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毅
(廣州打撈局船廠,廣州 510250)
新船重工有限公司建造的127 m 客滾船(下文簡稱產品船),采用浮船塢下水,垂線間長119.3 m、型寬20.88 m、型深6.5 m、設計吃水4.3 m、滿載排水量8 463 t,預計下水船舶及下水工裝重量合計約5 700 t。
船廠浮船塢長120 m、塢體寬度34 m、塢體內寬27 m、型深4.6 m、設計吃水4.2 m,尾部與碼頭對接,設計極限舉力6 000 t。由于船廠處于珠江下游,潮水漲落幅度較大,碼頭相對較高,在浮船塢路軌與碼頭路軌對接后,只有在約2.6 m 的高潮位時浮船塢才能達到設計吃水,有較充裕的儲備浮力;高平潮時間約2小時,由于卷揚機拉力不足,下水船舶較長,以及浮船塢壓載泵排水能力有限,高平潮期內難以將產品船拉移上浮船塢,再考慮各種意外,必須確保產品船拉移上浮船塢后,還要預留2 個小時,以備萬一。因此必須在漲潮時就開始拉移,在高平潮到來時將完成船舶拉移。在漲潮過程中,浮船塢吃水較淺,儲備浮力不足,按照以往經驗,單純利用尾部壓載艙排水抵消船舶拉移上浮船塢的重力,已無法滿足產品船下水需求。
結合船廠碼頭與浮船塢的特點,經與各方反復研究,確定了一套利用漲潮浮力、尾排首壓的壓載水調節相結合的方案,來完成產品船拉移上塢作業。
船廠碼頭及浮船塢建造時,為確保浮船塢路軌與碼頭路軌對接精準,采取了以下設計:
(1)在垂直方向設計了承托型式,碼頭承臺可托住浮船塢底部,避免浮船塢路軌下沉;
(2)在橫向方向設計了插入型式,即在浮船塢的尾部左右設有凸臺,碼頭端部對應寬度設有兩個凹槽,浮船塢凸臺正好可卡在碼頭凹槽內,限制了浮船塢相對碼頭的橫移;
(3)在縱向方向,利用浮船塢左右絞車拉緊碼頭纜樁,控制浮船塢向外漂移。
在討論碼頭承臺承托的方案時,一些專家提出了承臺超載的問題。經現場勘測,當浮船塢完全搭在碼頭承臺上時,浮船塢路軌比碼頭路軌低約10 mm,所以在浮船塢路軌與碼頭路軌高度平齊時,浮船塢未壓到承臺,承臺不受力。另外,根據碼頭建造相關資料,浮船塢搭接碼頭部分最大壓力允許值約為300 t。
經查閱碼頭建造資料及浮船塢設計圖紙,為便于分析浮船塢儲備浮力狀況,繪制了浮船塢與碼頭對接及潮高吃水情況,如圖1 所示。

圖1 浮船塢與碼頭對接圖
由圖1 可知:碼頭路軌距離0 潮高的垂直高度為4.77 m,浮船塢路軌距基線高度為6.35 m。當浮船塢路軌與碼頭路軌高度對齊后,在零潮高時浮船塢吃水達到1.58 m,而浮船塢空塢吃水約為1.3 m,所以在零潮高時浮船塢具備了對接碼頭的高度;通常低平潮時潮高約1 m,此時浮船塢吃水約2.58 m,壓載艙約有1.2 m 的壓載水,浮船塢約有3 380 t 儲備浮力,已具備開始拉移船舶上塢的舉力;在2.6 m 潮高時,浮船塢吃水能達到4.2 m 的設計吃水,扣除空塢吃水,新增排水量約9 800 t,產品船下水重量約5 700 t,故有較大的儲備浮力,滿足下水舉力需求。
根據產品船的重量分布以及船臺小車安全載荷值,左右兩側共布置了60 組船臺小車,單側30 組船臺小車縱向用鋼梁連接,確保拉移時船臺小車同步前進;產品船拉移使用船臺20 t 卷揚機作為動力,通過路軌摩擦系數簡要核算,產品船拉移需要約120 t 拉力,所以選用四輪滑輪組放大拉力。經實船拉移測試,最大速度為1.0 m/min,理想狀態下整船拉移上浮船塢約需要2 小時。
一般情況下,從低平潮漲到高平潮需要約5 小時,為預留2 小時處理拉移過程中的各種意外狀況,并確保高平潮到來時完成拉移作業,按拉移時間及潮汐倒推,在高潮位前4 小時,潮高達到約1 m 時,即可開始進行拉移上塢作業。
在漲潮過程中拉移,要考慮產品船上塢部分的重量、潮高、浮船塢排水量、碼頭承臺壓力等因素,利用力矩平衡原理,動態調整拉移速度、浮船塢壓載水,達到調平浮船塢、減少碼頭承臺壓力,最終實現安全拉移的目的。
結合碼頭、浮船塢、產品船的相對位置及受力情況,在Excel 中編寫力學公式,并按時間節點動態調節,模擬拉移過程。拉移過程中受力情況如圖2 所示。

圖2 拉移過程中受力情況
(1)浮船塢搭在碼頭承臺上,假設此支點為簡支,移船過程中只會出現首部上浮或下沉的情況,尾部吃水與潮汐同步;
(2)根據受力和力矩平衡,確定浮船塢的浮態;
(3)為簡化公式,空塢吃水和空塢重量抵消,不計入公式計算;
(4)浮船塢塢體為長方體,在傾斜狀態下浮心按梯形形心計算,浮力按平均吃水深度乘每毫米排水量計算;
(5)根據艙容表查詢壓載水重力及計算壓載水力矩,艙內液面傾斜忽略不計;
(6)根據產品船重量分布、小車布置及拉移距離,計算上塢輪壓及力矩;
編寫力學方程組如下:

式中:F ——浮船塢浮力,N;
f ——承臺支撐力,N;
G ——產品船對浮船塢壓力,N;
W ——壓載艙內壓載水重力,N;
L ——浮船塢浮心到承臺距離,m;
L——產品船對浮船塢壓力中心到承臺距離,m;
L——艙內壓載水重心到承臺距離,m;
D——浮船塢尾部吃水,m;
D——浮船塢首部吃水,m;
D ——浮船塢空塢中部吃水,m;
Δ——浮船塢每毫米排水量,t/mm;
Loa——浮船塢船長,m.
潮汐表、產品船重量分布、壓載艙艙容表需作為基礎數據編制好,在Excel 主體公式中,調整拉移時間、拉移速度、壓載水量,主體公式自動引用相關基礎數據并代入計算,最終達到動態模擬拉移的效果。
(1)潮汐表
潮汐表按照海事局官網查詢數據,輸入下水當天24 小時內關鍵點,中間部分按函數公式插值求得并插入圖表,以便更直觀查看潮汐,如圖3 所示。

圖3 潮汐表數據
(2)產品船重量分布
產品船重量分布按送審設計提供的重量分布圖,并結合船臺小車布置估算出每臺小車輪壓以及輪距,并套用主表中拉移距離計算對浮船塢產生的力矩。
(3)壓載艙艙容表
壓載艙艙容表按浮船塢原送審文件輸入,并根據壓載艙位置。計算出相對碼頭承臺處的力矩。
將基礎信息表編制完成后,在Excel 表格中編制產品船拉移及浮船塢壓載調節公式,并按10 分鐘間隔為時間節點進行動態調節:
(1)開始時間、拉移速度、壓載水高度為可調值,浮船塢首尾吃水差、碼頭承臺壓力作為限定值,需確保浮船塢縱傾值小、碼頭承臺受壓小;
(2)調整開始時間后,潮位欄會調用潮汐表自動插值計算當前潮高,尾部吃水高度也相應更新;
(3)調整拉移速度后,會自動計算拉移距離及相應的重力及力矩;
(4)調整各壓載艙內壓載水高度后,會自動計算總壓載水重力及力矩,通過力矩平衡公式,可計算出碼頭承臺壓力值;
(5)根據實際產品船拉移下水經驗,首尾吃水差一般控制在100 mm 以內,碼頭壓力控制在200 t 以內;
(6)實際操作中,需做好船臺小車潤滑加油工作,并提前實測最大拉移速度,以及壓載泵抽吸速度(換算成10 分鐘艙內排水深度);
(7)設定好開始時間后,調整拉移速度、壓載水量,使縱傾及承臺壓力值在允許范圍內;調整好本時間段后,再進行下一時間段的調節,直至產品船完成拉移上塢;若在高平潮前難以完成拉移上塢作業,則調整開始時間,再進行模擬調節;
(8)為達到模擬拉移上塢動作,又不至于過于繁雜,通過模擬測試,最終將每組模擬拉移時間設置為10 分鐘;
(9)在模擬拉移調節過程中,常出現初段漲潮速度不足、承臺受壓較大或中段漲潮速度過快、首部上浮嚴重的情況。經過反復調節驗算,確定在潮高1.2 m時拉移,浮船塢有足夠儲備浮力,可大大減少對承臺產生的壓力;另外,提前一天將首部No.5壓載艙壓滿水,No.3、No.4 壓載艙盡可能排空,避免產品船拉移中段出現首部上浮過大情況;
(10)為避免潮水漲落偏差影響產品船拉移,通常會假定±100 mm 潮位差的潮汐表,并模擬壓載調節方案,檢驗產品船拉移上塢的可行性。
(1)產品船正式拉移下水前一天,將浮船塢壓載水調節到位,拉移前一小時開始與碼頭對接。浮船塢首尾安排讀水尺人員,路軌對接處安排觀測人員,等潮位到預定高度后開始拉移產品船;
(2)當潮位上漲不及預期時,需降低拉移速度;當潮位上漲較快時,需加快拉移速度,并適當向尾部、首部壓載艙壓水;當首尾吃水差較大時,對應調節首部壓載艙內壓載水;當浮船塢路軌長期低于碼頭路軌10 mm 時,需降低拉移速度,并加大尾部壓載艙排水;當浮船塢路軌高于碼頭路軌時,需加快拉移速度,并適當向尾部壓載艙壓水。
通過充分論證、嚴密部署、精細執行,首制127 m 客滾船按預定計劃完成了拉移上塢到下水工作,技術、管理、操作人員都積累了較多經驗,面對小塢下大船更有信心。在后續一系列的大船下水作業中,對動態壓載調節計算以及現場實際操作方面更加熟練。
通過對浮船塢壓載調節計算表的計算編制,以及后續多艘大船的拉移下水實操作業,發現因潮汐差等因素,此計算表只能做到相對準確,拉移過程中切勿生搬硬套各節點數據,需依據浮船塢浮態等,根據力矩平衡原理,結合浮船塢抽排水特點,靈活指揮拉移、壓載調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