中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之一。平面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可以作為突破這一壁壘的有效方法,在實施中既要考慮到跨文化設計中的多樣接收群體,又要在創造、發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圖形語言的設計力量,從而在探索與實踐的過程中推動本土與外來文化的交融發展進程,提升平面設計的發展空間。
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迅速的影響到各行各業,而平面設計的發展在全球化浪潮中也日漸多元化,不管是藝術風格還是創作方法上都展現出了跨文化、跨領域以及與技術緊密結合的態勢。文化雜糅中的平面設計發展趨勢集中體現在交融文化下的主題性選擇、設計中的交叉性發展、受眾群體的廣泛性三個方面⑤。
首先,面對文化相互融合、激蕩的現實社會,我們應保持更加開放的姿態,打開設計創作視野,廣泛吸收與借鑒國內外優秀設計理念,在此基礎上也應致力于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發揚傳播。利用設計的語言手法,有針對性的、有主題性的選擇創作,有意識的扶持中華優秀民族文化,而不至于使傳統文化在時代的浪潮中泯滅,事實上理想中的設計藝術語言的時代性并不等于抹殺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其次,在平面設計的發展中交叉性體現的愈來愈明顯,在設計理論上表現為更加綜合的、全面的視角解決復雜的專業問題。在設計實施中體現在以宏觀的、系統的角度考慮設計作品的適用性,而后利用前沿技術的支持,最大程度的發揮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力量。
最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也孕育出多樣的受眾群體,產生多元價值取向,新時期的設計語言應充分考慮到不同群體間的共性與個性,表現出“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懷和創新責任感,從而在推動設計發展的同時也滿足了商業需求。
跨文化設計是在看似對立的兩種傳統文化中,尋求原有的共性與個性的表達,它所創造的是一種全新的設計表達方式,既包含著視覺層面的對比,又體現內在文化的多元。對于本土設計師在做跨文化設計時,應充分深刻的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象征意義,兼具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利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賦予作品新的時代特性。陳幼堅是立足傳統方面做跨文化設計的實踐者,同樣秉持著“和諧共存”的跨文化設計理念,但在設計風格上側重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尋求中外雅俗共賞,既賦予作品時尚品位的優雅又不失傳統文化意蘊。然而中華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有待我們去探索與發掘的空間不可估量,而跨文化的視角對于國內民族的、傳統的文化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在多元文化的對比與競爭中,喚醒并激發大眾對民族文化的熱烈情感,從而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內外。
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視野為平面設計創作打開了廣闊的思路,而平面設計中的圖形語言又是視覺傳達中的重要元素,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探析石漢瑞跨文化設計作品的圖形語言中,掌握了其獨特的跨文化的圖形結合手法,發掘了圖形語言的設計力量。在紛繁雜糅的文化環境中,充分利用圖形語言功能,尊重文化間的差異性,巧于吸收借鑒優秀的外來文化,同時喚醒國內大眾對于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與責任感,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多有效實用的方法。
注釋
①劉存寬.香港回歸與文化認同[J].河北學刊,1998(02):84-88.
②何東.啟蒙者·石漢瑞[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9:16-17.
③安曉燕.造型、字體及圖像——平面設計元素分析[J].美術觀察,2019(08):76.
④豐明高.平面設計中的圖形與視覺傳達[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4(04):115-117.
⑤李曉春.平面設計的發展趨勢探討[J].商業時代,2007(28):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