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飛 王利偉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簡稱“中國抗戰館”)是對抗戰文物進行收藏、整合、分類、保存、排列和傳播文化,為大眾服務的文化教育機構。伴隨著現代化科技和文化價值的多元化發展,用傳統的陳列文物的方式的革命紀念館面臨著較大挑戰。如何擴大紀念館的影響;如何將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傳遞給學生、社會;如何提高紀念館歷史與現實之間職能教育的針對性,用紀念館等教育載體喚起民眾的責任感,是紀念館面臨的關鍵問題。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 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概括偉大抗戰精神時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中國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不分黨派、不分老幼、不分南北,為國家和民族命運抗爭的全民族認識上的高度統一,以及不畏強暴、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同仇敵愾、追求民族解放的精神正是我們在新時期需要發揚的精神,也正是我們建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精神基石。
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對于我們建設國家、振奮民族精神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在深入挖掘廣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方面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因此,用使命責任激勵紀念館拓展功能,加強能力建設勢在必行。
基礎是否完善是衡量學術實力的重要標準。中國抗戰館作為國際二戰博物館協會、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秘書處所在地,中國博物館協會紀念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辦《抗戰史料研究》《中國紀念館通訊》等學術刊物,與多家雜志社、出版社、高校、科研機構有合作交流機制,為學術成果轉化提供保障。中國抗戰館按照圖書館管理的規范來逐步完善,建有大型圖書資料室、文物庫房,館藏圖書 30000多冊、文物25000多件(套),致力于建設向社會開放的中國抗日戰爭史料基地。文物藏品以1931-1945 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占領臺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
近年來,中國抗戰館對近3 萬件文物進行了重點鑒選和定級,其中鑒定出一級文物117 件/套。全民族抗戰爆發80 周年之際,中國抗戰館聯袂線裝書局推出新書《日本侵華密電·七七事變》,收錄了從 2000 多卷縮微膠卷中遴選出的2 萬多頁秘密電報、秘密文件,均與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有關,披露的文獻資料從日本侵華的步驟、陰謀的策劃、戰爭的決策及戰役的部署、作戰指令下達及指揮等方面,完整地系統地記述了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挑起全面侵華戰爭,擴大對華侵略的全過程。充分證明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絕非偶然,更不是倉促而為,而是經過長期醞釀并制定了一系列“可供操作和實施”的具體方針政策。
將日本侵略者的“自供狀”公布于眾,還原日本侵華戰爭的真相,批判和回擊了日本右翼掩蓋、抵賴和否定侵略歷史的言行。可見,“學術立館”是抗戰類紀念館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也是新形勢下更好地傳播抗戰歷史和弘揚抗戰精神的大勢所趨。
2015 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之際,中國抗戰紀念館舉辦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曰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 周年主題展覽,全面展示中國人民14 年抗戰歷史,重點突出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重點介紹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在全民族抗戰爆發81 周年之際,中國抗戰館聯合全國21 家抗戰類紀念館在7 月7 日共同舉辦《偉大抗戰 偉大精神》主題展覽。120 余幅圖片,281件文物集中亮相,其中包括國家一級文物27 件套。這都是各紀念館的“鎮館之寶”,每一件文物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寶石,蘊含著生動的抗戰故事。建館以來先后推出了“臺灣同胞抗日斗爭史實展”“光輝典范——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黨風廉政建設”“偉大貢獻——中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90 多個專題展覽。這不僅是對基本陳列的補充和深化,還為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抗戰館也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中國抗戰歷史的重要窗口,自1987年開館以來,共接待了包括日本首相在內的十幾個國家的政要,80 余個國家和地區的80 多萬觀眾。先后赴日本、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和臺灣、香港、澳門地區舉辦抗戰主題的專題展覽,與俄羅斯、烏克蘭、韓國、波蘭等國家二戰類博物館簽訂合作協議,加強了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抗戰館共接待國內外觀眾達3300余萬人次。對于中國抗戰館開展社會教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面臨著巨大挑戰形勢下怎樣更好推進學術立館,構筑一個嚴謹的傳播博物館學的理論框架,其學術研究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從單純的理論研究向應用研究發展,通過對文物、圖片、文獻等實物的研究,完成對實物本身的再認識的實踐過程,進而推出了大量的學術成果;從單一博物館學學科研究向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研究發展等。
中國抗戰館充分利用互聯網力量,建立抗戰主題綜合門戶網站,宣傳民族精神,向全世界全天候無縫隙地宣傳抗日戰爭歷史真相、揭露日本侵華史實,以促進人們包括日本人民正確認識歷史,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共同發展。還在網絡上開展“民族精神大講堂”“抗日戰爭講堂專場”等專題欄目,拓展紀念館的教育功能。
適應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紀念館的社會教育手段也在創新。“紀念館+”模式會成為未來社會教育的發展方向。“紀念館+互聯網”可以拓寬受眾群體,延伸社教觸角;“紀念館+學校”可以將書本知識變得形象直觀,讓文物、歷史“活”起來,達到更好的社教效果,引領更多的觀眾走進紀念館。
中國抗日戰爭由于“盧溝橋事變”,拉開中國全面抗戰的帷幕;建于1987年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作為全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歷史的大型綜合性專題紀念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傳承抗戰精神祭奠和緬懷先烈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國防教育基地、全國首批國際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其價值無法估量。紀念館保存大量完整的抗戰文化元素,真實生動地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戰歷經的磨難,展現了中國人民頑強不屈抗戰精神和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共同抗擊法西斯侵略者的堅定決心。
中國抗戰館文物保管部門在加大征集抗戰文物力度的同時,注重檔案、文獻以及實物等館藏文物的研究,積極出版研究著作,加強藏品研究工作。例如,2014年、2015 年同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藏日本強擄中國赴日勞工檔案匯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藏臺灣義勇隊檔案匯編》;2015 年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抗戰家書: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等。不僅使館藏文物資源得到充分挖掘與利用,而且方便了社會公眾了解抗戰館文物研究的最新成果。
1978 年以來,我國史學界逐漸加強了關于抗戰史的研究,抗日戰爭的研究成果,真實揭露日本侵華的真實動機和殘酷暴行,也讓國人牢記這一慘痛經歷和珍惜當前國家的和平。習近平主席也多次強調要重視中國抗戰的研究,尤其是要依據真實史料。檔案館重視編纂日本侵華罪行檔案,如中國檔案館編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檔案》、中央檔案館編的《細菌戰與毒氣戰》《華北歷次大慘案》、北京市檔案館編的《日本侵華罪行實證:河北、平津地區敵人罪行調查檔案選輯》。這些內容多方面展示了抗日戰爭檔案重要內容,為國內外學者研究日本侵華史和中國抗戰史提供了豐富的檔案資料,真實指控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丑惡罪行和野蠻行徑,僅南京大屠殺,就有 30 萬中國人慘死在日寇的屠刀下。這些真正的歷史告誡日本不要意圖否認其侵華罪行!同時警醒國人要做一個銘記抗戰歷史和珍惜社會和平的中國公民。
抗戰館的基本陳列《偉大勝利歷史貢獻》,真實全面地展示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程,全景式地展現了全國各民族、各黨派、各界愛國人士及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英勇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光輝歷史和做出的巨大貢獻。突出展現了楊靖宇、左權、佟麟閣、張自忠等一批抗日將領,以及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他們是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杰出代表,是對抗戰英烈事跡和精神的集中宣傳。
至今已有800 多歲高齡的華北地區現存最古老、最長的一座十一孔聯拱石橋——盧溝橋。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就是以發生在這里的“ 七七事變” 為開端的。在盧溝橋一側的宛平城作為歷史見證,至今城墻上還保留著當年遭日軍炮擊留下的彈痕。
宛平城內,基座用漢白玉砌成,以明清風格為主體的乳白色大理石仿古外墻建筑而成的中國抗戰紀念館莊嚴肅穆。紀念館的序廳有一幅宏偉的浮雕,從正面戰場到敵后戰場,英勇的戰士與不屈的人民站在一起,用血肉筑成新的長城。這幅浮雕展現了在“九一八事變”之后的 14 年里,中國人同仇敵愾、奮勇抗爭、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中華民族才贏得了最后的勝利。
在紀念館二級平臺上安放著鍛銅的獨立自由勛章雕塑,兩側各分布著七塊草坪,寓意“七七事變”爆發地和中華民族的14 年抗日戰爭。象征國家富強、人民無畏的“醒獅”銅雕雄踞在廣場上,高達14 米的國旗桿豎立在廣場北側。在此設立這一永久性重要窗口。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籌建而成由群雕構成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記錄著當年日軍在中華大地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高15米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象征著正義必勝,一切侵略者必敗。以《國歌》為主線,以中國傳統碑林形式擺放,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過程,分“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正義必勝”4 部分,展現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民族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警示國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雕塑園東側,有趙登禹將軍墓,是人們永遠的懷念。
中國抗戰館作為架起連接現實與歷史的橋梁,通過自身水平的不斷提升讓更多的人關注和走進紀念館,讓人們在紀念館里汲取力量,堅定信仰。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一個特殊而又重要的歷史階段。抗日戰爭的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結束了屢戰屢敗的恥辱歷史,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提供了重要歷史條件;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在戰后通過聯合國憲章得到確認的大國地位,使中華民族再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走上民族復興之路創造了有利國際環境;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達到的空前團結,匯集成奔向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源泉;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政治主張、堅定意志、模范行動,贏得了民心,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準備了堅強領導核心。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當前,我國正處在由大到強的關鍵階段,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前所未有。我國周邊領土主權爭端、軍事安全較量等問題更加凸顯。日本一些政治組織和政治人物在對待侵略歷史問題上,藐視歷史事實和國際正義,積極謀求擺脫戰后體制。西方敵對勢力不愿看到社會主義中國發展壯大,千方百計對我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用偉大的抗戰精神激勵海內外中華兒女珍愛和平,在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中,更好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顯得愈加重要。
抗戰館又是最好的教育載體和展示平臺。使更多的人走進抗戰館,聆聽深入人心的感人故事,傳承記憶遺產,警示和凈化心靈,在抗戰精神中汲取精神營養,堅定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此外,還要利用融媒體等各種方法手段拓展抗戰館的教育功能,全方位弘揚抗戰精神。
——融入校園。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教育;引導他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立志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從小培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融入世界。向世界人民明確中國人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以提高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感。
——融入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筑牢民族的根與魂,使中國人民在苦難輝煌中孕育的偉大抗戰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柱,成為維系我國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成為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成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毅力和能力,堅持走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做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