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達 邢曉婧 陳欣 柳玉鵬
(上接第_版)但據美方統計,美國市場對中國生產的具有質量和價格競爭力的原料藥需求持續旺盛,“對中國的依賴”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
王小理說,不能低估我國生物科技發展有與世界科技前沿一定時期切斷、產業鏈短暫斷裂的風險。然而,美國對中國實施生物領域“脫鉤”可能并不會順暢。首先,相對領域,生物領域的市場前景雖然廣闊,但回報周期長。美國如果貿然實施中美生物領域“脫鉤”,短期看固然對中方形成巨大壓力,但也對美國醫藥企業在華巨大市場份額形成強大殺傷。更重要的是,從長期看,這必然倒逼中國加速生物科技和產業自立自強。而且,中國生物技術領域全球合作網絡很大,資金投入體量全球第二,技術創新和人才儲備上也比較有特色,美方很難斷切斷中國與全球生物技術發展的聯系。
中國有能力應對
美國《財富》雜志13日稱,自從競選以來,拜登就不斷宣稱打算讓美國在各個方面對中國保持戰略競爭力,從應對氣候變化到加強芯片制造。但美國想遏制中國發展沒有那么容易。《南華早報》評論說,在這場科技戰中,對英偉達芯片出口的禁令是對中國人工智能雄心的直接挑戰。盡管找到英偉達的替代者是漫長過程,還是有人愿意押注中國長期擺脫英偉達等公司的能力。“美國之音”也提到,一些專家認為,中國有能力應對美國的出口管制。美國蘭德公司的高級政策研究員馬喬里?布盧門撒爾說,中國政府的支持比美國政府更全面、更有凝聚力,這有助于中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領導地位,這是一項涉及硬件和軟件的核心技術。
俄羅斯《獨立報》稱,對于美國不斷升級的限制措施,中國有不同的應對舉措,但最終這將促使中國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并努力確保獨立性。而對美國來說,長期的負面影響可能要嚴重得多。除了經濟影響外,進一步的限制肯定會加劇地緣政治緊張。這種競爭也將令世界進一步分裂,被劃分為兩個彼此不喜歡的陣營。▲
環球時報202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