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至今,澎湃新聞堅持“專注時政與思想”的專業報道理念,使自身在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快速立穩腳跟。新媒體時代,“澎湃新聞評論”公眾號以三種評論類型為主,即“社論”“夜讀”“馬上評”。文章分別分析這三種評論類型的主要特點:與傳統社論不同,澎湃新聞社論在關注時政的同時,內容緊扣社會民生,議題多元、語言嚴謹,以解釋建議為主;而“夜讀”和“馬上評”則充分體現了媒體融合的特點,無論是選題內容還是評論角度與立場,都更接近大眾,具備新聞時效性的同時兼具趣味性。“澎湃新聞評論”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特性,在主題、內容、受眾互動性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變革。文章認為,澎湃新聞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產物,其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對傳統新聞評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澎湃新聞;網絡新聞評論;媒體融合;評論特點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6-0126-03
2014年7月,澎湃新聞(The Paper)作為媒體融合的新媒體產品正式上線,其依靠《東方早報》的編輯團隊,致力于創建一個專注時政和思想自由的新媒體平臺。澎湃新聞在傳統紙媒技術全面轉向線上新媒體技術的基礎上,整合文本、圖片等資源,將視頻、聲音、動畫和交互媒介技術融入傳統的文字報道中。在推出一年后,澎湃新聞迅速成為國內現象級的新媒體產品。
在新聞評論方面,澎湃新聞最早以社會類新聞為主,后來評論的內容逐漸涉及時政、經濟、教育、醫療等各個領域[1]。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已達10.32億,微信有超過10億的月活躍賬戶數,刷朋友圈、群聊、瀏覽公眾號、打開小程序已經成為日常必備。澎湃新聞注意到了微信等新媒體的巨大瀏覽量,入駐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并于2017年6月1日注冊“澎湃新聞評論”公眾號,并將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板塊,即“社論”“夜讀”“馬上評”。
澎湃新聞自2014年創立以來,新聞評論主要以三種形式呈現。截至2022年2月15日,“社論”總計3569篇,“夜讀”961篇,“馬上評”3652篇。其中,“社論”自澎湃新聞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穩定的更新頻率,“馬上評”在2017年之前發布頻率并不穩定,2017年年中開始趨于穩定,每日平均2~3篇。而“夜讀”則在2019年之后才形成穩定的更新頻率,2019年后保持一天發布一篇的節奏。澎湃新聞作為媒體融合的產物,“澎湃新聞評論”的發展和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
(一)“澎湃新聞評論”的樣本選擇
本文選取2021年8月1日至2022年2月15日澎湃新聞發布的674篇新聞評論作為研究樣本(見表1)。其中,“社論”和“夜讀”保持大約兩天一篇或者一天一評的發布頻率,而“馬上評”則平均每天最少發布2篇,更新較前面兩者更為頻繁。

(二)評論議題歸屬地
對近半年“澎湃新聞評論”議題的內容歸屬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夜讀”以國內議題為主,主要針對社會民生、普通大眾的生活和情感、社會文化等方面評論。而“社論”和“馬上評”對國內議題的評論占比分別為86.3%和82.6%。澎湃新聞社論的國際議題基本上是就國外重大新聞發表評論,其中大部分都是國際政治事件。

(三)互動評論數量
選取澎湃新聞近半年的新聞評論下的互動評論進行分析,分析網頁下的互動評論數量發現,“社論”下的評論大多數不超過100條,其中教育、醫療、經濟政策等議題的評論數量較多,數量在200到500條。“夜讀”文章的互動評論數量89%在100條以內,僅有11%的文章評論數量過百。“馬上評”因為其較強的時效性、較高的發布頻率以及包攬所有主題的評論內容,更容易引發受眾互動和評論,因此,“馬上評”的互動評論數量較“社論”和“夜讀”多,平均每篇評論互動評論數量在100條以上。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新聞評論能直接表現媒體與民眾的意志。新聞評論可以培育和增強公眾的積極參與意識,更高效地參與和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2]。因此,分析和了解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具有重要意義。澎湃新聞作為一款成熟的融媒體產品,“澎湃新聞評論”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其中,“社論”代表了澎湃新聞的基本立場,既代表澎湃發聲,也代表社會發聲。而“夜讀”和“馬上評”以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社會民生類的評論為主,與“夜讀”不同的是,“馬上評”多是拋出問題與受眾共同討論,評論主題較為輕松,文章內容觀點開放。下文剖析“澎湃新聞評論”的“社論”“夜讀”“馬上評”的主要特點。
(一)“社論”的特點
1.選題多元,關注社會民生
社論通常是新聞媒體對時下社會中重要問題進行的評述,代表所在媒體的基本立場和態度,評論對象主要是重大社會事件和時政,最終目的是引導輿論[3]。在傳統新聞媒體主導時期,社論主要針對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發表評論,頻率并不高。在選取的半年時間跨度內,澎湃新聞社論共刊載132次。澎湃新聞社論在保持高刊載頻率的同時,選題也幾乎涵蓋了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所選的132條樣本中,時政類12篇、財經類16篇、社會民生類61篇、科教類18篇、交通法制類9篇、文娛類16篇,其中選題最多的是社會民生類,占比46%。
傳統新聞媒體社論通常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更關注時政,澎湃新聞社論在關注時政的基礎之上,也關注其他社會民生類議題。澎湃新聞社論發言時間密集,議題空間更為開闊多元,高密度全方位的社論反映了澎湃新聞強烈的媒體責任感。此外,澎湃新聞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使社論不受傳統版面約束,能夠及時發聲,延續傳統媒體的優點,同時使社論的內涵更加深刻,更具時效性。
2.評論嚴謹,態度溫和,以闡述啟迪為主
新聞評論的話語方式、價值取向等都關乎媒體的精神氣質,評論的立場則是媒體立于社會的精神內核[4]。傳統媒體新聞評論以邏輯嚴密的內容為主,更強調彰顯思想的深邃,不僅論證嚴謹、邏輯合理,且往往顯示出主導思想的權威。從統計分析澎湃新聞社論的價值取向的132篇文章來看,闡述型社論75篇,占比約56%,啟迪型社論23篇,占比17.4%。從中可以看出,澎湃新聞社論內容嚴謹,話語簡潔,態度平和,評論類型以闡述型社論和啟迪型社論為主。
此外,“社論”既保留了以往社論觀點明確、論據充分、內容權威的寫作特色,又利用新媒體平臺、新媒體技術,豐富了編排形式與分發形式,使社論既內容深刻嚴謹,又生動簡練。在澎湃客戶端的頁面設計上,“社論”采取了卡片式布局,在首頁版采用問題、概要、圖表相結合的排版形式,從視覺上看更簡潔直觀,更具沖擊力,以便更多受眾使用。綜上,澎湃新聞社論的特色,主要表現兩個方面:交互評論與版面編排。交互式評論是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的特色,是傳統媒體評論所不具有的優勢[5]。在互動性方面,澎湃新聞社論設置了“評論”和“發問”板塊,受眾可以自由發表意見,相互溝通。其中,受眾的部分提問不僅會獲得專業“意見領袖”的回復,也會獲得客戶端的回答。
(二)“夜讀”的特點
1.內容親民,排版簡潔,具有媒體融合特點
澎湃新聞“夜讀”的文章篇幅一般都較短,但標題言簡意賅,正文就說明了事情的起頭,然后用論據闡明觀點。話題多接近群眾生活日常,小到吃飯睡覺,大到人生,既有眼前生活,也有詩和遠方,內容較為平常和輕松。在寫作手法上,采用了平民式的手法,既不講大道理,也不說教,展現了親民的風貌。在內容編排上,以文字和簡單的圖片為主,評論最后附有概要的文字卡片,使受眾一目了然,同時方便受眾轉發和分享。2021年3月,澎湃新聞將“夜讀”文章整理成集,并命名《人間指南》。“夜讀”以個人角度切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過敏銳的新聞敏感捕捉熱點,追蹤話題,既有平和獨特的表達能力,也體現了新媒體的優勢,這為互聯網時代的網絡新聞評論增添了新的趣味和可能。
2.與時俱進,巧妙運用流行詞
傳統媒體在新聞評論中多用專業術語,話語較為正式嚴肅,但往往正式、生硬的語言難以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致,簡單直白接地氣的語言反而能得到受眾的青睞[6]。在“夜讀”中,評論語言直白簡潔,活潑生動,如《當社恐時代遇上“社交牛X癥”》。“社恐”的全稱是社交恐懼癥,是恐懼癥的一種,屬于神經癥的一種,但網絡上大家常說的社恐主要是由當代年輕人面對快速變化的生活、工作節奏所做出的一種自嘲和自我保護機制。而“社交牛X癥”是指那些過度放飛自我,不懼他人眼光,甚至通過嘩眾取寵來尋求快感的人。不論是社恐還是“社交牛X癥”,都是人們與世界相處的一種方式,不應該被貼上褒或貶的標簽,應引導受眾客觀看待。“夜讀”合理地運用當下熱門的互聯網詞語,讓評論更貼近大眾生活,不再是晦澀難懂、毫無新意的,而是好玩的、有益的生活閱讀,從而增強了受眾的閱讀趣味。
(三)“馬上評”的特點
1.符合應用場景的語言
由于“馬上評”評論的對象多樣,議題范圍廣泛,在評論時必須考慮到傳播語境和主要受眾,如在財經相關的評論中多使用經濟學領域的專用術語和表達以使目標受眾更易接受,如果傳播話語和該傳播語境不匹配,那么媒體的聲音將無法準確地傳達給受眾[7]。“馬上評”針對不同的議題和受眾采用靈活的傳達話語,使評論更容易被受眾聽懂且認可,用恰當的網絡熱詞,以平和、親切的語言和聽眾交談,如《夫妻合休產假,讓“共同撫育”早日成為新共識》。“喪偶式育兒”一詞近年來引發了人們廣泛討論,隨著二孩、三孩政策的放開、女性家庭地位的上升,“共同撫育”倡導新型婚育文化,代表了眾多網民的心聲。
2.選取與受眾接近的視角
傳播視角是指媒體在面向社會現實時篩選、組合、傳播的角度[8]。在受眾占主導地位的新媒體時代,“馬上評”在發表評論時接近受眾的視角,也更重視與受眾生活、經驗、教育貼近的社會面向。其選取的文章題材涵蓋問題范圍非常寬泛,大到國際國內的大事,小至隨地吐痰、中小學生作業負擔過重等社會問題,但內容大對關注社會民生,并能夠引起普遍的社會議論。同時,文章切入的視角豐富多元,文字的風格也力求樸素平易,并充分關注到和普通的社會宣傳對象之間平等溝通的關系。
3.互動性強,具有口語化、平民化
對傳統的媒體評論而言,評論僅僅是單方面的事件,反映的渠道非常有限,新聞評論缺乏互動性。而澎湃新聞的“馬上評”則顯然克服了傳統新聞評論在這方面的缺陷。在“馬上評”中,網友不但可以直接針對某一新聞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評價,根據他人的評論進行再點評,也可以通過點贊、轉發他人的評論等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這都能有效地加強新聞評論與受眾的互動。此外,在“馬上評”中,不但專業媒體人員能夠進行新聞評論,受眾也能提出自己的觀點與評論,評論話語更偏向于平民式。評論中,隨著參與評論主體的多樣化,評論語言也更加口語化、平民化,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只要是感興趣的內容,受眾便可展開討論。
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需要做的不僅是幫助受眾獲取信息、解讀資訊,還要剖析現象下的實質,發現新聞背后的問題,提出看法與意見,以服務受眾。“澎湃新聞評論”充分發揮了新媒體的特性,在主題、內容、受眾互動性等方面都有相應的變革。“澎湃新聞評論”在倡導主流價值觀的同時,堅持主題多元、視角多樣,以平和的話語向受眾闡釋和建議,體現了新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新媒體時代,網絡新聞評論在堅持形式不斷發展、堅持“內容為王”的同時,也要把握住受眾對信息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劉艷民,劉培.從澎湃新聞實踐看中國媒介融合:寫在澎湃新聞上線一周年之際[J].東南傳播,2015(7):1-3.
[2] 趙振宇.新聞評論的新形勢與“新華時評”的新突起[J].新聞愛好者,2009(3):6-7.
[3] 王代強,李旭曜.我國網絡新聞評論文獻綜述[J].新聞愛好者,2011(7):16-18.
[4] 游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網絡新聞評論研究[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16):117-119.
[5] 潘俊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網絡新聞評論的特點:以《澎湃新聞》社論為例[J].新聞世界,2016(5):70-73.
[6] 孟凌霄.新媒體時代新聞評論寫作的堅守與創新[J].新聞論壇,2021,35(1):85-86.
[7] 伍佳佳.網絡新聞評論寫作的思維轉換與優化策略[J].新聞前哨,2020(4):41-42.
[8] 付聰慧.新媒體時代微博新聞評論的特點與問題[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6):212-213.
作者簡介 李小嵐,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