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
近日,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刊文套稱,誕生于冷戰背景之下的“不結盟運動”將“反殖民主義”等同于“反西方主義”,其本質屬于意識形態層面的政治宣傳。該文還聲稱,在當今國際社會,不結盟理念已死,作為一種陳舊的意識形態,其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衰弱。事實真是如此嗎?
60年前,廣大的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在美蘇冷戰、兩極對抗的背景下發起不結盟運動,通過追求獨立、自主、非集團化來實現發展中國家的聯合自強,世界范圍內不結盟的理念深入人心。當下,國際政治現實也清楚地表明,不結盟理念依然符合當今國際社會需要,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影響力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是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構建與傳統西方國際關系體系不同的新型國際關系之潮流所向。
首先,不結盟運動是冷戰時期處在美蘇夾縫中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愿選邊站隊,尋求獨立自主外交的體現,絕不單單是“反西方主義”。
歐洲國際關系的歷史很大程度上就是結盟的歷史,美國登上全球政治舞臺的同時也構建了遍布全球的盟國體系。因而,不結盟運動的誕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試圖擺脫美西方大國聯盟體系的嘗試,開始走上新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從本質上看,不結盟運動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國家發展戰略選擇的第三條道路,是基于獨立主權與本國國家利益所做出的戰略選擇。歷史已經證明,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結盟發展道路是正確的,有利于各自國家的發展,也有利于地區與世界和平。
其次,不結盟運動沖破大國結盟與集團對抗的歷史束縛,本身就是走向新型國際關系的努力與嘗試,代表了歷史發展的進步與潮流。
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是不結盟運動的思想基礎,體現了不結盟國家之間的平等性、包容性。不結盟運動和美西方拉幫結派、搞小圈子形成鮮明的對照,具有本質區別。不結盟不劃線站隊,不搞勢力范圍,不針對第三方;相互之間平等相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相互包容;以務實合作為基礎,不參與任何軍事聯盟,不搞意識形態對立。結盟則意味著共同針對第三方,意味著排斥異己,涇渭分明,熱衷于勢力范圍劃分,構建政治軍事小圈子。當前,俄烏沖突就是美西方盟友聯合對抗俄羅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美國由于反俄及維護自身霸權的需要,讓烏克蘭成為沖突前線,讓其歐洲盟友陷入能源、糧食、經濟三重危機,很難說美國把盟友視為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
再次,從冷戰中走來的不結盟運動,并沒有因為冷戰的終結、時代的變遷而喪失其生命力,相反,不結盟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當下,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吏局,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俄烏沖突帶來國際關系深刻調整。但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繼續秉持不結盟理念,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堅持全球正義與公理,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俄烏沖突爆發后,廣大發展中國家并沒有屈服于美西方的壓力,沒有參與美西方對俄的全方面制裁.這也是發展中國家秉拜不結盟、獨立自主的精神做出的理性選擇。面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不合作”,美西方除了哀嘆自身實力與影響的下降外,也不得不接受這一新的現實。眼下,西方輿論對不結盟理念的攻擊,也反映出美西方對新的時代背景下不結盟理念指引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群體性崛起以及發展中國家面對西方霸權所表現出的獨立性的恐懼。
西方輿論唱衰不結盟理念,刻意貶低'不結盟運動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一種輿論謳騙及戰略謳騙,是對發展中國家發展道路與戰略選擇的蓄意誤導。習近平主席說過,“鞋子合不合腳,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個囪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從歷史上看,不結盟理念使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出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實現了自身的獨立自主。從當下的國際政治現實來看,廣大發展中國家秉持不結盟理念,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根據自身的國家利益來獨立做出判斷,依然是他們的正確選擇。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堅持國際公平正義,不盲目跟隨美西方的大棒政策,顯示了新的時代條件下不結盟理念的強大生命力。因此,不結盟理念不僅沒有消亡,反而歷久彌新,反映了當下人類社會及世界政治發展的潮流與人心所向。
當前,不結盟運動包括聯合國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其中絕大多數是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如果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堅定地信奉不結盟理念,實踐不結盟理念,美西方的集團政治與小圈子操作就難以成功,這種輿論及戰略謳騙最終也難以奏效。歷史與現實都終將證明,不結盟依然是發展中國家正確的戰略選擇。▲(作者是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會長,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環球時報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