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蘭
(湖南科技大學 湖南 湘潭 411100)
人類對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辯證關系的探索從人有意識起便開始了,但一開始只是最樸素的探索,直到近代以來才逐漸把這一關系問題作為一個哲學問題去進行學理性探究。在近代哲學史上,有這幾個門類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探究,分別是舊的唯物主義、古典唯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直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派別的出現,他們對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問題做出了科學解釋。在此之前對于這一問題的探究,舊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思想中雖然還是有許多較為合理的認識,值得后世去借鑒研究,但礙于它們自身所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他們并沒有完整科學地解釋出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派別科學地闡述了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為其全面客觀地解釋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做好了完美的鋪墊。正是在這一奠基之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派別對客觀世界的規律、規律的客觀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內涵及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的辯證關系等問題做出了深刻而又科學的解釋。
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關于規律的基本觀點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是有規律的。所謂“規律”是事物之間的聯系,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客觀規律的存在不是由人的意志轉移的,而是與人的生存、生產和實踐密切相關的。客觀規律對人們的活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也不是由人的主觀意志轉移的,它將永遠存在。同時,人作為一種具有意識的特殊存在是不會停止的。在盲目服從規律主導地位的階段,人們往往要主動認識和掌握規律,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用客觀規律來改造世界,使客觀規律為人類的目的服務,這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指出:規律是物質世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聯系,它們是非常客觀和穩定的屬性,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重復性和普遍性,換句話說,規律不依賴于人的主觀認識。它不能被人創造或毀滅。當你創造條件時,你必須做到。這就是為什么人必須尊重規律。但同時辯證法也強調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認識世界時,由于規律往往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深入現象,理解和把握規律;第二,當你改變世界時,你需要相信主觀能動性。為了研究問題和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環境,從而誘發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原理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內容。
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以承認和尊重法律的客觀性為前提。因此,規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如果人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尊重規律的客觀性作為前提和基礎,認識和改造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同樣,要理解和改造人類社會,應該尊重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人們可以積極地理解和把握規律,但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的要求。一旦他們的客觀性被破壞,他們就會受到規律的反作用。人們享有主動權,所以他們可以創造歷史,但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可以隨意創造歷史。這就像人們只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卻不能自主決定選擇哪種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也不能自主選擇這種或那種社會形態。人們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時,首先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必要前提,因為只有充分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效用,更好地實現人的目的。
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性又必須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承認規律具有客觀性,并不是說人類在規律面前就是無能為力的、無所作為的。人類與其他生物具有根本的區別,在客觀規律面前,其他的生物只能被動的適應,而人們可以通過自主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客觀規律和規律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并運用規律改造世界和改變各種物質條件,為客觀規律的作用發揮開辟道路。人的主觀能動性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人利用規律來設立自己實踐活動的目的;其次是人在認識和了解規律后,利用規律達到加速或者延遲事物發展的目的。例如,在利用自然規律改造自然社會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物資缺乏、設備落后、技術創新瓶頸和惡劣的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問題和困難阻礙著改造自然界活動的展開。這個時候只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為改造自然鋪平道路,從而更好地推動社會發展,造福人類。因此,在認識客觀世界、客觀規律的時候,人只有發揮出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在探究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性的辯證關系問題上,要堅持既反對以尊重客觀規律為片面借口來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極端觀點;同時也要反對以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為借口,來顛倒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否認客觀規律的重要作用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意志論。只有將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性辯證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從而實現人類更好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哲學派別的思想指出,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之間是辯證統一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可以了解和利用客觀規律,同時客觀規律的特性也制約和影響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客觀規律的運用和對主觀能動性的發揚與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此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派別對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提供了全面而又科學的解釋。
當前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全面發展。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在科學地認識自然規律、社會規律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切條件,建設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只有正確地把握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辯證統一的原理,人類才能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然王國的飛躍。實現這一飛躍的前提條件是生產力高度發展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生產力高度發展,人們的物質世界得到極大滿足。《管子·牧民》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說的就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不難想象,在饑寒交迫的年代里,生存和吃飽飯成為人們的最大愿望。那時候的人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除此以外的問題,什么精神世界、文化產品對他們而言都是不能填飽肚子的東西。因此只有當生產力得到高度發展,物質資料高度充足,可以實現按需分配,人們才有時間、精力去思考生存以外的事情。
其次,勞動不再是被動的,而是人自身得以全面發展的必需,從自在勞動到自為勞動。近代資本主義發展時期,人們為了獲得生活所需的生產生活資料,不得不出賣勞動力,他的勞動是為了資本家在勞動,勞動所得的產品和剩余價值全部被資本家無償地占有。或許人們想說,“可以選擇不出賣勞動力”。但是在那個時候的工人,沒有別的選擇。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寫的“現代的工人只有當他們找到工作的時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當他們的勞動增殖資本的時候才能找到工作。”
最后,主觀能動性,亦稱“自覺能動性”,它指人的主觀意識和實踐活動對于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們能動地認識客觀世界;二是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統一起來,即表現出人區別于物的主觀能動性。人想要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條件下,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現如今,受多元思想文化沖擊的影響,有一部分年輕人都抱有“咸魚”心態,不愿奮斗,盛行“佛系”態度和“躺平”的人生態度,只想坐享其成,坐吃山空,拒絕吃苦奮斗。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生成了一個信息多元化的社會,青年學子身處其中,不免受到各種信息的影響。信息網絡中不乏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消極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青年學子的價值觀、動搖著青年的信仰,使青年出現意志力薄弱、信念淡化、責任意識薄弱等問題。馬克思主義者提出了人主體的剛強自建的思想,鼓勵人們要發揮出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條件下勇于創新,這一思想精神指導著后人如何在人格境界中,始終堅持奮斗的人生態度,不斷提升、超越自我。因此,應當積極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點燃青年的奮斗之心。在幫助他們宣泄心中壓力的同時,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鼓勵他們要努力學習原理知識,多讀原著,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在解決困難挑戰時,堅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此基礎上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呼喚青年承擔其責任、負其擔當,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尊重自然規律自古以來就是備受關注的話題。在現代社會,這一熱度也絲毫沒有消減的趨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負面效應,如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空氣質量低下等惡果,也正在被人們自己所品嘗,這些苦果往往會呼吁著人們對規律的關注及對二者關系的討論。但其實尊重自然規律和科學發展也往往是并向同行的,應當把它們看成一致的,而不是互為敵手的。例如,只有從多路徑高標準地去提升科學家、科技人員的素養,才能使科技更好地造福于人類社會。因此,對社會成員的培養應當是“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齊下,以尊重規律指引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科學促進對規律認識的提升,將科學技術的發展約束在尊重規律之下,才能緩解科學與規律的對抗性矛盾,并且實現尊重規律和科學技術的融合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科學這把“雙刃劍”為人類所使用,造福人類社會。
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對立統一關系問題,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頗受關注的問題,吸引了無數海內外學者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求人們用辯證統一的思維觀念來分析社會矛盾運動中所蘊含的邏輯,這就要求研究者必須將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就當前社會來看,以這樣的辯證思維來把握新時期當下的社會主要矛盾運動,它才能不僅具有強有力的說服力,而且為社會更好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善于用科學的理念引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從而實現社會發展,這種把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分析的方法運用到社會實踐發展過程中去,最終實現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的辯證性思維,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在人類世界中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次高超運用,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在新的歷史時期取得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當前,國內外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一定要努力學習原理知識,多讀原著,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在解決困難挑戰時,堅持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此基礎上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