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三醫院幼兒園 楊 帆
幼兒園課程活動是一種以兒童主體性經驗為中心的課程,能提高幼兒學習的互動性和積極性,是通過兒童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的課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目前,我園課程活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有探究興趣卻不持久
一項主題課程活動持續的時間往往較短,一般在2~3周。在課程活動中,幼兒的探究機會并不多。當幼兒出現困惑時,有時因材料、場地等限制,有時因教師急于進入下一個制定的活動計劃而忽略幼兒的真實探究情況,導致幼兒的興趣無法得到拓展。
2.有探究意識卻不遞進
中班幼兒有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活動中能嘗試用簡單的方法進行探究,但探究方法有時不合適、不準確,且中班幼兒由于缺乏經驗,對初步解決問題后產生的新問題無法進行遞進式探究。
3.有探究表達卻不多元
幼兒在課程活動中的探究與學習缺少教師的深入引導和支持,探究時只注重結果,對于探究過程比較含糊。對于表達的方式,教師常常固于形式,讓記錄變成“記錄”、表達變成“表達”。
突如其來的“鳥窩”引發了幼兒的探究興趣。在生活事件的促發下,這個無意闖進幼兒生活的“鳥窩”,帶著諸多疑問和好奇拉開了課程的面紗。
“鳥窩”是幼兒感興趣但又陌生的新生事物。整個課程活動是以幼兒為主體,師幼共同參與,在互動過程中不斷展開和生成的。隨著課程活動的逐漸深入,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在觀察、感知、探究中發現鳥窩的構造特點,在思考、猜測、驗證中積累核心經驗,從而逐步加深對“鳥窩”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持續的探究實現經驗共享。
結合幼兒的興趣需要,我們引導幼兒持續深入地運用多種學習方式解決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通過“捕捉興趣”“把握時機”“實踐探究”等策略由淺入深推動課程發展。
陳鶴琴指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好教材。”生活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因素,教師要及時捕捉小事件中偶發的教育契機,以發現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1.有趣——探究興趣的初級形式
對于幼兒來說,宇宙中的萬物沒有一個不是新鮮有趣的,他們總喜歡看看、摸摸新事物。可見,“有趣”是幼兒產生探究興趣的第一步。陳列在展示區的鳥窩成了孩子們的興趣點,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觀察——放大鏡看看、小手摸摸、湊上鼻子嗅一嗅。這些初級形式的近距離、可接觸的開放式“事件材料”,讓幼兒用自己的感官悄悄地與鳥窩產生鏈接。
我們把鳥窩安置在科探區,幼兒時不時就會去看它。人多時,他們就湊在一起圍著看,人少時還會用手摸一摸。
2.興趣——探究興趣的中級形式
探究興趣和幼兒原有經驗有關,只有幼兒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事件才能激起他們的探究興趣。燕窩事件引發的“鳥窩的由來”成為了幼兒探討的話題,燕窩的新經驗如同火花般點燃了幼兒的已有經歷,讓他們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是與同伴進行經驗的碰撞。這些中級形式的探究式猜測,循序漸進地加速了幼兒對生活經驗的整合和提高。
鳥窩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帶著疑問,幼兒自發地觀察鳥窩、嘗試尋找答案。
3.志趣——探究興趣的高級形式
通過在生活事件中體驗、感悟,幼兒具有個性特征的探究興趣逐漸濃厚,進而激發其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從而形成志趣。對鳥窩的種種疑惑讓幼兒的興趣一度高漲,區域環境中的“鳥窩”科探角成了熱門區域,幼兒帶來了社區周圍的自然物,通過親手試試、小手探探鎖定“鳥窩的材料”。這些高級形式的實踐式探究,讓幼兒專注地沉浸在探究活動中,一步一步邁向新高度。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隨著課程的發展,某一個領域活動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時,教師可依據課程目標拓展出一條條延伸線,通過適時適度的嫁接、轉換、生長,進而滿足幼兒需要的同時拉長探究這件事的時間軸。
1.把握時機,課程嫁接
結合幼兒的日常觀察,使其對“鳥和鳥窩的關系”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探究,我們以中班體驗式課程“飛呀飛”主題為依托,形成低結構化的綜合課程活動,開展以幼兒為主的課程嫁接行動,讓幼兒在豐富的活動中積累鮮活的感性經驗,滿足幼兒對于鳥窩相關內容的知識經驗拓展。
2.鼓勵實踐,區域轉化
課程活動一般以小組模式開展,幼兒的個別化需求往往在提出意見時就會被同伴給否決掉。教師應當注重幼兒的個性化需求,給予幼兒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以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而區域活動正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現有經驗、學習能力和興趣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層次的活動。同主題不同區域的體驗和操作,讓幼兒在自由的區域時間里更好地通過操作去表達和內化所獲得的經驗。在了解鳥窩的構造后,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都能圍繞“鳥窩”開啟創造性再造活動。
3.課里課外,互補生長
在“鳥窩”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發現部分家長在幼兒的帶動下也積極地參與到鳥窩尋訪中來——他們的助力和加入成為了課程的有力生長線。在離園、入園的路上,家長們都會有意識地帶領幼兒觀察和利用身邊的社區及自然資源。這種家園互補式的助力讓園內園外形成了一條有效的并進雙軌線,無形中推動了課程的雙邊聯系。
《指南》指出:“教師要注重探究過程,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隨著課程的深入發展,中班幼兒的探究能力日益增強,開始嘗試觀察事物背后或事物之間的發展和聯系。但由于中班幼兒自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需要提供探究和體驗的支架,在適合的發現、對比、再造中以多種方式來推進持續探究的深度。

圖1.“飛呀飛”主題引發的綜合課程活動
1.舊地尋源,發現探究

圖2.美工區:橡皮泥鳥窩

圖3.益智區:魔尺鳥窩

圖4.建構區:半包圍鳥窩

我們從發生小事件的現場開啟屬于幼兒的小探究。基于鳥窩的材料、掉落的場地等線索,幼兒展開了實地探究,并分析、尋找鳥窩的“原住地”。
每個人都有家,小鳥的家就是鳥窩,那鳥窩的家在哪里呢?根據鳥窩掉落的場所來判斷,鳥窩的“家”是在園外的大操場上,但是它具體“住”在哪棵樹上卻不得而知。于是,我們結合觀察到的鳥窩材料進行了一次“尋之旅”。
2.對比發現,差異探究
睿睿帶來了茶園里拾來的鳥窩,兩個形狀和材質不一的鳥窩讓幼兒有了比對的條件,也讓比對探究有了可能性。幼兒在細微觀察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發現“粗糙”的鳥媽媽和“精細”的鳥媽媽,進而思考小鳥的大小、種類和習性的不同,猜測什么樣的小鳥會住進這兩個不同鳥窩里。差異比對的方式讓幼兒從細微處去探究“蛛絲馬跡”下的猜想,探究也隨之由表及里地展開。
繪圖表征是孩子們記錄探究發現的重要途徑,他們借助放大鏡對兩個鳥窩進行了觀察和記錄——外形不一樣,一個高,一個扁;材料不一樣,一個葉子很長很細,一個葉子很短很寬;顏色不一樣,一個深,一個淺;牢固度不一樣,一個很軟,一個很硬。
3.雨后重建,再造試驗
這個課程中遇到的第二個生活小事件“遇大雨”,為再造鳥窩提供了機會。在鳥窩再造試驗中,隨著問題的逐一出現,幼兒結合自己的理解及圖表記錄,積極地通過觀察、尋找、對比、探討等實際體驗活動,進行自我答疑解惑。
一場大雨過后,原有的鳥窩被大風刮壞了,孩子們又著急又擔心。他們來回檢查鳥窩,發現鳥窩損壞最厲害的是支架部分。于是他們在記錄表中記下了補救的方法:利用繩子、膠槍、膠帶紙、釘子等加固鳥窩。接下來孩子們開始分組實踐:膠帶紙不合適,不防水;膠槍能粘住但是時間久了容易開……最后孩子們發現最好的辦法是將多種材料結合在一起——先用繩子綁住,再用膠槍粘,最后用釘子,鳥窩就特別牢固了!



虞永平說過:“幼兒園課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老師和孩子共同行動的過程。”幼兒是天生的探究家,在“一個落下的鳥窩”課程活動中表現出的好奇心、學習興趣、積極性、專注力、意志力以及在解決問題中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善于總結與反思等品質都是幼兒深度學習的表現。這節通過小事件引發的課程實踐,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活動中推動幼兒更好的“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