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合創造機遇,創新推動發展。當前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技術、終端和內容等多方面實現了深度融合,新聞報道的傳播形式、傳播手段及傳播形態發生重大變革。文章在分析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內容多樣化表達必然性的基礎上,探究新聞內容采用多樣化表達的深層次原因,深層次原因主要包括報紙機構的生存壓力、信息技術發展的支持、接受者的個性化需求等三個方面。最后總結主流媒體在創新新聞內容表達方面所做的種種探索與改革,提出堅持做優質內容、建構業務平臺、打造移動端精品新聞等有效策略,旨在打造融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為一體的優質新聞節目,以促使新聞報道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實現我國新聞事業的良性持久運作做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融媒體環境;新聞內容;多樣化表達;深層次原因;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099-03
步入融媒體時代,不同類型的媒體之間實現了技術、終端和內容等多維度的深度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傳媒行業既有的發展格局,建構了新的傳媒業態,而如何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并成功轉型已經成為拷問傳統媒體的時代命題。面對飛速發展的傳播技術以及持續創新的傳播形態,傳統主流媒體必須正面迎接時代浪潮所帶來巨大挑戰,敢于嘗試、勇于創新,高度重視新興信息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積極探尋新聞內容的多樣化表達,以便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搶占發展先機。
新聞報道,是指利用一定的媒體和途徑對所發生的新聞事實進行有目的的加工和傳播活動。融媒體,即多種媒體融合,是一場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而引發的傳媒業的生態革命。現代信息技術為新興媒體的產生與日漸壯大提供了強勁支持,而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融合則進一步開創了嶄新的傳媒行業格局,形成了更多豐富而強大的媒體功能,為新聞內容的多樣化表達創造了更多可能性。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在“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1]。由此,新聞媒體大膽嘗試與探索,努力從相“加”邁向相“融”,媒體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新聞報道既有的傳播形式、傳播手段及傳播形態發生顛覆性變革,由廣眾、單向、單一的傳播傳統轉向了分眾、互動、多樣的新式表達,新聞內容更為豐富,新聞形式更加多樣,也更關注廣大受眾的喜好與感受,更重視熱點效應與關注度等等,展現出鮮明而具體的時代特性。基于此,主流新聞媒體應主動應對挑戰,積極拓寬思路,全面激發活力,在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等方面持續做出探索與改進,以更好地順應融媒體時代發展的新趨勢,更充分地滿足廣大受眾的新聞信息需求,切實打破新聞報道所面臨的現實困境,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做出努力。
新聞報道與媒體機構、傳播技術以及傳播受眾三者關系密切。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報道的傳播鏈條與業界生態皆發生巨大改變,新聞媒體機構以優化新聞接受者的閱讀感受為目的,充分利用先進的多信息技術和設備,將傳統的新聞報道從單一的文字轉型為多樣態的融合體,試圖將融媒體時代所賦予的新聞報道優勢最大化。因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就融媒體語境下新聞內容追求多樣化表達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報紙機構的生存壓力
報業是傳統新聞媒體的主要機構。新聞最早是以文字形式在報紙上進行傳播的,即便是在當前的融媒體環境中,報紙仍在新聞報道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必須看到,報紙新聞自身確實存在傳播時效不高、傳播方式單一等現實問題,再加之受到新興媒體的劇烈沖擊,“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新技術層出不窮”,傳統媒體“面臨整體性沖擊”,報紙的發展已呈疲態,承受著嚴峻的生存挑戰。僅在2020年1月,就有《新文化報》《北方時報》《吉安晚報》《武漢晨報》等多家報紙因生存壓力驟增、“無法持續政策經營”[2]而選擇停刊。
由此可見,融媒體環境中媒體行業內部競爭壓力驟增,革新勢在必行,即便是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新聞媒體,若是不求思、求新、求變,也要被時代所落后淘汰。而作為老牌傳統媒體的報紙機構,必須要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學會變革,努力在新的媒體環境中解決存亡危機,突破限制、改革完善,在競爭中努力把握住脫穎而出的關鍵,致力于新聞內容呈現方式的改變,依托多元化的載體增加新聞內容的適應性,以迎合廣大受眾的個性化需求,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緩解自身壓力。
(二)信息技術發展的支持
科技是發展的永恒動力。融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為傳媒行業的變革提供了有力支撐。新聞報道不再只依賴于文字這一種表現形式,而是在借助信息技術打破時空界限、打通媒體壁壘的前提下,打造起融媒體這一新型的傳播載體,為新聞內容的多樣化表達創造了優勢環境,生產融合圖片、聲音和影像等多種元素于一體的新聞精品。目前來看,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新聞內容多樣化表達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助力。
1.新聞采編技術
新聞采編者早已超越了以一支筆進行采寫的時代,取而代之的是擁有一整套功能齊備的多媒體采寫設備,如攝錄設備、無線上網卡等,能夠同時記錄下新聞現場的聲音、畫面等新聞信息,滿足記錄新聞第一現場畫面、聲音等信息的采編需要。
2.新聞素材處理技術
新型的信息傳播載體兼具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便于在網絡空間內存儲、匯總以及融合多種形態的資源信息,為新聞內容的多樣化表達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這極大地提高了新聞素材的處理能力。
3.新聞信息傳輸技術
信息技術不僅可以進行各類文字及數據的單一傳輸,還能夠實現彩色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播放,彼此可以共存且互不干擾,甚至還可以利用AR及VR技術等技術還原事件場景,這令新聞的呈現方式更為豐富多元且富于感染力,也給廣大受眾帶來了更真實、豐富的視聽體驗。
(三)接受者的個性化需求
廣大受眾在傳統及現代化的新聞傳播體系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但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體系中,新聞傳播者享有信息資源的絕對話語權,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所傳播的新聞信息的內容與表達形式,而新聞接受者則比較被動地接受新聞所報道的信息,其個人的閱讀習慣與傾向性幾乎是被忽略的。但在現代化的新聞傳播體系中,媒體的多樣性使得媒體產品更加多元,傳媒市場競爭更為激烈,新聞接受者作為“消費者”成為被新聞傳播者爭取的對象,因而他們在新聞報道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同時,其對于新聞內容的呈現方式、新聞傳播的渠道也有了更多的期待,閱讀習慣、閱讀喜好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甚至成為影響到當前新聞媒體生存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者要深入探究受眾的新聞閱讀與觀看需求,以此為依據打造更加多元的新聞產品,使新聞內容以圖文、音視頻等多種方式進行自由組合,滿足廣大受眾個性化的新聞體驗,帶給他們更新奇的“閱讀”感受,以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當前,我國媒體融合已進入縱深發展階段,為新聞內容的多樣化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傳統新聞媒體機構應積極投身于新聞傳播改革的洪流之中,充分正視融媒體環境下主力軍與主陣地的問題,加強對信息時代新聞傳播的規律分析,改進新聞內容的表達方式,把握新聞內容多樣化表達的關鍵要點,嘗試通過堅持做優質內容、建構立體交互平臺、打造移動端新聞精品等有效舉措重新凝聚核心優勢,解決新聞報道在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互動性、信息量,生產出形態豐富、表達多樣的新聞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受眾對新聞報道的閱讀需求。
(一)堅持做優質內容的供應商
內容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內容物,而優質內容是傳播內容形式多樣化的關鍵性前提。融媒體時代著力促成多種媒體的互補共享,使之在競相爭渡、激烈碰撞中創造嶄新的成果,這是一個不斷求新求變的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傳統新聞媒體仍然要有所堅守,要始終都做優秀的內容提供商、深刻內容的提供者,保持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提升打造新聞節目精品的原創力。
1.保持“本真”特質
新聞傳播的內容是已經發生的、真實存在的事實,周恩來認為新聞報道的第一原則是“考之以真實”,“新聞真實,細巨無遺”[3]。隨著媒體融合不斷深入,網絡的發展令新聞報道花團錦簇、形態多樣,但仍應始終堅持把握真實性原則,避免新聞報道陷入過度追求時效、熱點的泥潭。
2.承擔“把關”責任
融媒體時代,新聞素材更加豐富、線索來源更加廣泛、傳播渠道更加通達,因此,監管難度也在持續加大。針對上述情況,新聞媒體機構應聘任兼具新聞專業知識和信息技術能力的優秀媒體人才,肩負起“把關人”的職責,打造有思想內涵、有人文關愛的新聞精品,傳遞社會正能量,傳播主流價值觀,鞏固新聞媒體影響力,撫慰廣大受眾的心靈。
(二)建構立體交互式業務平臺
創新新聞節目生產方式,建構立體化業務平臺。融媒體時代,傳統主流媒體應努力突破單一渠道、單一內容的固有樣態,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媒體生態系統。目前,新聞報道的內容生產仍高度依賴于專業化機構,主要采用封閉式的業務平臺,受眾參與內容生產的機會較少、熱情不高。但融媒體語境中5G網絡的加速度、云端處理的大容量以及對圖文、音視頻等應用服務的優化,使得新聞媒體機構有條件打造便于多方參與的立體交互平臺,建構去中心化的內容生產模式,從關注內容的專業化轉向重視新聞內容的審核和傳播渠道的暢通,有利于在保障內容真實性和權威性的同時,為更多用戶創造表達觀點的機會,吸引更多作者資源和媒體資源,進而通過新聞資源的多樣性、聚合性來增強新聞內容的多樣性。
人民日報與新華社已經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示范。其中,人民日報的“人民號”于2018年6月11日正式上線,這是一個全國范圍的、聚合性的新媒體移動平臺,該平臺依托人民日報這一權威主流媒體,試圖打造一個供黨政機關、各類媒體機構、優質自媒體和個人等多種類型用戶使用的全新內容平臺,以激發人民日報社的內容生產活性,制作更為多樣化的新聞精品。而新華社同樣也打造了一朵“現場云”,這是中央與地方媒體新聞開展聯合生產的重要載體,尤其是平臺中的“通訊員在線管理子系統”,為各級各領域的通訊員與記者編輯之間的高效協同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機,現已經有包含中央媒體、政府機關、地方媒體在內的多家機構入駐[4]。
(三)打造移動端多樣態新聞精品
步入融媒體時代,多媒體轉型已是擺在全國新聞媒體面前的共同課題。融媒體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多屏互動”,在信息技術賦能的前提下,受眾與媒體之間的關系正經歷著變革與重塑,新聞傳播的場景化、可視化特性也愈發顯著。在傳統新聞傳播體系中,新聞內容主要依靠傳統的收視載體來呈現,這被稱為“第一屏”。融媒體時代對于多媒體科技產品的有效使用,在新聞報道實踐中探索除文字之外的多種載體,打造了更為多樣化的新聞內容形態,以更直觀的動態方式展示了新聞內容的發展過程,彌補了文字和圖片呈現的過程性不足,讓新聞內容得到了更好的呈現,更契合融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傾向,優化了受眾的信息體驗感受,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接受者的閱讀興趣,培養了新的新聞閱讀習慣。
而受眾閱讀新聞的移動端被稱為“第二屏”,其為多樣化的新聞內容提供了更適合的展示載體。據《2021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手機已經成為我國網絡視頻收聽收看設備的首選,到2020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已經達9.44億,傳播終端向移動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移動設備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路徑,在新聞傳播中的權重越來越高。光明日報曾制作系列微視頻——《光明的故事》,在較短時間內瀏覽量就超過了1.4億,不由得令人驚嘆。
融媒體時代,傳播媒體更加完備、傳播渠道更加多樣、傳播手段更加多元,新聞報道必然要經歷一場全方位變革。而當前的新聞報道也確實呈現出載體形式多元、表達方式多樣等典型特征,新聞內容也不再拘泥于傳統且單一的文字、圖片表現要素,而是呈現出更為豐富的多樣化形態,如影音、視頻等。但同時,新聞報道在新的時期也面臨著重大的新挑戰,如何在保持新聞內容真實性的基礎上,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和關注度,成為擺在各類型媒體面前的重大課題。為了形成市場競爭優勢,主流新聞媒體應正視傳媒市場化競爭加劇的事實,順應新興信息技術迭代更新的大趨勢,做到主動應對挑戰,積極拓寬思路,遵循與時俱進的創作理念,在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等方面持續做出探索與改進,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贏回新聞報道的主動權和話語權,著力搭建網絡平臺和客戶端,不斷探索新的新聞內容表達方式,為推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小環.習近平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探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1-4.
[2] 華聞傳媒.華聞傳媒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控股子公司與有關報社終止經營性業務授權協議的公告[DB/OL].新浪財經,https://finance.sina.cn/2020-01-11/detail-iihnzhha1701195.d.html?ivk_sa=1023197a,2020-01-11.
[3] 吳廷俊.中國新聞傳播史稿[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159-160.
[4] 陳雪嫻.主流媒體如何通過“平臺號”推進深度融合:以“人民號”為例[J].青年記者,2021(15):62-63.
作者簡介 凌聰,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