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超 王鑫 劉祎璇(河北金融學院)
2022年世界局勢不斷變化,新冠肺炎并沒有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國也不能獨善其身。經濟不斷下行,金融行業卻呈現上漲趨勢,這無疑是對經濟長期發展不利的。
全球很多金融危機、經濟危機乃至政治危機都是從金融泡沫、經濟脫實向虛開始的。保證有效投資的金融服務,及時在信貸資源配置、內部考核、轉移定價等方面出臺配套措施;充分發揮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效能,做好政銀企對接,及早釋放政策紅利;平衡好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支持實體經濟與防范風險的關系,提升政策可持續性和宣傳落地效果是必要的。因此,研究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金融對實體經濟作用機制、可能造成的影響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通過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進行實證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政策建議,對今后改進金融運行機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實證分析法。本文查找國內的宏觀數據,運用VAR模型對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進行實證分析。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關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研究金融和實體經濟究竟有何關系是個重要的步驟。
金融與經濟的關系首先由Shaw提出,他認為金融的發展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抑制作用,由于政府對金融市場資金的價格過度干涉,使得金融物價政策發生變化,對經濟增長無益[1]。然而,也有學者提出不同見解,Wurgler則認為金融的發展對經濟有積極的作用,金融市場對資源的合理分配可以提高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并且金融越發達資源的使用效率越高[2]。我國金融市場起步較國外晚一些,并且是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引發了學者們的探討。張靜、林玉蘭就提出,要想讓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正相關,國有企業要進行改革以適應經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不僅體現在貿易一體化,還體現在金融一體化[3]。趙彥云與汪濤認為,銀行體系的競爭是國際金融競爭的主要戰場[4]。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世界經濟、我國經濟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張曉晶、劉磊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控制,經濟長期發展不受影響[5]。
金融和實體經濟的互相作用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倪百祥提出金融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的趨勢[6]。馬昀認為金融的發展應該以實體經濟作為支撐,否則會引起金融泡沫[7]。王永欽提出金融脫離實體經濟發展產生泡沫,金融泡沫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可能會加速也可能會抑制,經濟就會偏離人均消費最大的穩態[8]。
通過閱讀以上文獻可以看出,國內外研究者大多數認為金融業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以往從宏觀角度進行分析,但是數據都比較舊,很難反映目前中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效率。本文選取近幾年最新數據,并且采用更能反映金融和實體經濟特征的指標進行實證分析。
1.金融效率
可從宏微觀兩個角度出發定義金融效率,以儲蓄、投資以及兩者的轉換、貨幣政策等為指標建立宏觀的金融效率測度;以盈利能力、資產質量等為因素建立的微觀金融效率指標體系。宏觀金融效率從宏觀角度出發測量金融資源帶動整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程度。
2.實體經濟
國內外對于實體經濟的定義一直很模糊,一般而言從兩個角度出發討論實體經濟。其一是從虛擬經濟角度出發,顧名思義實體經濟就是與虛擬經濟相對的概念,學者認為虛擬經濟是與金融息息相關的,以虛擬資本為交易對象的交易活動。實體經濟則與居民的生活有關,生活所需的物質和服務。其二,從產業結構的定義角度來看,對于實體經濟的定義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僅把制造業和工業納入實體經濟的范疇,便于研究經濟問題。二是只包括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部門即物質生產部門。三是涵蓋了除金融業和房地產業以外的所有第一、二、三產業。
1.金融與實體作用機制
金融的產生、發展是建立在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最初的金融活動是出現在個人之間,資金盈余的個人向資金缺乏的個人提供一定的資金并且收取一定的報酬,獲得資金的個人將借貸款投入到生產中,獲得收益后償還債務。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產生了從事金融活動的銀行等金融機構,之后創新不斷涌現,又出現了證券、基金等新型金融機構。同時,金融和實體經濟都有周期性,互相依賴、互相影響,雖然兩者的周期性并不完全同步,發展有快有慢,但是金融一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并且實體經濟的發展也一直為金融的運行和發展奠定基礎。
2.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正負效應
金融到底對實體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還是抑制作用,一直都是學者們討論的焦點,這里從金融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視角出發來討論金融對實體經濟影響的渠道和機制。金融主要有六大基本功能:提供結算和清算服務便利交易、資金聚集發揮規模、范圍效應、促進資源有效配置、通過金融工具轉移風險、提供金融服務增加流動性、信息綜合降低搜索成本。金融的衍生功能主要是指金融工具的創新可以提供給實體企業風險管理,金融指標也可以反映整個經濟的狀況。
從基本功能出發,金融通過聚集儲蓄進行資源調配,為實體經濟提供一定的資本保證;從衍生功能出發,金融向實體經濟傳遞信息提供風險管理工具,有效降低實體部門的風險、改善公司治理。實體部門規模進一步擴大,技術等得到提升進而提高產品研發能力,實體經濟得到發展。
金融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過度的金融發展可能會引起泡沫經濟,究其原因是因為金融資金的錯配。金融本該服務于實體經濟,資金期限、地區的錯配導致資金脫離了實體經濟,向金融業即虛擬經濟聚攏,造成了實體經濟缺乏資金,長期不利于實體經濟的增長;金融業具有高收益的特性,與此相伴的是高風險,如果不能及時分散金融風險,那些以實體經濟為基礎的衍生金融工具會影響實體經濟。
通過前文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理論分析,本章使用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由于數據缺失,我們選取2003~2019年的數據,從常用的FIR(金融相關比率)、FS(金融結構)、FE(金融效率)來代表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GDP增長率)的關系展開研究,為下面章節提供相關的政策建議提供實證依據。
1.金融發展指標
FIR金融相關比率可以體現一個國家的金融發展水平的指標,標準定義為金融總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由于數據不可獲得,本文采用全國金融機構的存款余額和貸款余額之和來表示金融總資產,國民財富則用GDP表示。金融相關比率來作為金融規模的衡量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金融結構的衡量采用我國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占金融機構總資產的比重來衡量。

效率衡量的是投入和產出的關系,本文金融效率采用金融機構對于資金的使用效率,也就是金融把儲蓄轉化為投資的能力。用金融機構貸款余額和存款余額的比值來表示金融效率。

2.經濟增長指標
實體經濟的衡量指標可以選取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但是由于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數額較大,與FIR、FS、FE的數值差距較大,易造成數據的變動幅度。因此,用人均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衡量實體經濟的增長。
3.數據說明
本文在中國人民銀行官網選取了2003~2021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的數據;在Wind數據庫選取了其他相關經濟和金融指標,由于金融機構總資產2021、2020年數據缺失,為保持時間序列,其他指標僅保留2003-2019,16年數據并用Eviews軟件進行操作。
1.單位根檢驗
為了保證時間序列建模分析的回歸可靠性,首先要對時間序列建模分析所需要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采取常用的ADF檢驗進行時間序列是否穩定,結果如表1。

表1 平穩性檢驗結果
根據平穩性檢驗可以看出,四個原始指標在零階平穩。
2.脈沖響應
接下來需要對VAR模型的穩定性進行檢驗,本文采用AR特征根來進行對VAR模型平穩性的檢驗,結果如圖1。

圖1 特征根結果
從特征根的圖片中可以看出,所有的本文的特征根都在單位圓之內,因此可以判斷VAR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對模型的脈沖響應的結果如圖2、圖3、圖4。

圖2 GDP對FE脈沖響應

圖3 GDP對FIR脈沖響應

圖4 GDP對FS脈沖響應
從圖表中可以看出,給金融效率一個沖擊,實體經濟首先下降隨后上升后趨于平穩;給金融規模一個沖擊,實體經濟一開始小幅度增長隨后增長幅度變大,最后趨于平穩;給金融結構一個沖擊,實體經濟立即有上升趨勢,但隨后下降。
根據第五章的實證分析結果,本文提出一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建議。
1.通過實證分析,本文認為金融對于實體經濟有促進作用。通過擴大金融機構規模、提升金融效率、優化金融結構,使金融的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可以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促進實體經增長。
2.金融規模與實體經濟相互影響,金融規模的擴大促進實體經濟發展,而金融規模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很容易隨著實體經濟的發展而變化。金融效率和金融結構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則是單向的,是因為金融效率和金融結構一般是金融機構內部決定的,因此對實體經濟的依賴程度較低。
3.金融規模的擴張在短期對實體經濟產生正向影響,說明我國金融規模的發展沒有達到最優模式,仍有擴張空間。金融結構的調整也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是長期而言影響較小,是由于無論是銀行導向型的金融結構還是市場導向型金融結構在支持實體經經濟時都有優勢。金融效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較為持續,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長期動力。
首先,金融效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尤為重要,對提升我國的金融效率有著重大意義。創新是效率提升的重要驅動力,無論是金融業務的創新、金融制度創新還是金融機構創新,都可以推動實體經濟增長。因此無論是從政府角度還是市場角度都應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就政府而言,不斷提升金融監管的創新,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互動平臺,增加兩者之間的溝通,減少信息搜索成本。就市場角度來說,大力推動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的發展,降低成本,保護金融機構的創新活動和成果,以免打擊金融機構創新的積極性。其次,本文以非銀行金融機構占總金融機構資產的比例為金融結構指標,由實證分析可知,金融結構對實體經濟的增長有促進作用。因此提高非銀行金融機構在金融市場的比例是一個有效途徑。積極推動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推動股票市場發展、債券基金的發展以提高金融的有效供給,使資本得到有效配置。最后,擴大金融規模,發展普惠金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拓寬了企業融資渠道,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從而推動了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數字技術應用下,普惠金融發展對企業創新研發能力具備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數字普惠金融是將數字化與傳統模式相結合,通過數字技術大幅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運營成本,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優化融資方式,打通傳統普惠金融面臨的“最后一公里”難題,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