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如 周靖 葉濱鋒/文
本選題通過研學旅行賽事助力鄉村振興。以“稻谷”為中心,對黃湖鎮青山村當地鄉村資源進行挖掘,總結得出稻田具有獨特的生物多樣性與自然景觀野趣,對鄉村文化傳承、自然生態與藝術的全方位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最后提出“稻谷說——以藝術之名與自然對話”研學設計理念,旨于打造“自然+科普+藝術”一站式自然教育、農科教育、藝術教育、學科教育于一體的研學活動,重新定義“自然—藝術—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拓展親子研學空間的另一種可能性。以回應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創意大賽研學旅行賽研學的主旨——“研學,讓鄉村更有趣!”
稻谷(圖1所示)乃是中國最為古老的農作物之一,是珍稀的糯稻,可以在饑饉時代替谷類的塊根類植物。東漢許慎《說文》中說“稻:稌也。”宋代羅愿在《爾雅翼》中有這樣的記載:“稻,米粒如霜,性尤宜水,一名稌。然有黏,有不黏,今人以黏為糯,不黏為粳。又有一種曰秈,比于粳小,而尤不黏,其種甚早,今人號秈為早稻,粳為晚稻。”元代黃公紹在《韻會》中提到:“有芒谷,即今南方所食之米,水生而色白者。”中華五千年的時光里,稻谷好像一種基因血液流淌在每個人的身體里。它不再是一種植物、一種糧食,而是變成了一種稻谷精神,更代表著中國精神——一種“務實、不驕、不躁、感恩”的精神。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袁隆平站了出來,他不僅為中國人解決了糧食問題,更是為全世界化解了這一難題。稻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越來越多的深居城市里的新一代逐漸淡忘了它的來源和重要性。為此,我們以“稻谷說”為主題,接而提出“稻谷說——以藝術之名與自然對話”主題研學活動,希望參與者在研學過程中深入了解一顆小小的稻谷蘊含著的無窮的力量,并體會藝術與自然結合的魅力。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通過“稻谷說”,架起了城鄉的橋梁,助力鄉村振興!

圖1 南宋·吳炳 《嘉禾草蟲圖》
本活動以農事教育為切入點,從“稻谷”的視角,以藝術之名與自然對話為手法,串聯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動植物、農居生活、藝術教育等資源,策劃黃湖鎮青山村研學旅行活動。通過解讀“稻谷說”農事教育、體驗休閑農業及觀演“皮影”藝術演繹三部曲完成農業科學知識的傳播,進而提出“自然+科普+藝術”一站式自然教育、農科教育、藝術教育、學科教育等多元聯合教育模式,為青少年提供一整套研學課程體系。為創建青山村特色研學課程并普及推廣國內外奠定基礎,使黃湖鎮青山村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先鋒。
走進農村,走進鄉間,從觀察鄉村開始!可開展拍攝美麗的水稻田園、農民生活勞動場景、家禽家畜養殖等鄉村活動;可開展稻田繪畫、稻田手工藝、捏泥人等藝術活動進一步觀察鄉村。這一過程也是為課程設計收集素材的有效途徑。此外,還可以查找歷代描寫田園光的詩歌、收集農業諺語等文獻資料深化鄉村的視覺形象和感觀。而體驗農村生活、體驗農作物種植等活動也是觀察鄉村的一種獨特的方式,身體力行,方知勞動不易、農作物來之不易。
課程主題“稻谷”從米飯開始,重塑孩子對食物的認識,引發愛惜糧食的思考;開發與“米”相關的衍生物,可與科技、藝術、數字、科普等領域接軌,在活動中積極開發動手動腦的創新能力。根據不同的年級段開展“皮影說稻谷”藝術演繹活動,也可以自擬表現形式,如攝影、動畫、詩歌朗誦、歌唱、繪畫、小品等用多種方法觀察,領略稻田的變化及農家生活的變化。本課題組最終確定將以喜聞樂見的“皮影戲”的手法向大家展示水稻生長的過程,這也是我們本次課程設計最主要的藝術媒介。我們將中國傳統藝術——皮影融入課程學習,不僅向同學們展示一種更為新奇的授課手法,增加課程的豐富性、趣味性,更是向廣大學生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良好途徑。藝術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的心理、生理、認知和其社交發展等各個方面。而皮影戲多元化的藝術底蘊,能夠運用于課程當中,并通過皮影戲課程美育美心,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皮影戲是以人為媒介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藝術教育則是文化傳承最為直接的教育媒介。這樣的方式也是一種創新的體驗,既能傳播優秀的民族文化,又能增加課程豐富性和趣味性,也讓學生對課程知識更加印象深刻。
“稻谷說——以藝術之名與自然對話”主題研學活動一共分為三個階段的知識傳播和實踐。第一,知識階段——解讀“稻谷說”農事。解讀中國水稻的種植歷史、經典故事;了解農作物生長、培育、種植等情;收集農業諺語。第二,創新階段——觀演“皮影說稻谷”藝術演繹。根據不同的年級段開展“皮影說稻谷”藝術演繹活動,也可以自擬表達類型,如攝影、動畫、詩歌朗誦、歌唱、繪畫、小品等用多種方法觀察,領略稻田的變化及農家生活的變化;隨后從不同的方式中去感受當地的氣息,培育學生對信息收集,探索研究,團體協作,解決問題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并培養他們對人文、自然、藝術方面的探究能力。第三,實踐階段——體驗休閑農業。體驗休閑農業、走進青山村嘉源蔬菜基地,根據時節體驗播種、插秧、收割等農事;開展拍攝美麗的水稻田園、農民生活勞動場景、家禽家畜的活動;收集素材:稻田繪畫、田園光詩歌。主要以課程設計、IP形象設計為主體,展開課程實踐。
以PBL項目式學習理念為導向進行課程設計,采用多種方法觀察、領略稻田的變化及農家生活的變化。通過上文所述的各種形式來感受與體驗鄉村生活,培育學生對信息收集,探索研究,團體協作,解決問題等各個方面的能力。根據不同的年級段分設不同的能力培育目標和課程內容。如四至五年級以“科普+游園”為主(如圖2所示),只是在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的上有所區分。六年級以“科普+藝術”為主,特別突出藝術表現力的培養。

圖2 課程設計、課表及手冊
IP形象(如圖3所示)取自于“稻谷說”研學教具中的青蛙形象,源于稻田中“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意象,因此將青蛙的可愛形象與稻谷進行結合,設計造型保留用皮影的造型特征,突出了“稻谷說”研學的教學特色。

圖3 “稻谷說”IP形象
在設計形式上,主要以扁平化為主,將青蛙復雜的形體提煉成簡單的幾何形。這種去繁從簡的手法,對圖形符號抽象化的設計,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了突破扁平化圖案死板的缺點,我們將IP形象動作進行夸張化:如IP形象的整體頭身比加強、IP身上皮影的孔洞設計、IP形象站立的動作等。這種夸張的手法,更加符合青少年追求夸張,個性的心理,讓原本普通的動物形象更加生動活潑。在色彩的使用上,主要采取了綠色為主調,突出其生長,放松,生氣的象征意義。而這些象征意義也更加符合課程自然的主題,以及黃湖鎮的自然地理特征。輔助顏色了黃色,黃色代表溫暖,愉悅和正能量。以上設計使得該IP形象和稻谷研學文化更加貼合,形象特征更加鮮明,可以很好的吸引眼球,引起共鳴。
通過此次研學旅行活動策劃以及實踐,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思考,認為“未來鄉村實驗區”需要深化設計及運營;未來鄉村社區可以嘗試“自然+科普+藝術”模式的創建;對“青少年農科試驗區+實踐基地”的創建活動值得進一步推廣和運行。可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如與“自然學校”國際自然教育、融圖書館設計師聯盟、花筑·杭州久臨靜舍民宿、“萊萊做竹編”多方聯合開發研學課程,舉辦國內外“自然、藝術、科技”研學活動。此外,可聘請杭州市西湖區項目制首席王麗君工作室為皮影課程作指導,聯合浙江樹人大學藝術學院社團、學軍小學皮影社團等組織深入合作,深化開發“稻谷說”課程。在增加當地的知名度、曝光度的同時,打造自然、科學、藝術、運動于一體的多元化精品研學社區。■
引用
[1] 錢初熹.基于項目學習的美術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