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素梅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是增強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將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為中華民族共有共享共創的中華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1]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全國各民族共同擁有的,也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就是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不斷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余年來,在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指引下,各民族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深入,各民族人民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黨和國家始終把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作為民族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不斷推動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發展。廣西“壯族三月三”的創新和發展,就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一個生動實踐。
自古以來農歷三月初三就是中華民族共享的傳統節日,廣西的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至今仍然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壯族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由歌圩文化①歌圩(或稱歌墟)是對壯族民間聚會對歌活動的漢語表述,這種活動往往在特定的時節和特定的地點舉辦,也有臨時性舉辦的歌圩,規模大小不一,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壯族的聚會對歌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歌圩文化,其中農歷三月三舉辦的歌節規模最為盛大,故此又稱三月三歌圩節或三月三歌節。發展而來,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部門的合力打造和全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參與,“壯族三月三”經歷了從民族傳統節慶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到廣西公共節日的轉型,成為獨具特色的各民族共享共創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壯族三月三”的創新與發展,推動了廣西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和交融,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深入開展,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與“壯族三月三”具有密切關系的歷史人物劉三姐,早已經成為全國人民乃至海外華僑華人喜愛的歌仙。正如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發布的宣傳文章所說:“經過各民族文化世代交流浸潤,劉三姐早已不僅僅是壯族的劉三姐,而是成為廣西乃至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劉三姐,成為中華各民族團結友愛、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的一個象征。”[2]
關于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研究,是近年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討論的主題主要包括: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和意義,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途徑和方式,中華文化認同及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等等。關于壯族歌圩文化和三月三歌節的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內容涉及劉三姐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義,壯族歌圩的稱謂、起源、內容、形式、功能和意義,歌圩文化的傳承、發展與變遷,壯族三月三的源流、性質及特征,等等。2014年廣西“壯族三月三”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假日,“壯族三月三”及其文化產業的相關研究迅速成為熱點。有學者通過分析中國知網(CNKI)的數據來源,指出2014 年以后“壯族三月三”的研究成果數量大大高于之前的30年,1983年至2019年初共累計發文101篇,其中2014~2018年共計發文73篇。學者們關注的主題包括壯族三月三、歌圩、嘉年華、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劉三姐、歌圩文化、旅游開發、節慶活動等,壯族三月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壯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與節慶文化創新發展是該領域研究的前沿趨勢。[3]筆者據中國知網檢索的不完全統計,2019~2021年與廣西三月三有關的學術論文約為五六十篇,繼續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在先行研究中,一些學者關注到壯族“三月三”的變遷過程及其功能轉化,初步探討了“壯族三月三”在強化中華文化認同、增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用,這些成果對本文深有啟發。②參見許曉明《從族群標識到文化共享——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壯族三月三的變遷》,載《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 年第6期;王玥、龔麗娟《廣西“壯族三月三”的當代實踐及交融范式發展研究》,載《廣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廖丙光《大傳統與小傳統:城市節慶活動對在地性文化的重構——以“三月三”歌節為例》,載《文化創意》2021年第5期。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礎上,以“壯族三月三”的創新與發展為例,著重分析“壯族三月三”從民族傳統節日逐步發展成為廣西各民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創精神文化的內在機制和現實意義,以揭示各民族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的貢獻和作用。
農歷三月三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古時稱為上巳節。聚會對歌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并在許多地區形成了歷史悠久的歌節或歌會,例如廣西壯族歌圩、侗族月也、苗族坡會、仫佬族走坡、京族唱哈等。其中,“壯族三月三”以其鮮明特色和豐富傳說著稱于世。這一特色節慶的形成與壯族尚歌習俗和歌圩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唱歌是壯族及其先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娛樂形式,千百年來久盛不衰。漢代劉向《說苑》善說中記載的“越人歌”,即與壯族先民有密切的關系。[4]23~46南朝以降,歷代都有壯族及其先民善歌的記載。如明代鄺露描述,春秋時節峒女三三五五“在山椒水湄歌唱為樂”,男子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5]25清代李調元收錄了用方塊壯字寫成的歌曲30 多首。[6]183~201因尚歌而喜聚會對歌,在壯族聚居地區形成了歌圩這一獨具特色的節日活動。明代鄺露說:“春歌正月初一、三月初三,秋歌中秋節。”[7]25壯族尚歌的典故當數劉三姐的傳說,該傳說自清初以來即有文人采寫,至近代壯族民間仍將劉三姐視為歌仙而加以崇奉。[8]143~169
歌圩的功能不僅僅是社交娛樂,也是壯族民間傳統的擇偶場域。舊時,壯族地區青少年參加社交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歌圩、趕集等節日或集會活動,因此形成了依歌擇配的習俗。明代鄺露說峒人男女春秋時節聚會對歌時,“相得則唱和竟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9]25。依歌擇配的習俗與壯族喜歌有直接的關系,民國劉錫蕃認為:“蠻人無論男女,皆認為唱歌為其人生觀上之切要問題。人而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即缺乏戀愛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號為通古博今,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10]178清及民國時期,官府文人視聚會對歌為奇風異俗屢加禁止。然而,壯族尚歌習俗并沒有消失,歌圩文化在廣大鄉村仍然存在。
傳統歌圩以唱歌社交為主,同時具有祭祀、貿易、教育等功能。對于很多民族來說,山歌或民歌都是廣大民眾進行思想交流和文化創造的語言形式之一。古代壯族創造了方塊壯字,但沒有得到普及,民族文化多靠口耳相傳,山歌正是廣大民眾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廣大民眾進行文化創作、表達感情的一個途徑。正如學者所言:“壯族先民盡管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卻是最聰明、最有創造力的一個民族,壯民族在自己的生活中,無論是幸福的還是苦難的、歡樂的還是悲傷的,他們都用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唱了幾千年,每一首都是原創,每一首都是創新。”[11]11這些正是壯族歌圩能夠延續千年且生機勃勃的原因所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指引下,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保護,極大地推動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其中,“壯族三月三”的創新與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時段和關鍵節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對每一個重要時段和關鍵節點進行了準確把握,成功將“壯族三月三”打造為廣西各民族共有共享共創的民族節慶品牌,使之成為享譽全國的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典范。
其一,劉三姐人物形象的成功創作,開創了廣西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的歷程。“劉三姐”代表著廣西各民族的共同文化,承載著廣西各民族的集體記憶,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初步實踐。
劉三姐信仰在廣西許多地方以及廣東、云南、湖南部分地區流行,當地各族群眾將之奉為“歌仙”。對“劉三姐(妹)”進行藝術創造至遲清代即開始了。據學者研究,乾隆年間蔣士銓(1725~1784)在其昆曲劇本《雪中人》第13出中,即有劉三妹與白鶴秀才臨場觀賞曲江瑤女唱歌擇配的片斷。[12]98這個劇本是對劉三姐傳說進行的初步藝術加工,影響十分有限。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初,在黨的民族政策和時代背景影響下,劉三姐人物形象的重新挖掘和創造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劉三姐人物形象再創作經歷了彩調劇、歌舞劇和電影三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過程。1953~1956 年,廣西宜山縣(今宜州市)先后出現了彩調劇《劉三姐》、民間故事《劉三姐》、長篇敘事詩《“歌仙”劉三姐》、山歌劇《劉三姐》、“搭橋戲”(指無劇本,演員依據故事情節在舞臺上臨時發揮的表演)《劉三姐》等劇本和劇目,影響逐漸擴大。1959 年,柳州市彩調劇團在宜山縣彩調劇《劉三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修改和再創作,形成了更臻完善的方案。“劉三姐”熱潮在廣西蔓延,全區掀起了不同劇種大演大唱《劉三姐》的高潮。據統計,1960年全區演出《劉三姐》的單位有1209個,參加的演員58000余人。這種自覺的、大規模的、戰役性的和群眾性的文藝創作和演出活動,在全廣西乃至在全國也是沒有先例的。[11]1~3同年7~10 月,歌舞劇《劉三姐》進京演出76 場,觀眾達11 萬余人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在中南海觀看了演出。其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根據文化部的安排,劇組相繼到全國20多個城市巡回公演,演出數百場,使《劉三姐》的魅力和影響遍及全國許多地方。[13]92~94長春電影制片廠及時將《劉三姐》改編拍攝成電影,并于1961 年正式上映。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情、美麗的山水風光、優美的歌曲音樂、巧妙的故事情節以及演員對影片所表達的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演繹,使得該片的創作大獲成功,劉三姐形象風靡全國乃至東南亞。[11]4迄今,電影《劉三姐》中的一些精彩唱段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等,依然廣為傳唱,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說,劉三姐人物形象的成功創作,是時代背景之下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內在價值的有效結合,也從一個方面宣傳、保護和傳承了廣西少數民族的民歌藝術和歌圩文化。如今,“劉三姐文化”獨立發展成為廣西著名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劉三姐作為廣西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承載著廣西各民族的集體記憶。[14]1
其二,“三月三”歌節的復興和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品牌的形成,推動這一壯族傳統節日逐步發展為廣西各民族共有共享共創的民族文化節慶活動,進一步促進和深化了廣西區內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十年動亂”期間,劉三姐文化受到嚴重打擊,壯族歌圩被禁止。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的逐步恢復,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再次受到極大重視。1980年3月26~29日,中共廣西區委宣傳部和自治區民委、文化局、文聯在南寧召開座談會,決定恢復壯族歌圩。[15]533同年10月1日,武鳴縣(今南寧市武鳴區)政府舉行“國慶山歌會”,參加對歌的民間歌手有100多人,聽眾6萬多人。[16]425198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將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的歌節,并于4月16日在南寧舉辦“三月三”歌節,自治區政府及相關部門領導出席了活動,來自區內的各民族歌手3000多人參加了歌節。南寧市萬人空巷,在街道兩旁觀看;10萬人到人民公園觀看對歌,盛況空前。[15]539~540由此,“三月三”歌節正式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確定并主辦的民族傳統節慶,同時,也拉開了廣西人民共慶三月三、共享各民族優秀文化活動的序幕。
為了擴大“三月三”歌節的影響,打造廣西民族文化節慶品牌,廣西有關部門決定抓住歌節的特點,進一步突出各民族歌手在節慶中的地位和作用。1984年三月三來臨之際,自治區民委、文化廳在南寧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少數民族歌手班,84 名學員來自全區11 個世居少數民族。4 月3 日,廣西壯族“三月三”歌節在南寧人民公園舉行,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壯族領導干部上臺唱開臺歌,全區700多名少數民族歌手登臺表演對歌等節目。93家港澳和外國旅行社嘉賓受邀參加歌節,[15]543其影響開始向全國乃至國外擴散。
1984年末,自治區文化廳、區民委、廣西音協、廣西舞協聯合提出舉辦“三月三”音樂舞蹈節的報告,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17]21985 年4 月21~28 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屆“三月三”音樂舞蹈節在南寧舉行。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指揮家陳良、舞劇編導舒巧等人赴南寧參加了音樂舞蹈節。參加首屆音樂舞蹈節的各民族文藝工作者共16隊約700人,進行了10臺演出,包括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106 個音樂節目、44 個舞蹈節目。[18]33廣西“三月三”音樂舞蹈節與南寧市“三月三”歌節同期舉行,交相輝映。音樂舞蹈節上演新創作的歌舞節目,而歌節則以壯族傳統的對歌和其他民族藝術活動為主。[19]據報道,南寧市5 萬多人參加了“三月三”歌節活動,全國23 個省市區來賓和港澳同胞代表及外國朋友與各族歌手共度了歌節。[20]
首屆“三月三”音樂舞蹈節與壯族“三月三”歌節的有機結合,大大提升了這一民族藝術與民族節慶活動的影響力。1988年4月17~27日,廣西第二屆“三月三”音樂舞蹈節在柳州舉行,作為慶祝自治區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動之一。全區各地、市及相關機構共16個代表隊800多人,獻演了10臺晚會,共27 場,包括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京等民族的節目214 個,觀眾達3.5 萬多人次。文化部常務副部長高占祥等相關部門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等10余個省市的專家、來賓和美籍華人藝術家共110余人觀看了演出。[21]250~252
由壯族“三月三”歌節發展而來的廣西“三月三”音樂舞蹈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一,廣西各民族藝術精英匯聚在一起,獻藝競技,互相觀摩,互相學習,專業隊伍的藝術活動同群眾性的對歌活動相結合,給傳統的歌節增添了新的內容、旋律和色彩。[22]275~276第二,舉辦“三月三”歌節和音樂舞蹈節,既是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傳統的良好形式,又是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和世界藝術精華,擴大廣西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第三,通過舉辦“三月三”歌節和音樂舞蹈節,使文藝體育活動同經濟文化建設結合起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促進。第四,培養和壯大了民族文藝隊伍,一批新秀脫穎而出。第五,將專業性的音樂舞蹈節與“三月三”歌節結合起來,豐富了節日的內容,也給廣西各民族文化展演和交流提供了優良的舞臺和條件,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共享和共創。
1991 年起,廣西“三月三”音樂舞蹈節更名為廣西國際民歌節,并于1993 年3 月15~17 日在南寧舉行了第一屆廣西國際民歌節。此后至1998年,每年春季都舉辦廣西國際民歌節,日期多與壯族三月三結合。1998年的廣西國際民歌節恰逢大雨,又因廣西國際民歌節多由南寧市承辦,從1999年起,廣西國際民歌節正式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主辦單位為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南寧市人民政府,舉辦時間由每年春季改為每年11 月。①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辦公廳,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廣西國際民歌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有關問題的通知.桂辦發〔1999〕7號,1999-02-03.至此,民歌節與廣西壯族“三月三”歌節正式脫鉤。如今,“南寧民歌節、北京國際音樂節、上海國際音樂節一起并列成為我國三個著名的國際性音樂節”[23]1,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溝通和交流人類世界文明方面,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其三,“壯族三月三”被確定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法定公共假日及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形式和內涵進一步提升,“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成為享譽全國及東南亞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進一步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礎。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三月三”歌節復興以后,廣西各地文化部門每年都在這一傳統節慶來臨之際,舉辦山歌比賽和其他民俗活動,同時開展經濟貿易方面的交流。2004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1 年6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實施。201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發布,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廣西“壯族三月三”迎來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又一轉機。
2006年,國務院批準了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南寧市申報的壯族歌圩成功入選。作為廣西最早恢復和組織“三月三”歌節的武鳴縣,2003年就正式打出了“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的品牌。2007 年和2008 年,武鳴縣申報的“三月三”歌圩先后入選南寧市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 年,“三月三”歌圩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錄。2011 年,為順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武鳴縣又將三月三活動改為“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2013年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商會議期間,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協委員分別提交了將“壯族三月三”定為廣西傳統節日的提案和建議;10 月,經自治區政府同意,將武鳴縣原申報的“三月三”歌圩改為“壯族三月三”。[24]622014 年初,“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地方性法定節假日,同年12月,“壯族三月三”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三月三”歌圩更名為“壯族三月三”并確定為廣西地方性法定節假日可以看出,這一民族傳統節日的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它突破了對歌這一傳統的娛樂形式,包含了更加豐富多樣的內容,為傳統民族節慶的創新發展賦予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第二,它由壯族傳統節日逐步向廣西各民族共享節假日轉化,并由地方立法的形式確立下來,使之成為各級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說,2014年是“壯族三月三”大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這一年的“三月三”,廣西區內組織了非常盛大的節慶活動,英國廣西總商會、英國華夏文化協會也主辦了“三月三”英國國際壯鄉旅游文化節,英國王室成員出席開幕式活動。隨后幾年該活動都持續進行,成為“三月三”由“區域共享走向國際共享”的典型個案。[25]
為了進一步擴大“壯族三月三”的影響,打造廣西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品牌,2016年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旅游文化消費品牌的工作方案》,以“政府主導、社會主辦、群眾主體、文化主流”為活動原則,“把‘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打造成為一個集民族文化、群眾體育風情旅游、特色消費于一體,全區各族群眾廣泛參與,對國內外游客有較強吸引力的民族文化嘉年華”[26]。“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的提出,賡續和弘揚了全區各民族共享共創“三月三”的傳統,豐富和擴展了“壯族三月三”的內涵,使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文化產業品牌的成功打造,進一步擴大和深化了“壯族三月三”的影響。
其四,習近平同志視察廣西并高度評價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廣西作出“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是范圍區建設、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決定,“壯族三月三”作為構筑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和場域,進一步發揮出巨大的功能和作用。
2021 年4 月下旬,習近平同志到廣西視察,4 月27 日來到廣西民族博物館,參觀“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動展示,稱贊把民族風俗像“三月三”這樣弘揚起來是一件好事。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廣西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要繼續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26]6 月初,習近平同志在給電影《劉三姐》主演黃婉秋的回信中說,“你主演的電影《劉三姐》家喻戶曉,讓無數觀眾領略到了‘劉三姐歌謠’文化的魅力。電影《劉三姐》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在于它根植于廣西的山山水水,契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27]。習近平同志的上述講話指示,肯定了“壯族三月三”和“劉三姐文化”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中的積極作用,給廣西各族人民以極大的鼓舞和激勵。
在黨中央精神指引下,廣西民族工作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階段。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新時代民族工作主線,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基礎上,于2021年6月召開的第十一屆第十次全體(擴大)會議上作出了“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決策部署。廣西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率先提出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體現了極高的政治站位和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意義的深刻領會。隨后,全區圍繞“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目標,開展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2022 年的“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在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進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活動主題確定為“喜迎黨的二十大 中華民族一家親”,具體活動安排圍繞中華民族一家親展開。集中活動時間為4 月2 日至5 月2 日,持續一個月,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28]特別提出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民宗委聯合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統戰部、共青團廣西區委等相關部門,開展了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三項計劃”①即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計劃、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宣傳月活動,主題為“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29]與此同時,通過首次舉辦“壯族三月三”走進港澳系列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廣西與港澳的聯系與互動,擴大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 周年的首場活動,既傳達了廣西人民對香港抗疫的大力援助,又“可以將獨特的廣西文化帶到香港,讓全港市民認識“壯族三月三”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并加深香港市民對中華民族多姿多彩文化的認識”,并進一步深化桂港澳三地的交流與合作。[30]
總體而言,2022年“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活動保持了民族文化產業品牌特色的同時,進一步強化了鞏固深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要求和特色,是對習近平同志視察廣西重要講話精神的深刻理解并貫徹到實際工作中的體現。
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壯族三月三”創新與發展的歷程進行考察和梳理可以看到,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民族節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由一個民族內部的傳統節日轉化為跨民族、跨區域、跨文化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各民族共享共創的文化產業品牌,并進一步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中國共產黨繼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思想、廣西民族文化工作的實踐經驗、民族節慶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凝聚功能,等等,這些因素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形成推動“壯族三月三”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在機制。
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一貫的原則和主張,也是中國共產黨經過長期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之一。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構成中國共產黨民族文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以法律的形式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據相關統計,截止到2014年,中國關于保障少數民族公民權益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共109 部,其中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有關的共計66部。[31]這些不同層級的法律規定的出臺,逐步構建起保護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法律體系。其次,在政策實踐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與時俱進地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黨中央對此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我們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明顯提升”。[32]
作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廣西高度重視民族文化發展戰略。一是制定相關法律規定和政策文件,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持。2006年以來,廣西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我區非遺保護工作的意見》《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條例》等一系列法律規定和政策文件,推動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顯著成就。二是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使一些瀕危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截止到2021年7月,廣西擁有1項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70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914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406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4052項縣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9名、自治區級傳承人743名、市級傳承人1559名、縣級傳承人2491名,建立起非遺四級名錄體系。此外還有各級各類文化生態保護區和386個非遺保護工作平臺。①數據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政府部門提供。三是創建民族節慶文化品牌,推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全區成立有基層演出隊、山歌隊、舞獅隊等各類業余文藝隊數萬個,民族民間文化生活極其豐富。除了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的“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還有中國壯鄉·武鳴“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柳州三江侗族多耶節、賀州瑤族盤王節、河池銅鼓山歌文化藝術節、宜州劉三姐文化旅游節、防城港市京族哈節、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節、廣西環江·毛南族分龍節暨世界自然遺產文化旅游節、融水苗族斗馬節、羅城仫佬族依飯節、隆林苗族跳坡節和彝族火把節、田林北路壯劇藝術節等民族節慶文化品牌。在節慶活動中,通過組織開展山歌比賽、“非遺”展示等民族文化活動,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文化、經貿、體育、旅游產業,為各民族群眾的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喜聞樂見和廣泛參與的平臺,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極大地增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壯族三月三”能夠成為廣西各民族共享共創的民族文化節慶品牌,也與民族節慶本身所承載的文化符號和凝聚功能密切關聯,更是廣西黨政部門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引導的結果。節慶濃縮了民俗傳統文化所有層面的內容,是承載著族群歷史與傳統的重要文化符號,[33]同時,節慶也是建構和強化公共記憶的一個有效渠道。各民族群眾在共同參與節慶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感受和分享蘊含在節慶活動中的優秀文化因子,建構起一種互相吸引互相融合互相認同的民族情感和公共記憶。廣西在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節慶文化品牌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廣西各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以壯族文化、瑤族文化、苗族文化、侗族文化、毛南族文化等民族文化為核心層,以演藝、文化體驗、文化產品創作、生產、銷售為中間層,以文化旅游及旅游相關產業為外層的產業化運作體系,[34]2~3極大地推動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壯族三月三”民族節慶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使得壯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也使得廣西其他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光大。更為重要的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增進了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團結,增強了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可以說,“壯族三月三”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和形象,對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廣西“壯族三月三”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彰顯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魅力,反映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特征。當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壯族三月三”從民族傳統節日發展為廣西各民族共享共創的節慶文化品牌,大大增強了廣西各族人民的中華文化認同,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生動范例和實踐經驗。
其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培育中華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實現“五個認同”的前提條件。中華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共享的價值觀、精神力量的認同。[35]從“壯族三月三”的創新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到,通過對中華文化共享價值觀的不斷強調,深化了各民族之間的互相交融。有學者指出,歷史人物劉三姐搬上熒幕后,通過與漢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向人們呈現出了既代表少數民族價值追求,又符合大眾文化審美和精神訴求的藝術形象。從中可以看出少數民族人物形象的推廣在文化融合中所展現出來的價值共性,即崇尚勤勞勇敢,強調獨立意識,歌頌美好愛情,追求自由理想。[36]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引導各民族在繼承和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推動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要,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保證。
其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動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合作開放和共創共建必不可少。從“劉三姐”到“壯族三月三”民族節慶文化品牌的創建與發展,始終堅持廣西各民族共享共創的原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劉三姐”文化的興起,就是廣西各民族群眾和文化工作者共同推動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三月三”歌節的復興,也是廣西各民族共同參與的。無論是“三月三”歌節還是音樂舞蹈節(民歌節),都是廣西乃至區外各民族文藝文化展演的盛宴。2014 年“壯族三月三”成為廣西法定節假日,標志著該民族傳統節日正式確立為廣西各民族的公眾節日,同時也加速了“壯族三月三”轉化為廣西各民族共享共創的節慶文化品牌的進程。正如學者指出,“三月三”作為廣西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和名片,是區內12 個世居民族的共同文化節日,受到區內各民族的一致認同和推崇。廣西作為全國民族地區和諧的典范,以“三月三”為核心的文化認同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月三”這個廣西人獨有的法定節日,正在用它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包容開放的民族姿態維系著廣西的民族團結和文化傳承,推動著廣西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37]
其三,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按照黨中央指示精神,根據地方實際情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廣西能夠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是全區干部群眾60 多年來團結奮斗的結果。“壯族三月三”能夠成為廣西各族人民共享共創的民族節慶品牌和中華文化的符號與象征,同樣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創新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壯族三月三”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提升,從單一性走向多樣性,成為跨區域、跨民族、跨語言、跨時空的文化、旅游、經濟相融合的民族節慶文化類型。急功近利、脫離實際的做法,不僅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還有可能帶來相反的結果。
總之,通過對“壯族三月三”創新發展歷程的考察,我們認為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鍵在于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華文化集各族文化之大成,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要推動各民族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之成為各民族共享共創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我們認為,相對以往比較多地強調共有和共享,共有、共享、共創、共建將是未來的趨勢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