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16日在上合組織撒馬爾罕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習近平主席指出,新形勢下,上海合作組織作為國際和地區事務中重要建設性力量,要勇于面對國際風云變幻,牢牢把握時代潮流,不斷加強團結合作,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講話獲得現場的熱烈反響與共鳴,成為本屆上合組織峰會最受外界關注和重視的一個部分。
峰會結束后,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簽署并麥表了《撒馬爾罕宣言》,表達了反對通過集團化、意識形態化和對抗性思維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的一致態度,并且重申,共同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發揮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習近平主席先后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安全倡議,回應了地區國家的關切,并成為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堅定共識。
在14日至16日短短三天時間里,除了出席上合峰會之外,習近平主席還對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進行了國事訪問,會見了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出席了中俄蒙元首第六次會晤,還促成了一些重大合作項目,簽署了一系列項目協議和雙邊合作文件,等等。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召開前夕最重要的元首外交活動,圓滿成功。
此次元首外交將中國與中亞的命運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中亞期間,首次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時隔9年,習主席再一次來訪,中亞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齊魯號”歐亞班列“上合快線”開行,中巴經濟走廊建設加速推進,位于烏茲別克斯坦的中亞第一長隧道“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建成通車……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
中方發起的倡議,在眾多參與國的共同努力下,十分高效地轉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基礎設施的改善、雙多邊互利合作的拓展與深化,帶來惠及大量普通民眾的福祉。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征程上活生生的現實案例。中亞國家對習近平主席的熱切歡迎,體現了對中國外交的高度認可,以及對與中國進一步發展關系的真誠期待。
中亞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底子較薄,民族、宗教關系錯綜復雜,是“顏色革命”的高危區,容易導致社會及政治動蕩。而這些年里,中國的倡議給這一片區域帶來了充滿希望的變化,上合組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矛盾和分歧向分裂與對抗演變。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各國合力走出“結伴不結盟、對話不對抗”的新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堅定相互支持,為維護亞歐大陸和平與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創造了新活力。
毋庸諱言,和平與發展雖然仍是時代的主題,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成,世界不太平也不安寧。中國領導人不論走到哪兒,重點講的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卜“一帶一路”,聚焦發展與合作,強調共同價值、共同利益、共同發展和共同安全。在更亂交織的世界,這代表著一個新的方向、新的理念、新的文明形態。中國不僅這么說,也一直致力于這么做,是多.邊主義最堅定的踐行者之一。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中國這樣負責任大國對和平與發展的堅持不懈,這個世界將會成為什么樣子。
越是動蕩不安的世界,越需要穩定人心的力量。在“灰犀牛”“黑天鵝”層出不窮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中國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穩定性,并在元首外交的把舵領航下,不斷劈波斬浪。習近平主席的這次中亞之行,其意義是世界性的,給處于危機多變形勢下的地區帶來信心和希望,并將持續匯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
環球時報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