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冬會
馬克思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在這個“歷史說明”的過程中,生產力的發展起著首位作用。《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為《宣言》)作為闡述生產力理論的重要著作,其中所蘊含的相關思想對于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生產力是人類的源泉,它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發展的始終,在《宣言》中將生產力理論具體分析到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產力的首要地位。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是每一社會存在的前提條件,而資產階級的出現,使得社會的面貌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上開辟了廣闊的世界市場,政治上將各自獨立的地區集中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文化上各國的精神產品成為了公共財產等,整個世界在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正所謂“眾人種樹樹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因此,“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而封建社會里那種只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生產活動分散、規模狹小、生產技術長期落后的生產方式早已過時,并且“這種關系已經在阻礙生產而不是促進生產了。它變成了束縛生產的桎梏。它必須被炸毀,它已經被炸毀了”。從而呼吁新的制度、新的社會的產生,即資本主義社會在生產力的號召下順理成章地出現了。
資本主義社會在戰勝封建社會后,要想保持自己體系的生機與活力,自然也離不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協調的定律,因此,它首要的做法就是要進行自我革命,那么應從哪里進行革命,《宣言》中給出了答案,“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地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資產階級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改革,用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作坊,用資本主義雇傭關系代替封建社會租佃關系等,用工業生產力代替了手工生產力,并且資產階級并沒有止步于此,他們企圖不斷地改變所有的社會關系,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不同于以往一切社會的根本所在,以往工業階級生存的根本是“原封不動”,在繼承之前的生產方式下生存,而與之恰恰相反,不斷的革命和變革卻成為了資產階級的“標簽”,究其根本目的不僅要與以往舊的生產方式“一刀兩斷”,還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力,從而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資本主義社會的不斷革命與變革是不會終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的。正所謂“物極必反”,資產階級只是在忙于創造自己的巨大生產力,而殊不知它自身的生產關系早已不能容納自己的“成果”,并且已經成為了自己“成果”的絆腳石,而當資產階級企圖采取措施挪動這塊“絆腳石”時,反而使得自己更加狼狽,因此資產階級的這種“生產關系”必然要被炸毀,而所要重新建立的與這一龐大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預示道,“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即共產主義終將應運而生。可見生產力不斷發展,與其相對應的生產關系同時也要進行變革,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
生產力理論對于社會的發展進步至關重要,在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展的生產力成為了黨的建設的重要保障。
19 世紀40 年代的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打開了國門,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在政治上由于受到帝國主義接連不斷的戰爭威脅,中國的政權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正因西方國家的介入,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一改之前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在洋務運動中經過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機器工廠,使得中國的工業生產力得以發展,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另辟新徑。中國共產黨正是誕生于這樣的政治經濟背景之下,并成為了中國未來事業發展輻射的軸心。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如何擴大和建設中國共產黨便成為了一個重要關鍵,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則成為黨的建設的基礎性條件,然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受到國內外兩方勢力的迫害,中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毛澤東主席也意識到工業生產對于中國發展的重要性,1934 年毛主席指出:“我們的經濟建設的中心是發展農業生產,發展工業生產,發展對外貿易和發展合作社”。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奠定黨的建設的物質基礎。
直到1949 年新中國成立,在擺脫無休止的戰爭后中華民族站起來的首要任務則是大力發展生產力,究其核心則是工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主要表現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毛澤東根據中國當時的歷史條件認為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關鍵則在于大力發展重工業,發展工業生產力,并相應地提出了“一化三改”的總路線,力求實現國家工業化。但根據當時中國供求的現實情況來看,落后農業國現實與應發展的工業國目標相悖,從而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工業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則是解決矛盾的最佳途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物質保障。

早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就曾指出,“應該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兩個講全了”。只有這樣才能使黨的建設的基礎堅不可摧。解放生產力通過工業生產力的發展為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而發展生產力則在改革開放后通過科技生產力的出現為黨的建設提供動力源泉。鄧小平在1988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加快了改革開放的步伐。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科技生產力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然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也面臨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發展科技生產力,并進一步指出,這次改革的全面性和深化性則是其本質屬性,全面性表現在改革范圍之廣,改革步驟有序,改革重點突出,深化性表現在思想觀念轉變,敢啃“硬骨頭”,依靠人民來實現。
具體來說,這次改革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為科技生產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毫不動搖地鞏固、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通過黨的領導使得國家發展更加有序協調,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要從多方面保障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的地位。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在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下,一方面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另一方面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先進文化。在社會保障方面,及時解決與人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住房、醫療等問題,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模式,要徹底消除要征服自然的思想。在促進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全方位保障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使其推動黨的建設的發展進步,從而增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政治的純潔性建設,提高執政水平的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