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圣愚
習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1]2022年8月,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與舉措主題新聞發布會,全程采用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2]的表述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民族工作。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核心話語之一。
當前,學術界正在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相關研究,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4 個方面:一是多視角思考了“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比如形成了本體與意識[3]、國家與社會[4]、實體描述與能動構建[5]、中華民族自身特點與共同體固有屬性[6]等切入點;二是多維度分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包含什么”,比如劃分了邏輯起點、目標導向、體系格局、道德原則與實踐路徑等要素[7],或者歷史機理、團結方式、法治保障和思想基礎等內容[8];三是多階段回顧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過程怎樣”,比如描述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成就等[9];四是多方位探討了“怎樣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比如提出了認清基礎和前提、目標和關鍵、結果和歸宿等任務[10]。
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學術界目前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研究進展有3 個明顯的不足:一是定位解析不夠,多數文獻是從歷史和時代意義上說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意蘊,沒有在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范疇內厘清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相關概念的邏輯關系;二是體系闡釋薄弱,多數文獻側重于探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具體路徑,而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內在的理論特質和實踐內涵梳理不夠;三是理論視域缺失,僅見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對民族共同體構建的討論[11],尚未見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系統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相關問題的成果。
因此,本文嘗試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重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價值定位與內涵體系展開研究,以期更加深入地學習領會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實現共產主義是由一個一個階段性目標逐步達成的歷史過程。[12]黨的二十大總結十年來歷史性勝利的“三件大事”,深刻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極其重要的歷史交匯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這一時期的歷史方位和特征規律,創造性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反映了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全面掌握。
其一,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具有時代之變的特征。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中華各族人民正踏上新的征程。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增進共同性,最大限度凝心聚力,促進各民族緊跟時代步伐,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其二,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具有歷史之變的特征。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包容性、認同感和凝聚力得到了空前提升,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樹牢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高度堅定“五個認同”;其三,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具有世界之變的特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味著風險挑戰,也意味著戰略機遇。在對人類社會應該向何處去的實際回答中,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中國之治”;其四,新時代新發展階段具有應對之變的特征。能夠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關鍵在于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在百年中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把握根本遵循,聚焦民族工作主線,需要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切實提升防范風險隱患的能力,使這條中國式的正確道路越走越寬廣。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做出了世界各民族彼此依存更加緊密,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更加深入的科學判斷。習近平深刻指出:“人類社會發展和大自然一樣,有陽光燦爛的日子,也有風雪交加的時刻。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13]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彰顯了中國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信念與行動,具有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做出貢獻的世界意義。
其一,中華民族具有胸懷天下的氣度、兼濟天下的擔當和天下大同的理想。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始終指向開放包容,以天下情懷追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開容,為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建設與構建的內外融通必將有利于人類社會同心合力、開創未來;其二,中華民族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始終充滿勃勃生機,以萬物和諧煥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機,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貢獻“中國方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必將有利于完善全球環境治理、呵護清潔美麗世界;其三,中華民族愛好和平。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始終秉承和而不同,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力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必將有利于國際社會應對和平、發展、安全、治理赤字,推動世界衛生健康共同體、安全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和人文共同體的共贏發展。
民族建設源自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理論。王希恩對此有過詳盡的分析:民族主義定義的民族(Nation)作為政治象征,大多不符合以文化為主要構件的民族(Ethnic group)標準,于是依靠國家力量培育和造就一些令人信服的、社會意義上的、具備民族自然共同體性質的各種條件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這就提出了所謂的“民族建設(Nation building)”問題。[14]可見,民族建設與國家建設有著必然的緊密聯系。所以,民族理論學界對兩者的關系進行了長期而廣泛的討論,對民族建設的概念內涵進行了多樣化的表述,如民族構建、民族締造、民族統一構造等,或者直接將民族建設與國家建設畫等號。[15]繼而,中國背景下的民族建設目標——中華民族建設也就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以周平的一系列論文為代表,中華民族建設被定義為正在進行中的國族建設。[16]在此基礎上,嚴慶又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視為“‘融’中華民族建設與中華現代國家建設為‘一’的建設”[17]。縱觀這些研究,學界對民族建設與國家建設關系問題的分析實際上陷入了中國是不是民族國家的爭論,對中華民族建設問題的分析實際上陷入了中華民族是不是國族的爭論。固然,上述爭鳴為全面準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學理基礎,但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在西方“一國一族”理論話語中尋求自證的困境,并且回避了國民黨政府“力圖將中國建設成以中華民族為國族的單一民族國家”[18]的歷史影響。
雖然馬克思主義在批判民族主義的同時肯定了民族國家的歷史作用[19]136~176,但對于是否存在社會主義民族國家或無產階級民族國家的過渡形態并未有過具體論述[20],仍需進一步挖掘和闡釋。然而,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明確提出了建立“真正的共同體”,以消滅“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21]63,為實現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提供條件。而經驗現實中勞動創造財富價值的人和推動建設社會歷史發展的人,又都是以人民的方式存在著的。[22]那么,從這個意義上理解,“真正的共同體”當然具有人民共同體的性質。這就為擺脫理論囹圄提供了新的邏輯進路。
眾所周知,憲法規定“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23],這表明中華各族人民是國家的締造者,中國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和國家,中國共產黨超越民族國家的國家建設理念與實踐[24]使中華民族業已超越國家民族走向了各族人民的共同體,“共同創造”“共同締造”“共同繁榮”和“統一”“共和”規定了人民共同體的一體性,“各”和“多”規定了人民共同體的多元性。在新時代,黨提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集體)建設,就具有了實現中華各民族(個體)和中華各族人民(個人)的發展,進而建立真正的人民共同體的理論創新意義,深刻體現了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對共同體的階段性認識。所以說,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要義在于“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體”建設,而非“民族建設”。
黨的二十大明確將“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25],實質上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全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內核在于中國式現代化;二是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為之共同奮斗,其要義就在于推動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體的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實踐,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由此,對于新時代民族工作而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就構成了“社會——國家——人民”相統一、全局方向性和領域導向性相統一的任務體系,也顯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民族工作主旨的意蘊。
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辯證地明晰主線與主旨之間的關系。其一,主線與主旨相輔相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是貫穿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全過程各方面的主要線索和脈絡,對所有工作起到引領作用。工作主旨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用意,對所有工作起到統合作用。民族工作的主線與主旨都指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以增進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尊重和包容中華民族的內部差異性為基本原則;其二,主線寓于主旨之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全面的”,必然要求“精神建設與物質建設均不可偏廢”[26]。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精神建設的范疇,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物質建設的內容辯證統一。其三,主線顯于主旨之外。習近平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以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意義,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義。”[27]115“三個意義”重大原創性論斷將人民共同體建設同國家建設、社會建設統一起來,明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改革舉措和發展成果必須能夠實現各民族的最高利益,促進各族人民的“兩個共同”,從而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也特別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突顯出來,強調了“綱”的關鍵地位。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28]民族團結作為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意味著大團結大聯合對于中華各族人民的存在具有生死攸關的重大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之本,意味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的本源核心要素,是維護大團結大聯合的重中之重。所以,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滿足各族人民本質需要的根本屬性,理所當然地成為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中華各族人民共同體的根本立場。
秉持人民性立場,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致力于實現好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讓中華民族共同體充滿生機與活力,是為了中華各族人民“一家親”的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致力于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鞏固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是依靠中華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致力于抓緊抓好民族團結進步這一基礎性事業,確保建設征程上一個民族不能少也不會少,是成果由中華各族人民共享的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根本立場亮明了旗幟,突出了主線,保障了生命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堅守人民立場的思想。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必然服從和服務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因此,其實踐性的目標任務可以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加以重點考察。
第一,實現中華民族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思想的體現。當前所處的新發展階段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的一個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民族問題的總鑰匙。應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要圍繞中華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現實目標,以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為首要任務,從點、線、面的不同緯度開展中華民族經濟共同體的建設實踐。
一是面上的方向緯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因應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而形成”[29],具有指揮棒和紅綠燈式的引領作用。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貫徹和踐行新發展理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處理好各族人民之間生產和分配、效率和公平、共享和共富的關系,推動民族地區全面深化改革;二是線上的對象緯度,邊疆地區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家底”,具有前沿窗口和戰略屏障的重要價值。實現共同富裕應著眼于安邊固邊興邊,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三是點上的措施緯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加固脫貧攻堅成果是當前民族地區面臨的緊迫任務。實現共同富裕要用足用好用活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工具箱,實現城市群、都市圈、縣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民族地區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第二,以法治維護中華民族安全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民主思想的體現。“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30],必須依法保證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在法治軌道上建設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統籌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防范民族領域風險隱患兩件大事。
一是在夯實基礎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建設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立足根本政治制度,在中國特色協商民主、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民主的不斷完善中,做好立法修法工作,依法治理民族事務。著眼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斷完善民族事務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托大統戰工作格局,加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建設,妙解最大公約數,巧畫最大同心圓;二是在化解風險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建設要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近年來國際國內形勢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顯著增加,帶來了涉疆、涉藏,乃至涉邊和人權議題上的重大隱患。因此,做好涉民族領域的意識形態工作,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話語和學術話語體系,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建設好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對于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有著特別的意義。
第三,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建設思想的體現。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中國精神的根;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體,是中華文化的魂。建設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要注重延續文化血脈與凝聚精神力量相結合,使各民族共鑄中國心。
一是歷時性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建設以中華文化傳承和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文化互鑒與文化創新,構共有精神家園之“體”。要緊扣共同體,對中華民族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再挖掘、再整理、再敘事,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完整準確呈現各民族“四個共同”的壯闊圖景。要緊扣共同性,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一體”、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兩翼”的驅動模式,突出中華文化特征和中華民族共享的符號形象,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二是共時性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建設以中華文化浸潤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筑共有精神家園之“認”。要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各民族中弘揚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精神,彰顯中華民族“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稟賦特質,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要緊扣常態化,在全領域一體化的教育實踐中傳播現代文明理念和行為方式,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進青少年筑基工程,從而堅定各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結成中華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紐帶,消除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不利影響。
第四,促進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建設思想的體現。“遷徙中國”時代,各民族人口的大流動大融居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真實寫照。通過中華民族社會共同體建設實現民族嵌入到各民族相互嵌入再到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深化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要把握好三個關鍵詞。
一是“逐步”。各民族人口在一定場域中的相對集聚不是“逆互嵌”,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應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不貪“一時之功”,不求“一蹴而就”,用共性支撐特色,用特色豐富共性,逐步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社會建設的目標;二是“全方位”。嵌入不是“摻沙子”,創造各民族共融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條件絕不是讓一個民族成員“摻進(住在、工作在、學習在)”另一個民族成員中間那么簡單。應從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全方位整體推進,以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為抓手,增加各民族成員之間的無形接觸,增進各民族對“三交”的互動體感和認知加工;三是“融”。以促進中華各族人民的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為重要途徑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不是“空口袋”,應打造升級版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落腳于融,聚焦于同,在融居中走向融聚,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第五,讓中華民族在綠水青山中永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體現。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一以貫之的是和諧共生的價值底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中華民族的可持續發展,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守護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中華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一是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民族地區是我國的資源富集區、水系源頭區和生態屏障區,集多“區”于一身,承載著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寶貴財富,擔負著生態環境保護的艱巨任務,必須守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二是堅持以“兩山”理念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31]有了綠水青山,才能打造金山銀山。民族地區探索創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決不能圖“一時之快”而犧牲環境,應因地制宜地將生態優勢和文化特色結合起來,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長遠性的支撐;三是堅持各民族共建共享美麗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到每個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需要中華民族勠力同心。
中國共產黨是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維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32]堅持黨領導各族人民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反映了馬克思主義關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的思想,順應了黨團結帶領各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主題,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自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最大優勢。
這一最大優勢集中反映在掌握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華民族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的“一個思想、一條道路、一套經驗”①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概括了黨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十二個必須”),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概括了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基本內涵(“八個堅持”),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概括了新中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主要經驗(“九個銘記”)。,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這一最大優勢集中反映在構建了有力的組織保障。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通過加強和完善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構筑了統一領導、依法管理、牽頭協調、履職盡責、通力合作、共同參與相結合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夯實了基層民族工作機構建設和民族地區基層政權建設,培養了一支“四個特別”的干部隊伍,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堅強的行動力量。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以“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為理論原點,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理論落腳點,具有鮮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價值定位和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實踐價值定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內涵體系由以“大團結”“鑄牢”為理論支點的根本立場、以“五位一體建設”為理論重點的目標任務和以“黨的領導”為理論關鍵點的最大優勢所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提出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黨的總體布局和戰略布局在民族領域的貫徹,為中華各族人民謀劃好了新的時代征程。