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張智惠 劉擎崔
(1.內江市城市規劃服務中中心;2.內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四川內江 641000)
近年來,內江市嚴格夯實各級責任、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監測預警、強化火源管控、消除火災隱患、做好應急處置和值班值守等,有效遏制了森林火災的發生,全力保障了全市的生命安全和森林資源安全。本文初步分析和探討了內江市森林防火形勢及應對措施。
內江市位于天府之國的東南部,東部與重慶市榮昌縣為界,南部與自貢市區、榮縣、富順縣和瀘州市瀘縣相連,北部與資陽市區、安岳縣接壤,西部與眉山市仁壽縣和樂山市井研縣毗鄰。轄區面積5384.72km2,全域地形地貌較為簡單,以丘陵地貌為主,境內海拔350~450m 間的丘陵約占90%。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平均溫度15~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kcal/cm2,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h,無霜期達330d。年降雨量1000mm 上下,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宜林木生長。現轄市3 縣2 區,87 個鎮(村),1324 個村(社區)。有5 個國有林場,50 畝以上的林區1662個,10畝以上的林區8209個。
全市共有林地158.3萬畝,森林面積267.3萬畝(含四旁),森林蓄積743.6 萬m3,成片森林面積203.2 萬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203-5640-3882畝,森林覆蓋率33.09%。境內森林資源較豐富,擁有木本植物60 多個科目,110 多個屬,190 多個種,其中,喬木木種以馬尾松、香樟、楠木、黃蓮木、柏木等優勢樹種為主,灌木有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等。植被以人工林為主,質量較高,秋冬季易枯黃,阻燃性差。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林業行政和國有林場干部職工313名,巡邏隊伍1175支共18044人,救援隊伍40 支共1585 人。其中,專業隊伍1 支共52 人,半專業隊伍39支共1533人,群眾隊伍1251支共20466人。建成縣級(區級)防火物資儲備庫3 個,鎮級物資儲備庫32個,儲備了指揮車、運兵車、水車、摩托車、炊事車等防火車輛106輛,風力滅火機、便攜式移動水泵、油鋸、鐵掃把、照明設施、頭盔服裝等防火物資防火物資件3.2萬元(臺、套、把等)。建成市級預警指揮中心1座,縣級預警指揮中心5座,新改建專業撲火隊伍營房200㎡、訓練場地900㎡、物資儲備庫50㎡、消防蓄水池45座,設置檢查卡點249個。
近年來,全市兩年時間共發生森林火災9起,無人員傷亡。其中,一般森林火災1起,較大森林火災8起,共計過火面積129.827hm2,受害面積101.867hm2。6起森林火災由上墳燒紙、小孩玩火、農事用火等人為因素引起,3起由高壓輸電線接觸馬尾松引火、大風將異物吹至變壓器某處導致短路、高壓導線短路等自然因素造成。從火情發生的時間段來看,主要集中在春節、清明節森林防火時期及農事用火高峰期;從火情發生的范圍來看,集中在森林覆蓋率較高的縣、重點林區的鎮街。然而,隨著林業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實施,森林面積逐年增加,可燃物富集,加之春游、農事用火等火源仍存在,火情跨域蔓延的風險程度增加,森林防火形勢日趨嚴峻。
溫度、濕度、風是影響林火頻次和嚴重程度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全市氣候呈伏旱—暖冬—春干之勢,極端天氣較為常見,尤其是冬春時節旱情較重,春季的降水量僅占17%,冬季降水量只占4%。據氣象模型推演和專家分析預測,未來10年或更長時間內,氣溫仍將持續攀升,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對森林防火形勢極為不利。規律性的冬干春旱年復一年,致使草木干枯、風干物燥,極易發生森林、草原火災。
內江是典型的四川盆地東南部丘陵區,以寬谷中丘為主,約占市域面積的70%,其余部分為緩谷淺丘及窄谷深丘地貌。部分山區因高差差異和坡度坡向變化較易導致產生以山區溝谷的風向引發的火情蔓延。
森林可燃物載量、林下可燃物增多。首先,近年來,隨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等生態修復工程的實施,林地面積增加,林下草本豐富,可燃物富集。其次,由于林農經濟收入較低,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剩余勞動力減少,田間林下可燃物載量不斷增加。
一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假日入林旅游、休憩的人員增多,上墳燒紙錢、燃放煙花爆竹、野外吸煙、取暖、野炊等非生產性用火增多,野外火源防控難度加大。二是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成本太高、效益太低,燒地邊、燒灰積肥、燒荒燒墾等生產用火較明顯。三是內江屬淺丘陵區,森林成片面積不大,林農交錯,管護難度較高。四是內江在建與生產礦山較多,林區線路復雜,一些炮破作業、輸電線路短路、建筑物失火等工程建設用火也可能引發森林火災。
首先,因領導換屆、干部提拔、工作輪換等需要,森林防火責任單位領導和防火工作人員變動較大,防火重要性認識參差不齊、防火工作鏈條脫節。其次,內江森林覆蓋率不高,發生森林火災的危險性較低,個別領導對森林防火工作認識不高,重視不夠,抓得不緊。再次,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項常態化的工作,月月講,年年抓,致使少數人出現厭倦情緒、僥幸心理、麻痹思想。最后,大量中青年人外出務工,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增多,林區群眾防火意識薄弱。
盡管防火期內,卡點100%堅守,戶戶100%接收防火宣傳單,天天聽喇叭提醒,部分林區群眾也意識到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但仍存在僥幸心理,致使違規野外用火時有發生。
全市7個縣(市、區)中,只有威遠縣擁有專業撲火隊伍。整體上全市的森林火災撲救隊伍撲救力量薄弱,多數地區主要以當地鎮、村、組干部和周邊群眾為主,且撲火人員普遍年齡老化,體能、技能、裝備較差,安全防范能力弱,極易發生撲救人員傷亡風險。
面對嚴峻復雜的森林防火形勢,必須堅持以防災減災救災和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全面落實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批示精神和決策部署,持續鞏固森林草原防滅火專項整治工作成效,深入推進森林防火各項措施,力爭取得“零火災發生”的優異成績。
深刻汲取邵武市水北鎮“2·14”、涼山西昌“3·30”、涼山木里“3·30”等森林火災教訓,黨政干部圍繞“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的要求,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意識。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抓好學習貫徹。召開森林防滅火暨安全生產工作會議、常委會擴大會議、政府常務會、中心組學習會、專項整治工作推進會、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會等會議,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走深走實,推動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批示要求入腦入心。
二是堅持問題導向,對標查擺剖析。對標督導檢查出的問題,結合專題研討、專題反思,認真查擺思想認識問題,撰寫書面發言材料,學習心得體會,推動思想認識向深里走、往心里去和往實里鉆。
三是堅持目標導向,開展專題研究。全覆蓋走訪走訪重點鎮街,協調重要環節,打通思想“癥結”,過問重大問題,精準提出問題短板、弱項漏洞的對策建議,從思想上前進一步督促排出任務書、掛出作戰圖、定出時間表。
一是壓緊壓實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工作機制,將森林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貫穿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全過程,明確職責內容,采取“市級領導包縣(市、區)、縣級領導包鎮(街道)、鎮級領導包村、村干部包山頭”方式,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構筑起由上至下、貫穿有力的督導問責體系[1-4]。
二是壓緊壓實部門管理責任。堅持定期研判、定期調度、定期推動,充分發揮牽頭攬總作用,嚴格按照森林防火指揮部成員單位責任分工,加強自然資源規劃、應急管理等部門在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中的協作力,構建相互配合、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局面。
三是壓緊壓實基層管護責任。落實鎮、村森林防火主體職責,加強對聯系片區的森林防火工作的直接指導力度和調度,督促片區落實相關應對措施;落實國有林場、涉林經營主體單位的主體責任,確保森林防火重點單位責任人到人,措施到位;落實護林人員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小網格巡邏員的一線作用,真正實現網格化、無縫隙管理。
四是嚴壓緊壓實責任督查追究制。嚴格落實防火責任督查追究制。在高火險時段,森林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協調相關成員單位深入開展督查工作,確保每項部署有落實、每個措施有成效。同時,對發生的森林火災,按照“四不放過原則”查明火災原因,懲處肇事者,落實整改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組織體系。根據機構設置、人員變動和工作需要,及時調整、充實、完善森林防滅火指揮部成員和聯絡員,向上貫徹市級相關部署要求,向下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轄區內森林防滅火工作,同時,統籌防火職能和地災防治系統,落實到各鎮街、基層民兵、群團等基層組織和社會力量上,確保森林防滅火指揮機構完整、指揮部成員充實。
二是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制定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工作規則和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部辦公室工作規則,落實24h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建立聯絡員信息共享機制,解決工作斷檔、職責不清、運行不暢等問題;制定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制作重點林區森林防火作戰圖和森林火情處置流程,推動專業人員決策和現場指揮、基層群眾參與,織密群防群控、聯防聯控、專防專控的嚴密防線。
三是建立健全聯動聯防體系。指揮部相關成員單位建立信息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相互配合的聯動機制;建立比鄰省、市、縣際聯防協作機制,成立應急力量配備、應急物資保障、應急指揮等互聯共享運行機制,為區域應急管理合作和應急救援協作提供更寬闊的道路。
四是建立健全督導體系。建立領導帶頭督導、分管領導分片督導、行業主管部門下沉指導、指揮部辦公室暗訪督導、目標績效部門跟蹤問效的督導體系。按照線上、線下督查相結合要求,推行“防火碼”微信小程序。
圍繞重點時期、重要地段和重點人群3 個關鍵環節,嚴把野外用火審批關,結合開展野外火源專項治理行動。
一是強化用火審批[5]。聚焦清明、春節等祭祖時期,積極倡導以敬獻鮮花、清掃墓碑、“云祭祀”、隔空祭拜等方式寄托哀思,在集中連片墳場、居民聚集地設置集中燃放點,引導人員統一燃放爆竹和點燈燃燭。
二是林內巡護[6]。充分發揮巡邏隊伍、半專業撲火隊伍、群眾隊伍的“專職人員+當地群眾”兩層巡護作用,加強林區、景區、公墓等重點區域巡查,確保火有人管、林有人護、山有人看。
三是強化入山檢查[7-9]。聚焦林區、景點、路口、居民點等重要地段設立檢查卡點,加強進山車輛和人員黨的登記宣傳,特別在森林防火期內,嚴格落實野外用火審批制度和“五不燒、十不準”規定,防止火源進山入林。探索建立村組干部參與森林防滅火常態化工作機制,把干部職責與工資獎金掛鉤,嚴格考核獎懲。
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對重點區域、火災隱患突出部位開展大排查大整治[10-15]。
一是森林火災隱患排查。以國有林場、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為重點區域,組織開展全覆蓋、拉網式大檢查、大排查,檢查督導鎮街,排查整改森林火災隱患。
二是林區配電設施隱患排查。出動巡線及作業人員、巡查維護線路設施車輛,排查整改隱患;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砍伐、修剪樹枝,清除林下可燃物。
三是逗硬督導檢查。成立工作組,深入基層一線“三走訪”(走訪基層干部、走訪一線群眾、走訪基層組織)鎮街、村社和林區重點單位,詳細摸排掌握鄉鎮、村組干部學習貫徹、組織領導、方案制訂、問題整改、宣傳教育等工作開展情況。組織開展“三座談”(森林防滅火專項座談、專業座談和專家座談會),就部門協作、問題排查與整改展開思想碰撞。
四是強化智能化監測。搭建森林防火監控一體機,360°、24h 不間斷監控方圓800m 內的火情,讓火災隱患能精準發現,警報能適時發出。借助無人機,靈活偵查核實火情;采取無人機巡護,高位點縱觀林區全局,識別火源,拍攝照片、錄制視頻,使巡護壓力得到減輕,人力資源成本得到節省。
一是強化隊伍建設[16]。在原有專業隊伍基礎上,按照《四川省森林火災專業撲救隊伍建設標準》(DB51T2260-2016),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撲火隊員,壯大防火隊伍。
二是強化待遇保障[17]。健全森林專業撲火隊伍考核和獎勵機制;明確森林專業撲火隊伍駐防期間工資和補助;逐步改善森林專業撲火隊伍辦公、訓練、生活條件,完善設施保障;全覆蓋為森林專業撲火隊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將其納入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內容,完善人身意外保障。
三是強化培訓學習[16-17]。制訂森林火災聯訓聯戰演練方案,組織綜合救援隊伍和森林專業撲火隊伍開展聯訓聯戰演練;分類、分期、分批持續開展森林火災避險知識、基本體能、戰術戰法、防滅火設施設備使用與維修等視頻培訓會、知識講座等,提升隊伍公關能力。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項目清單。按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的原則,對標制定完善森林防滅火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清單和實施方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化防滅火道路建設。
二是加強防滅火物資裝備更新。爭取或購買消防頭盔、防護服、防毒面具等個人防護裝備,以及森林消防水泵、風力滅火機、運兵車等機具裝備的補充與更新,推動裝備更新換代和開展物資裝備管理維護。
三是開展重大森林防火建設項目。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時新(擴)建直升機停車坪、航空取水點、營房、物資儲備庫、森林防滅火教育實訓基地等項目建設工程[18-19]。
宣傳教育作為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第一道工序,加大政策宣傳、多元化宣傳、和典型宣傳[20-25],要讓全體公民都有防火意識。
一是聚焦重點人群。針對中小學生,廣泛開展“講一堂主題講座、寫一篇主題作文”等“四個一”活動,集中開展“開學安全教育第一課”主題示范活動;針對癡、呆、傻、未成年特殊人群,落實監護職責,精準建立臺賬,專人上門宣講;針對進出重點林區、景區景點的游客或外來人員,教育引導成為森林防火的宣傳員和執行者。
二是聚焦重要時段。針對清明、五一、春耕秋收、國慶等重要時段,加強對燒荒、野炊、祭祀、林內吸煙等行為管控,印發各類宣傳資料,發送天氣預警、防火短信,播放公益宣傳片,強化巡山護林APP使用。
三是聚集重點區域。針對國有林場、重點進山入林口、景區景點、人群聚集地等重點部位,出動宣傳車,設置宣傳喇叭、防火標識標牌;建立以縣(市、區)為大網格,重點鎮(街)為中網格,有森林防火任務村(社區)為小網格的三級網格化體系,落實專人進行“點上守護、線上巡邏、面上防控”。
四是聚焦重智能宣傳。借助太陽能64G視頻智能終端,宣傳防滅火知識。通過人體感應、語音播報、廣告文字宣傳、閃燈警示、50~100m 喊話提醒,全天候警示林區過往群眾自覺呵護森林,保護森林資源。
2019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時刻戒驕戒躁,始終保持警惕態勢,做好萬全準備,取得了“零火災發生”的優異成績。多措并舉確保火有人滅,火案有人破[26-29]。
一是強化市公安局、市自然資源規劃局警情互通機制。要暢通“110”和“12119”森林火災舉報電話之間的互通工作,加強值班備勤,確保火災發生后能及時出警,第一時間趕赴火場開展案件調查取證。
二是強化同步上案機制。自然資源規劃執法部門、各級公安機關指揮中心、轄區派出所、交警部門、網安部門、技偵部門、刑偵部門、森警部門在街道報警后,要建立聯合調查組進行先期查處,行政案件由自規刑法部門按照有關法律給予林業行政處罰,刑事案件由公安機關主要查處。
三是強化森林火災行刑銜接機制。有效整合基層公安派出所、村組干部、護林護草員等人員,確保分工負責、密切配合、協同作戰。撲火時,發現嫌疑人員的要及時控制,要強化證據固定,確保證據鏈完整,必要時申請檢察機關提前介入指導,確保案件破得了、訴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