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鳳品
“大單元教學”是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提出來的新的教學理念。在他看來:“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明確了各學科教學的邏輯起點是學科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目標從知識點的了解、理解與記憶轉變為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的培育。這要求教師必須提升教學設計的站位,即從關注單一的知識點、課時轉變為大單元設計。”[1]12本文將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設計為例,探究大單元教學的基本策略,使教學設計和實施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
大單元教學以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對語文學科課程資源的內容呈現和組織方式提出了新的課題。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欣賞與創造,文化的傳承和理解,不可能依靠單篇的孤立教學配合重復性的練習來獲得,需要教師改變觀念,從宏觀的角度設計相對獨立的大單元學習活動,有效地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整體性的素養。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安排的目標較多,不僅涉及具體寫景散文的閱讀和欣賞,也涉及朗誦和創作的方法,比較分散。
但認真研究就會發現,本單元的課文都指向大自然,都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理想和情感。欣賞這些詩文,應該通過朗誦、研讀,運用聲音推動閱讀欣賞,感受豐富多彩的景物之美,體會詩文的思想情感,并在學習名家觀察自然、感悟自然、表達自然的基礎之上,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對自然的獨特感悟。
理解了單元的內涵,借鑒單元導語的提示,我們將統編教材七年級第一單元的主題確定為“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并以“九月的上海”為本單元的學習情境,把單元需要學習的內容、形式、方法等目標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把學生的視野引入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鄉,自然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這就將語文學習與真實的生活緊密掛鉤,學生沉浸在這樣的大情境中走進名家筆下的四季美景,體驗更親切,感悟也會更豐富,學習的效果會更好。
為實現單元教學目標,我們又設計了“欣賞九月的上海”、“吟誦美篇美景”“感受表達自然之美”三大學習任務,三大任務循序漸進,學生帶著在現實世界中形成的感性認知進入名家作品,繼而通過朗讀達到對作品真正的欣賞與理解,最后又回歸到身邊的世界,用文字書寫自己身邊的自然之美。
當然,在每個任務之下又設計了相對應的活動,促進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和探索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個體創造力。如表1所示。

表1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單元情境與任務設計
傳統教學中也有活動設計,但是有的活動看上去很熱鬧,單純是為了活動而活動,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活動的目標不夠明確,造成目標與過程的脫節。大單元教學中的活動設計,首先要考慮為什么設計這樣的活動?一方面學生要發現知識與真實世界的關系,另一方面,能夠在新的情境任務中運用、遷移,產生新知識,進一步運用各種資源解決新的問題。教師要從課程的視角來關照自己的活動設計和實施,需要明晰活動的最終目標如何?活動中體現的核心知識是什么?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又怎樣?
例如,在任務二“吟誦美篇美文”中,以朗讀朱自清的《春》為例,旨在通過聲音描畫春回大地的景象,來傳遞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重音和停連的處理技能,更是要讓學生學會用朗讀的方法表達文本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因此在朗讀前,教師可以圍繞一個核心問題設計出相應的問題鏈來構建學生朗讀前的準備。朗讀主要是表達作者的情感,那么主問題可設計為“作者想表達什么情感”,然后將核心問題分解為:作者筆下描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文中的景物按照什么順序組合?作者通過描繪春景表達了什么情感?
這一問題鏈的設計,清晰展示出了學生把握作品情感的一般路徑,引導學生對名家作品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體悟作家們對自然之美的獨特審美方式和字里行間的情感,為后面朗讀任務的順利完成作了一個文本上的鋪墊。
什么是結構化,腦科學的研究發現,結構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這種方式就是通過把握事物的內部結構,從而清晰地掌握和描述這一事物。[2]85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往往可能著眼于大的觀念,忽視了對基本的語言文字的運用、文學作品的閱讀和鑒賞等素養的培養,而中學階段正是語言積累的黃金期,我們要想辦法引導學生去體味一些精妙的細節,提高學語言用語言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往往以問一些彼此分割的問題的方式進入文章的細枝末節,零散的知識在需要重現和運用的時候很脆弱。教師可以借助結構化思維,設計任務群,帶領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梳理和拓展。引導學生在細節處停留,更細致地揣摩、體味語言文字的妙處。
在本單元的散文學習中,注意到語言的文學性是散文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可以讓學生嘗試用結構化的方式梳理回顧“比喻、疊詞”等手法和詞匯形式。例如在本單元中關于修辭方法“比喻”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做如下梳理:
1.找出本單元中所有比喻的例句,并進行簡單分類。
2.選擇本單元中你認為用得最精彩的比喻例句,理解它體現的景物特征,分析作者對于筆下景物的思想感情。
3.將找出的精彩的比喻句的喻體進行替換,然后小組交流,全班欣賞優秀的改寫。
4.展示你的習作中優美的比喻句的例子。
這樣的梳理,不是概念式地識別比喻的修辭手法,也不是機械地記住修辭手法的作用,梳理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強調修辭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并在寫作時能用來遣詞造句。學生在梳理和運用當中得到真實的經驗,才能真正形成對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了解力,這樣不僅進一步落實了本單元“能在朗讀中隨文學習基本詞匯”的目標,還能幫助學生自我建構,在梳理中形成語文能力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當中。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
在梳理結束之后,還要留一些思考給學生,讓他們在言語結構和語言實踐上加以訓練,對知識進行遷移。例如在本單元的思維拓展中,可以以李清照的《聲聲慢》為例,引導學生談談對疊詞的欣賞。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經過拓展應用,原有的知識又進行了一次系統升級,不僅加深了對知識的存儲,也加強了對原有知識的建構,方便將來對知識的遷移與提取,對語言的感知力和內容的理解更有心得體會。
在現實世界中,問題的解決或者任務的完成,往往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完成,而是要經歷社會性的互動。大單元教學設計,會在真實情境真實任務中展開,就一定避免不了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創造合作學習的環節,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反思聯系,讓學生意識到大家不僅要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更要有智力上的分享、探索和相互啟發,達成更高效的學習。
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伴之間互相傾聽、討論、爭論,能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也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最好時機。可以說,合作交流學習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對象,建立了更多元的思考方式和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更強的學習動機,增強反思的頻度和能力,培養開放和包容的思辨素養。
例如任務三“書寫滬上美景”的活動中,設置了一個作文修改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進行小組的討論,對組內成員的作文進行相互評價。評價前,對作者和組員提出具體的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小組合作修改作文要求

?
帶有具體要求的小組合作交流既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支架,也給他們創設了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獨學而無有,則孤陋寡聞”,當學生面對的是自己的同齡人時,沒有面對教師和全班時的緊張感和壓迫感,每個人都可以在同伴面前暢所欲言,不會擔心學習中有問題或者提問的層次低而被否定和嘲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交流。本次關于作文修改的合作交流所得,會延伸到課下對作文的修改階段,學生會聯想到討論時的收獲,及時進行監控反思。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能在同伴的幫助和啟發下,激活舊知識,構建新知識。
傳統知識觀的影響下,學生往往將知識當作要識記的東西去處理而不是當作要質疑、要討論的東西去對待。[3]18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創設了大情境中的真實任務和活動,在做中學,邊討論邊學,單單傳統紙筆測試滿足不了評價的及時和全面。
無論是對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是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量規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簡單而言,量規是一個評分程序或指南,列出了學生表現的特定標準,描述了在這些標準上的不同表現等級。一個好的量規可以強調關鍵的評價維度,給學生充分的指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好的表現、成果,什么是不能接受的表現、成果,并對照自己和同伴的行為,引發學生的自我反思,引導學生更深層次地探索、創造與合作。[4]116
例如在本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班級‘朗讀者’”活動的過程和作文批改小組合作過程,設計相應的評價工具,并且合理賦分,幫助學生驗證和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學習過程自評量規表

?
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大單元教學注重對任務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參與到與現實生活的直接經驗的學習中,重點是學習的過程,而不單單是學習的結果。本量表是關于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量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量表實時評估學習過程的得失,及時發現不足,修正自我,促使學生對自我的學習負責,成為能夠更加自主獨立學習的人。而且這種模糊的計分方式,更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獲得一定的成就感。
總之,新時代的教育已經從知識核心時代逐漸走到核心素養時代,大單元教學是撬動語文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課程的變革是根本,但是課程變革背后教學策略的科學性也很重要。我們既要有單元整合的大局意識,但也不能忽視語言運用過程中的深度學習,還要給學生提供高階思維的腳手架,促進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文生活中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學生,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快樂、自主成長的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