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 趙琪
(1.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2.哈爾濱理工大學)
俄羅斯著名學者布羅姆列伊提出“許多民族歷史上特定地區的人,他們擁有各自共同的文化,尤其是相對穩定的語言和心理,以及思想的統一和教育,因此才會對本民族產生認同”。在布羅姆列伊看來,民族認同更強調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意識的情感和認知過程的結果,將自己與其他民族分離,以及對自己民族身份的個人意義體驗。[1]
民族認同首先表現為人們的主觀心理活動(情感),是人們的民族身份意識的體現,其次又要依靠客觀世界(語言、文化等)來明確自身的身份。[2]
諸多學者認為民族認同擁有自己的結構,其主要結構:(1)認知,它包括民族意識、人民語言知識、民族文化知識。民族文化知識又包括對其民族群體、歷史、領土、宗教、習俗、價值觀、文化特征的了解。(2)情感,它包括民族歸屬感,對于民族品質的看法,以及對民族成員間感覺。(3)行為,民族成員的一切所作所為要基于規范,價值觀,行為準則,對傳統,習俗,儀式的遵守,對語言,歌曲,舞蹈和對民族文化其他成分的積極使用而采取的行動。
從此結構能夠看出文化因素是認同的基本,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所保留的精華。文化是能否產生民族認同的重要因素,一個民族凝聚力來源于人民對于文化的認同,在民族文化的引導下,才會推動本民族的發展。所以說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的基石。因此,從語言與文化關系的角度研究民族認同,剖析民族認同的實質,揭示其文化內蘊特別是民族價值取向,是民族認同發展進程中重要思考維度。
民族語言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在民族成員的集體生活中,民族語言是民族成員進行交流的必要工具,且民族語言能夠反映民族生產,生活,學習各個方面的民族特色,民族成員通過語言來進行闡釋、表達、與民族相適應的民族精神、文化、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等特點,所以民族語言是民族意識形態的基礎。而熟語作為俄羅斯這個國家的民族語言之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
熟語作為民族認同的語言載體。學者捷利亞認為民族文化意識及其認同的特別作用在于民族語言的熟語成分,因為熟語的語言單位形象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世界觀。熟語作為民族語言,直接的反映了他們對傳統和習俗文化的想法。熟語是表現俄羅斯民族文化的重要來源,包含了人們對神話、習俗、儀式、習慣、道德、行為的看法。俄羅斯熟語刻畫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將自己對民族的情感融入到熟語中,使民族語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從而體現對本民族的文化上認同,對其他語言無法產生心理上的依賴感,無法達到民族集體上的共識。這也就是熟語能夠成為民族認同的語言載體的主要原因。
熟語是民族意識的體現。拉林指出熟語總是間接反映人民、社會制度和他那個時代的意識形態。沙姆斯特季諾娃認為熟語最突出表現的是民族心態和民族語言圖景的特征。不僅體現了現實的環境,還呈現了民族意識。不同主題的熟語,意味著它們不僅是用來描述世界的,而且還用來解釋、評價和表達民族成員主觀情感與意識的。熟語的構成反映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的民族意識,以最生動的方式表達人民精神、心態、鞏固民族文化和記錄歷史經驗。民族成員通過熟語來表現民族意識與民族情感,從民族認同概念出發,文化中體現的民族心態,精神與意識均是民族認同發展過程中主要促進因素,若民族成員通過熟語來表達自己的民族意識,能夠促使熟語成為民族認同發展過程中的情感依托。
語言是民族文化認同的象征。熟語作為最具特色的民族語言,是俄羅斯人民交流的工具,通過熟語來表達俄羅斯民族文化,結合了人類最深層的思想,塑造民族的群體意識。由此可知熟語作為民族語言符號,能夠直接鮮明的體現俄羅斯民族認同。
民族認同能夠代表國家的語言,文化,習俗,傳統,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等,所以不同的民族,認同各不相同,因不同因素的影響,導致民族種群之間存在認同差異,可見民族認同形成不僅需要經過時間的洗滌,還需要文化的推動,以及歷史的演變等。
地理環境影響著俄羅斯人民的生活,工作等多個方面,人類的整個歷史進化過程是在適應環境的機制之下進行的,在整個漫長的過程中,產生本民族的精神,刻板印象與特殊的思維方式,民族語言,文化,習俗同樣是在這樣的環境機制下發展起來的,各個國家的之所以存在巨大差異也有地理環境因素的原因。
俄羅斯地處歐亞大陸北部,且維度較高,大部分地區冬季漫長,夏季短促,屬于大陸性氣候。造成80%俄羅斯的地域適應農作物生長時間,也被稱為無霜期,總計不到180天,而俄羅斯的耕作季節大約是從四月中旬到九月中旬,大概只有125-130天,俄羅斯的耕作季節極為短暫,導致農活務必要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完成,農民只有只有動員所有家庭成員,包括孩子與老人一起工作才有可能完成任務。[3]俄羅斯的這種集體工作深深的影響俄羅斯人民的精神,即使在如此艱辛的土壤條件與氣候下,只要在在集體中工作,就能夠解決憂慮。如熟語:
Что одному не под силу, то легко коллективу./一個人辦不到,集體容易。
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形成的集體,成員在集體中工作,共同勞動,這樣的集體才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共同生活環境是從孩提時就已形成,具有鮮明的獨特性,這樣獨特的生活條件使俄羅斯人民產生的集體精神,明顯區別與其他民族,對集體產生依賴感,認為集體能夠幫助自己在如此的環境下生活下去,也認為在集體中工作,能夠更加高效,久而久之,俄羅斯人民便會對集體產生依賴感,隨之產生民族認同感。
在俄羅斯幅員遼闊的國土上,居民聚集并居住在大河沿岸。河流變成了一種商業航運運河,多位于城市和購物中心。河流為斯拉夫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網,遠離河流的城市居民將從事農業和林業。他們將為沿海地區的居民提供蜂蜜、毛皮、農作物和其他商品。夏天時,能用漁船進行兩地貨物運輸,冬天時,河流變成堅硬的冰路,可以承載雪橇等交通工具,河流的支線距離較近,地面較為平坦,讓兩地的俄羅斯人保持聯系,近促進了不同地區居民的交往和融合[53]。
Все за бечеву- скорее переедешь./每個人都繩拉船,那么很快就能渡過。
俄羅斯的湖泊造成了俄羅斯人民的這中集體意識,更是培養了斯拉夫人的互助精神,集體中的協同合作,將集體力量發揮到最大化,使的成員生活更加便利化,遂而成為民族成員生活的依托,俄羅斯河流文化是民族獨特的存在,從生活中影響著俄羅斯人民,是俄羅斯人相信集體。
俄語熟語不僅從精神方面體現俄羅斯人民的集體精神,更是將自然環境的客體隱喻集體的重要性,如
Слушай, рябина, что лес говорит ./聽,花楸,森林在說話。
лес, деревьев много,поля是自然環境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表達集體統一的力量,形象且生動,具有民族性特征,是俄羅斯民族文化的的體現。
俄羅斯的土地,氣候條件以及河流作為俄羅斯人民的共同生活地域,是民族實體的生存空間,而生存空間本不能作為民族認同的衡量標準,但是成員對共同地域的認同能夠體現生存空間與民族的關系,這種地理環境下,使俄羅斯人民相信集體,明白共同活動與齊心協力是俄羅斯人生活的要訣,這種地理環境的獨特性區別與其他民族與國家,對與民族成員對于集體認同形成尤為重要。
生產生活方式是表集體意義熟語重要形成因素之一,對于這種民族認同的因素要追朔二十世紀前,當時俄羅斯盛行община/村社這種生活方式,村社的生產生活方式在階級社會從十三世紀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一直存在,是原始社會秩序的社會形式,作為近千年來主導俄羅斯人類社會的社會形式,村社具有與其他形式不一樣的韌性與生命力,其內在是集體的協作系統,成員作為共同體,以村社這種形式自給自足形式的生活。所以說община/村社一直是俄羅斯人最大的國寶,它擁有俄羅斯人獨特的生存意識,存在的基礎是人民的精神,是俄羅斯思想的倉庫。
俄羅斯的村社文化與村社意識造就了成員的集體意識,作為早期的基本組織形式,村社凝結了血緣,地緣,以此作為集體強有力的紐帶,村社最重要的表現為土地與生產資料共同擁有,這種公有制是自發的形成,并不是強制下才形成的民族成員精神上與集體達成一致,思想跟隨著集體,個體成為集體一員,與集體相互依存,在成員的認知中,村社是集體的表現,這種生產生活方式影響著民族成員對于集體的認同,加深對集體的情感依賴。[4]
且村社具有三種特點,第一土地集體占有,表現在村社內部牧場,樹木,水資源共同占有,每個家庭都會放牧,狩獵,捕魚,同時耕地也是集體共有財產,注重團結和諧的生活,成員是集體的附屬物
В мире жить - мирское и творить./集體生活是和諧與創造。
成員同屬一個群體,一個民族,生存于同一片土地,且有共同依賴于村社,形成民族共識,便是“我們”,同時又將“我們”與其他群體區分開來。
第二平攤地稅,則是村社的聯保制度,較為富裕的村民要幫助較為貧困的村民繳稅,甚至平時要對貧困的村社村民進行物質上的幫助,樂善好施才會被村社所承認,他們相信集體中的奉獻互助精神。如熟語:
С миру по нитке - голому рубаха./眾人湊根線,窮人縫件衣。
俄羅斯村社的賦稅制度,使得村民成為賦稅得共同承擔者,這種制度極大加深成員之間的聯系,成員逐漸在集體形成奉獻互助精神,可見村社的聯保制度將村社成員緊密的聯系在一起,認為集體能在危難之時幫助成員脫離困境,使成員產生依賴感,故而形成認同感。
第三村社擁有絕對的權力,他有著較高要求的統一管理模式,成員相信村社,認為村社是公正,且會捍衛他們的權力,保護村民免受資產階級的壓迫,很多問題與糾紛均是通過村社集體協商加以解決。這樣的管理方式造成了成員對集體的信賴,如熟語:
На мир и суда нет./集體沒有懲罰。
可見мир是村社生活方式,使俄羅斯人掌握生活中困難的領域,創造了集體精神,給人一種安全感,為俄羅斯人民提供了內心的平靜和舒適。
村社創造了俄羅斯家庭民主的傳統和形式,比如村落、村長選舉、全米爾人民解決問題的習慣。它定義了公共財產對私人財產的支配,形成了俄羅斯артель這樣獨特的經濟組織形式,代表了村社中的勞動組合,如熟語:
Артель атаманом крепка./齊心協力的集體堅如鐵。
артель一種自愿的集體工作或其他集體活動,通常涉及共同的收入和共同的保釋責任,是不可分割的集體財產。артель主要是俄羅斯人的經濟組織形式,帶有強烈的反資本主義傾向,允許俄羅斯人將獨立甚至孤立的勞動與集體結合起來,是俄羅斯當時的民族共識的體現。
村社作為俄羅斯人生產生活的方式,在生活中融入集體意識,強調村社內部奉獻與統一團結,是俄羅斯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合理結果。民族成員出生時,文化環境就已存在,而這種具有民族特性的歷史文化環境,隨著人們的成長,賦予人們語言、習俗等,有著不同的文化底蘊,產生民族共識,區別于其他種族,更能體現俄羅斯人的心理依賴感,而在表達表集體意義的熟語時,村社作為早期俄羅斯人生產生活的方式能夠作為是影響民族認同的因素。
民族認同是民族成員將自己與他人于一體的情感上的體驗,通過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生產生活方式來表現成員對民族的依賴感,表集體意義俄語熟語中的民族認同成因闡釋了影響此類熟語的因素,地理環境是人類生活重要條件,是民族成員形成集體意識不可缺少的因素,人類對自己生長環境具有心理依賴感,所以說地理環境影響著民族認同形成,村社作為歷史上俄羅斯人民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更是將集體意識貫徹到底,村社是民族文化的見證,是俄羅斯民族文化認同的特殊篇章,通過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的整理與分析,能夠看出他們是表集體意義俄語熟語中的民族認同成因,且在民族認同形成的過程起到了參與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