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則周
(福建日報)
縱談攝影的話題,有必要談及美術,攝影與美術都屬藝術范疇,這兩者可謂一對“藝術姐妹”,有著一定的相同“基因”,在審美、美學意識等方面有著較大的相通之處。這兩者都是藝術的載體,從本能屬性而言,其表征就是為人們展示出美的畫面和空間,并蘊含著特定的內涵,其中給人以形感、質感,乃至人們最為追求的美感加以昭示,給人以視覺上的感染力、沖擊力,并激發人們的想象力。
說到攝影,特別是藝術攝影,在此很有必要談談美術的特性,藝術家認為,美術富具造型性、視覺性及其空間性,能在平面或者三維空間等塑造形體、創作可視性藝術圖象。從事藝術的人理應知道,繪畫與雕塑、浮雕等具有凝固瞬間或定格靜態的特性,在藝術范式上與攝影關系最為接近。顯然,攝影的特性是以紀實性語言而見長,在藝術攝影方面頗受現實主義、寫實風格等影響。美術的素描、寫生等技法是基于寫實,進而融入創意,展示想象的空間。攝影講究的是“形”,有人說攝影的表象就是“攝形”。近兩百年前攝影技術發明后,客觀上在一定的層面促使美術趨向更為偏重主觀的風格,有意與攝影這一具有“天然造型”的功能拉開語言距離。但也激發不少畫家提高寫實技法,以達到“以假亂真”、惟妙惟肖的藝術境界與攝影媲美,并進一步彰顯意境,昭示藝術魅力。
攝影是光與影的“黑白”、色彩展幻的瞬間組合的定格。攝影藝術通過了光學、物理、數碼等成像,極有形感、質感等特征,是主體和客體的空間交融。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時下電腦技術、數碼影像、計算機,以及高清電視、智能手機等占了主導和統治地位,成為攝影的堅強后盾,因而映像藝術形成之規模廣為傳播。高科技所產生的視覺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設計藝術的更迭和創新。手繪、噴繪等在較大的范圍淡出人們的視野,對人的思維模式、創作理念及其情感體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藝術相通,攝影與美術更是有著較多方面的共脈同源,對于攝影,尤其是藝術攝影,美術無疑構成了攝影門類,以及新的攝影設計藝術的技術等基礎。就這十幾年來發展頗快、極為先進的數碼影像而言,美術是多元藝術形成產生的重要的審美觀照、審美心理之基礎。現代高科技的影視技術對常規攝影、旅游攝影、藝術攝影等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著名攝影家、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潘朝陽對這方面不但傾力推動并深有探尋和卓見。記得從前我在福建日報美術攝影部當記者、編輯,嘗盡了沖洗照片的麻煩。用傳統舊式照相機拍攝照片,當場或事后無法看到所拍的圖像。要沖洗照片,首先要配好顯影水,而后躲進暗房進行,那程序太復雜繁瑣,基本都要一兩個小時。
藝術本是對現實生活的發現和選擇,并融入藝術構思和想象的創作意念,從而加以再現。藝術創作的原則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影視藝術同樣也表明了這一點。在攝影藝術中重視光線的調節與運用、精心的布局構圖很關鍵,所謂的“光影”很重要,當悉心考究并運用得當。但這些往往會受到較多客觀條件的制約。知名學者金儼對藝術攝影的研究頗有見地指出:“光線應用是攝影藝術的重點和難點。特別是要運用好光線進行室內的外景背景營造。”[1]
要在拍攝中能多動腦筋,多加觀察,善作思考,尋求提升自己的審美,積極訓練自己對構圖,顏色,光影的敏銳能力。拍攝照片要重視搞好背景與主體的呼應,講求如何突出主體,做好科學布光。拍攝照片的燈光對人物的情緒、神態的反應較厲害,為此要調好光線、選好角度等致力把控好。同時,善于為人物對象作精準、巧妙的引導、提醒,形成默契互動,讓其擺好姿勢,力求表現好表情和神采。
一位好的攝影師,要想能拍出好作品,不但要刻苦磨礪,掌握過硬的攝影技術,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技能。此外,還必須有強烈的時代感,有主人翁的責任擔當。要熱愛生活、走近生活,樂做生活的有心人,切不可閉門造車,要深入基層,善于走近找到平凡生活中的突出場景,眼光要敏銳,嗅覺要靈敏,發現和捕捉生活中的熱點、亮點、奇點。當下,作為攝影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銘記按住時代的脈搏,找尋反映社會需要的素材。誠然,長期以來,許多專業攝影工作者兢兢業業,把攝影事業看成高尚而光榮的事業,腳踏實地,辛勤勞作。他們的每幅作品都不是沒有目標而隨意拍攝的,而是精心而利索地找準視角、精明地把握好瞬間感覺。在拍攝無數形象、生動的作品的同時,還竭力狠下苦功,精心構思,竭誠創作藝術攝影作品。
隨著社會新浪、藝術思潮的發展,數字時代的數碼照相機為廣眾所喜聞樂見,追尋和向往典型性的瞬間藝術,對傳統藝術或諸多流派提出了挑戰或鞭策,以至藝術圖像越來越多元化了,富有生動、魅力、彰顯意境、充滿詩意的照片吸引著大家的眼球,并被藝術界所青睞。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況攝影與美術幾近同源,都是講求形感、質感、色譜、透視、構圖等視覺藝術的學科。有機會要學些美術知識和繪畫理論,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追求文化生活的豐富,藝術攝影的影像講求能如同美術畫作那樣,可以盡可能地表達類似超現實主義、空想主義、解構主義等多種圖象,表達出多義化的“有意味的形式”。同時讓藝術攝影能夠跳出實像攝影的框框之約束,可先通過設計構思,再擺放物體來攝影,根據需求,可通過后期進行重新排列組合、作刪減增設等加工。藝術攝影是包含著具有藝術真實的紀實性抑或觀念性的圖象信息,具有生動活力的藝術形象。是的,而今電腦數字軟件的出現使這類攝影變得更容易藝術化,更具視覺傳達,更符合人們的審美心里。效果上的陌生感。這類新穎別致的觀念性圖象有著可計劃性和可預見性。誠然,現代攝影僅靠遵從“紀實性”、和“典型性”之類的,已遠不能詮釋攝影的本體性,現代攝影技術理應為視覺藝術創作去開創新天地。
攝影作品的渠道有多種,隨著時代發展的進程而得以發展。在改革開放前,千家萬戶中所存放和擺掛的多數人門到照相館由攝影師拍的,隨著照相機的逐漸普遍、沖印技術的長足發展,到眼下數字數碼相機的較普遍運用,從計算機、電腦的發達到價廉物美的小型自動數碼相機的推出,以及有拍照功能性手機的廣泛使用,使攝影完全大眾化。特別是隨著文化旅游的興盛,崛起了“旅游攝影”這種新興攝影門類各類攝影作品變得很多,其中藝術攝影也成為一種時尚,多少山光水色、名山勝跡、風情習俗、人物倩影的藝術攝影作品爭奇斗艷,裝點著生活的空間。
如今數碼圖像器材頻頻脫穎而出,有著壓倒性的優勢,傳統的攝影觀念及其理論必須加以改進、充實與提升。二三十年來,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與數碼攝影明室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藝術攝影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照相機的實用性、易操作性,以及智能手機具有拍攝、美顏、迅速傳送等性能,使得攝影在社會上成為藝術領域中大眾基礎最雄厚的一個門類。在藝術攝影范疇,攝影家有時會巧用奇妙的光影、玄奧的錯覺,使作品達到意外難得的審美愉悅。[2]儼然,攝影藝術在藝術世界的王國里,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絕佳神采。
藝術攝影理應基于實景,但不應是對生活原貌和原生態的簡單復制,而要竭力讓自己的思路、主題的意旨和對藝術的理解,進行有創造意蘊地融入攝影藝術中,攝影藝術是視覺藝術,以憑借圖片所昭示的畫面讓人欣賞。它與繪畫既有著相似又有所不同。畫家描摹風物景色是以現實景致作參考,根據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融入主觀意識,較為自由地發揮和改變,而后創作出作品。攝影對著景點、實物的回光返照是客觀真實的展示,再現事實。但不能說通常的攝影作品就沒有藝術性。對于一幅攝影作品,那拍攝角度的選擇,光影的效果、瞬間的把握、焦距的調節等因素決定著作品的藝術品質。攝影作品的優劣顯然取決自攝影師的技術水平、美學修養和運作能力。顯然,一幅攝影佳作無疑是創作者技術性和藝術性的得心應手之融合。我發表于2022年第1期《中華英才》雜志的藝術攝影《碧湖佳景》(如圖1),以及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美妙音樂》里配圖,即題為《京城春雪》的藝術攝影(如圖2),就是在實景的基礎上,通過構思和合理想象等手法,對一些景物和背景等作了藝術性的處理,以達到突出主題、昭示意境、富有詩意的效果。

圖1 碧湖佳景(陳則周攝)

圖2 京城春雪(陳則周攝)
實景攝影給人以視覺的現實再現。然而常規攝影、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不能相提并論。顧名思義,所謂藝術攝影,根據主題內容的需要,在所拍攝的影像的基礎上可通過技術技巧作些景致的裁剪或添加,不必都按透視等原理進行。著名攝影家楊志宏對藝術攝影很有造詣,闡述得很精辟,遂認為:“藝術攝影注重主體意識,要把攝影視為藝術手段進行創作,從而抒發個體情感,表達個體對生活的感受,并將自己觀念和藝術風格有機地融進作品中。”[3]顯然,藝術攝影是一種表現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現形式。
人的意識形態和審美追求總是隨著經濟和信息的發展而隨之變化,二三十年來,科學技術尤其是網絡與數碼攝影明室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藝術攝影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照相機的實用性、易操作性,以及智能手機具有拍攝、美顏、迅速傳送等性能,使得攝影在社會上成為藝術領域中大眾基礎最雄厚的一個門類。可以說,攝影也是一種與經濟關系較為密切關聯的藝術表現形式。攝影藝術在藝術世界的王國里,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當今好多人鐘愛攝影、傾情攝影,視攝影為最為便捷和逼真的神奇畫筆。在當代,藝術攝影由于來自客觀實景、源于生活原型的基礎上加以創意和藝術加工,變得完美和理想化,有著廣泛的社會性和大眾基礎,于是易被人接受。但是這類藝術攝影也易被人質疑,或提出商榷。藝術攝影的技法處理、表現語言真是豐富多彩,五花八門。風花雪月、景物風雅等方面的別致攝影、情趣攝影普遍存在,這已然是當代藝術攝影的另一方面。
時下,人們不但會有心關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大事件,同時也矚目生活中的陽光雨露、時空中的風霜雨雪;留意身邊的一草一木、人煙中的舉止儀態。此外,也更加了解自己,關心自己。有的人樂于把玩自己生活中喜愛的雅品、玩具,乃至寵物、蟲鳥。這些攝影作品為了是其昭示出藝術的品味和創意的涵養,多是普遍使用獨特的拍攝角度和別具一格的構圖樣式。
作為畫家、書法家的我,在涉足藝術攝影園地里,我總是力求讓美術的畫理、書法的結體等理論與規則,科學地、巧妙地融入到藝術攝影中。對這類藝術攝影,我很用心講求光影的辨證關系、構圖的得體布局。以及色彩的微妙變化,常使用夸張的虛實相間變化、疏密有素布白等以突出主體,而忌諱喧賓奪主。多年我還從事文學和音樂創作,我還不是運用詩歌所崇尚的意象、詩意,以及音樂的旋律、節奏的系列機理,融進到藝術攝影里,收到了良好效果。如我參加過省內外的藝術攝影作品展的《綠蔭》《啼鳥》《荷塘月》等,就是基于這些法則和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