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保護新聞版權,對規范新聞作品版權市場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可以保護著作權人的著作權,保障著作權人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可以讓版權市場更加規范,為營造良好的版權市場環境奠定堅實基礎。作為媒體整合發展的關鍵資源,新聞版權保護越來越受到媒體的重視,保護新聞作品版權,營造新媒體時代新聞版權保護的良好氛圍,對于做好新聞版權保護工作至關重要。而怎樣維護新聞版權或者說知識產權,是當前乃至未來知識產權領域一項重大課題。文章采取文獻研究法等方式,闡述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版權的現狀和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新媒體背景下新聞版權保護的應對策略,旨在進一步保護每個人的新聞版權和知識產權,讓版權觀念和法治觀念深入人心。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版權;保護;應對策略;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1;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105-03
近年來,由于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侵權案件、侵權案件類型越來越多樣,各種侵權案例層出不窮,維權力度逐步加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媒體作品成為侵權泛濫的重點領域,在新聞報道不受保護、可以合理轉載、可以運用避風港原則等作用之下,新聞作品侵權行為越來越常見,甚至被合理化、正當化。在媒體著作權遭到侵犯已經成為常態的大語境下,媒體維權并沒有緊隨其后,取而代之的是媒體侵權問題越來越廣泛。自2013年“今日頭條”侵權案件發生以來,大量維權活動同時開展,“今日頭條”也多次因侵權被告上法院,而侵權活動卻愈演愈烈。
新媒體時代,新聞版權的保護遭遇到了更嚴峻的挑戰。一方面,新媒體讓每個人都能時刻知道國內外發生的大事,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一臺手機接收信息。另一方面,侵權現象導致知識產權沒辦法受到保護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有一些媒體輕視他人的勞動成果,肆意轉載或者用于營利,造成他人的著作權遭到嚴重損害。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要想新聞作品版權獲得有效的保護,十分重要的措施是法律的完善和執行。新媒體時代,要保護新聞作品版權,需要行業自覺履行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新聞工作者必須牢記自身的社會責任,踐行社會主流價值觀,遵守行業道德,不能侵犯他人知識產權。
(一)直接轉發
直接轉發是最直接、最明顯的侵權行為。很多人利用復制粘貼的方式,直接盜取他人的原創勞動成果。這種直接轉發通常以網絡媒體直接轉載原網頁的形式展現。通常來說,盜取他人勞動成果的人,在轉載時不會注明新聞來源,不會為作品署名。2015年,新浪公司因未經許可轉發了北京青年報上《挖掘機冠軍稱藍翔不如母校強》的九條報道內容,而被告上法庭。但在這些侵權事件中,侵權行為易于識別,因此維權難度相對較小。
(二)深度鏈接
深度鏈接也是一種很普遍的侵權方式,作者通常把原文鏈接直接放置在自己文章的內頁中,并以原文的方式展示,但這樣的侵權形式也在一定意義上給自己的侵權行為披上了一件不安全的外衣,使侵權行為不能被人直接看到[1]。類似的侵權事件如今比比皆是,但大眾更熟知的則是在2006年以迅雷為鏈接的《傷城》事件。這樣的侵權方式比直接轉發更隱蔽,但其實這種深度鏈接的侵權方式,對于原創作者來說傷害更大。很多時候被侵權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人剽竊,維權更是無從談起。
(三)改寫加工
從字面上理解,改寫加工就是對原來報道文稿的重新組合修改。通常包括兩類情形:一是從以前的報道文稿中提取重要資料,對以前的報道文稿作出必要的調整,包括對標題、具體內容的調整,或更換新的名稱再次發表;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自己的看法。改寫加工的行為較直接放置新聞鏈接的行為隱秘,行為相對不易識別。除了修改加工外還有另一種方法即洗稿,即將他人發過的新聞熱點稿子都拿出來,并打亂原來的文字次序,重新組合整理。例如,新聞媒體發布《騰訊大如藏獒,說到底還是狗》一文,懷疑騰訊有洗稿陋習,并認為騰訊投入這種媒介是縱容山寨、罔顧原創內容,同樣也是中國缺乏意識形態的體現[2]。
新技術的發展造成維權獲取證據難、成本較高,導致創作者不主動維權。同時,合理使用時事報道避風港原則的不清晰定義也助長了媒體侵犯之風,這種定義的不清晰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侵權者。而缺乏專訪權的新傳媒往往會懷著僥幸心理采取侵權行為。面對如此困境,需要為新聞版權的維權問題尋找一種合理的方法??傮w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應對。
(一)技術維權
科技的發達既會對版權保護造成消極影響,但人們又能夠合理運用科技維護知識產權。新聞生產單位能夠利用科技封鎖等方式,定向直接禁止某些信息聚集各類新聞媒體到其網頁上自行捕捉信息來源。通過這種對技術的合理運用,就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新聞內容被人輕易粘貼、復制和轉載,從而減少侵權案件的出現。另外,利用大數據對知識產權有關的各種數據加以提取和研究,成為版權價值衡量的重要依據,成為知識產權貿易、技術開發和售后咨詢服務的參照。能夠利用此技術方式對各種論文排序做出層次分類,并以大數據分析的方式保存。在論文權利被侵犯時,也能利用此技術手段迅速提供信息,確定侵權等級,為維權做好充足的準備。
另外,利用技術方式在文本網頁上設定轉載限額,在網頁設定收費模塊更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在這樣的設定下,用戶能夠隨意查閱新聞作品而不能隨意拷貝和轉載,既可以保障資訊的傳遞和暢通,又可以繳納相應版權費,彰顯作品的品牌價值。
(二)媒體間的融合發展
1.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協作與共贏,是破解版權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一種雙贏的舉動[3]。傳統媒體生產新聞,新媒體傳遞資訊,即使傳統媒體的新聞資訊進行了傳遞,又推動了新媒體的發展,從而充分發揮了二者的共同功效。
2.傳統媒體積極發展新媒體
新聞報道創作侵犯問題之所以遍地成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傳統媒體優秀作品的覆蓋范圍較小,而新媒體對優秀作品的宣傳則恰恰克服了這一問題。于是,傳統媒體輿論引導必須發展自身的新媒體與網絡平臺,以拓展自己的資訊傳遞途徑,當使用者通過發展自身的網絡平臺而掌握了更充分的資訊之后,其他媒介便沒有轉載的動力,進而減少了侵權案件的出現。有關新媒體迅速發展的例子中,華西都市報所發布的封面新聞報道可視為媒體整合的典型例子,封面新聞報道敢于使用全新的技術手段、跨媒體人才、全新的資訊呈現方法,是其獲得成功的不二法門。但同時,傳統媒體輿論引導也必須樹立自己的權威,以塑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唯有具備良好形象和高社會信任度的新媒體,其優秀作品才能在更大的范圍內以更快的速度流傳。新媒體也應該在環境許可的前提下產出自己的原創作品,而不是一味轉載、復制、粘貼他人作品。“今日頭條”在被狀告之后也慢慢打造了自己的采編團隊,如今在其新聞客戶端上原創內容也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
(三)信息共享制度的建立
信息資源共享可以保護受眾的知情權,從而促進信息的自由流動,使信息在不同的地區、領域、人群中都可以廣泛傳遞。
1.媒體間的信息共享
全國、全行業、全媒介的消息共享,已經逐漸成為預防侵權案件的主要途徑之一。由于新聞信息是最基礎的、最簡潔明了的新聞,因此應當進行更廣泛的擴散傳播,即信息共享。當一般的新聞消息變成最基本的常識性資訊之后,由于市場資訊供應已經進入了飽和階段,因此消費者對資訊的需要度逐漸降低,進而減少了非法轉載的行為。
但必須明確的是,消息共享并不是指一般新聞資訊的共享,而只是對一般性的資訊進行共享。因為一般資訊創作難度較小,因此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創作。在涉及大稿、特稿,或有帶有主觀性、創新性的作品時,就必須嚴格維護知識產權,以避免侵權行為。唯有切實保障知識產權,方可使藝術家保留原有的熱情,鼓勵他們創作更多的作品。
2.政府信息共享
政務信息的發布,可以減少社會資訊的盲區,使用者不需要從新聞媒體上獲得太多的資訊,便可對官方有關政策法規、舉措等了解更加透徹[4]。美國政府對聯盟政府部門獲得和幫助工作的資料采取‘充分與開放的資源共享策略,該項策略是根據情報自由主義和版權法而提出的。如果國家政府部門能以公平的方法處理政務消息,用戶僅從政府部門便可獲取所需資訊,因此政務信息、國家政策措施這一范疇的媒體侵權自然也將大大減少。因此政府信息的發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侵權行為的出現。
(四)清晰界定概念
法律定義的模糊性、不確定性,是侵權人有隙可乘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國版權法中對合理使用、時事新聞的概念,尚且具有爭論。其實,可以考慮對當前有關知識產權、著作權的法律進行完善與修改,并且進行細化,讓每一條侵權的案例都能在法律中找到相對應的依據,也就是清晰知識產權侵權的概念,讓每個人都知道在創作新聞作品時,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每個人的知識產權。
1.合理使用
中國沒有對合理使用進行具體定義,僅僅以著作權法的第二十二條陳述了十二種構成合理使用的情形,時事新聞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用傳統文字的方式表達存在極大的缺陷,既沒有具體的范疇劃分,又無法包括所有的情形,容易造成許多合法的情形被誤認為侵權,也會導致侵權人打擦邊球,把侵權活動理解為合法活動。還有,在維權活動中,因為信息的羅列并不全面,許多侵權行為都沒有依據佐證,從而加大了維權的難度。因此,需要明確合理使用的概念定義,而不能用信息羅列的方法作為依據出現。
2.時事新聞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版權法規定不宜使用時政新聞報道,即時政新聞報道不受侵犯版權保障,法律并沒有對時事新聞報道進行完整的說明和定義。嚴謹地說,純粹事實新聞消息是指一句話新聞,即純粹的事實新聞消息幾乎不存在,若按此規定,則任何的報道被轉載都算侵權。
單純事實新聞信息從概念上來說比時事新聞清晰了很多,但只是因為其覆蓋范圍過于狹小,會造成侵權行為的大規模發生,同樣也會造成事實消息傳遞覆蓋范圍過小,影響用戶信息獲得的主要渠道。
在新聞報道版權保護中,應當按照新聞報道各種體裁的分類,如消息、通信、書評、深度報道等,進行區別對待。做到一般性消息類型的新聞報道并不受著作權法保護,其余各種體裁的新聞報道文字則依據文字所表達的主觀、創新性以及評判其社會價值的重要程度而進行不同程度的著作權法保護。
(五)媒體補償
1.獎勵金制度
上文所說,消息的報道應當不受版權法保障,可是媒體從業人員在采寫報道中耗費的精力并不能獲得應有的尊重。所以,建議設立獎勵金機制,按照稿件被轉載的時間、轉載媒介的種類和級別,給予新聞媒體相應的補償報酬。其實,給予新聞媒體相應補償,是一種對知識產權付費的體現,出于對原創作品的尊重,可以減少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2.優先發布權制度
每一條消息的誕生都耗費了記者及新聞報道人員的辛苦和精力,當消息形成時,原創報道機構和新聞媒體可以申請版權保護。同時為了新聞媒體的宣傳、社會信息的傳遞,必須讓新聞報道被適當轉發。國外已開始使用優先發布權,給予原創者特定時段的宣傳優先級,其要求是只能在原創新聞媒體發表一段時間后,其他新聞媒體才可以轉載。
在此條件下,既能夠提高原單位的報道閱讀率,又能夠促進新聞內容的廣泛傳播,當然這種措施也不應限于原報道的內容。
新媒體時代,知識產權侵權問題變得更加廣泛,維權難度越來越大。如今,新媒體發展的勢頭越加強勁,侵權問題仍然大量存在,且有加劇之勢。因此,必須有相關的法律進行侵權概念的界定,必須對新聞媒體進行相應的補償,而且必須對明確的侵權行為加大懲罰力度。以上措施的試試效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所以公民版權保護意識的增強才是真正的解決之道。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的版權保護會變得更加困難,對此,一定要轉變新聞版權保護觀念,可以利用科技進行新聞版權保護。
比如,可以完善采用區塊鏈信息技術的內容版權平臺,并利用智能媒介運營技術進行自動監控跟蹤、取證、直通司法、網絡認證等,以促進更有效的新聞版權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高鑫.新媒體背景下文摘期刊的發展困境及其應對策略[J].科技傳播,2021,13(3):39-41.
[2] 張芮.新媒體背景下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策略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3] 王星.網絡傳播環境下新聞版權問題的演變與應對[J].傳播與版權,2016(5):178-179.
[4] 賈藝寧.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新聞傳播效應與策略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3(14):2.
作者簡介 王曉陽,碩士,編輯,中國鐵道出版社有限公司責任編輯,研究方向:鐵路機車車輛裝備與運用專業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